人的一个个习惯,好的、坏的,简单的、复杂的,单一的、系统化的,到底是如何经年累月形成的?
根深蒂固的习惯究竟能不能或者又是怎样被改写、塑造的呢?
跟我一起研究《习惯的力量》这本经典科学原理+各行各业实践带来巨变的书吧。
R 阅读原文(P18-19)
我们大脑中的这个过程是一个由三步组成的回路。第一步,存在着一个暗示,能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并决定使用哪种习惯。第二步,存在一个惯常行为,这可以是身体、思维或情感方面的。第三步则是奖赏,这让你的大脑辨识出是否应该记下这个回路,以备将来之用。
慢慢地,这个由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组成的回路变得越来越自动化。线索和奖赏交织在一起,直到强烈的参与意识与欲望出现。最终,不管是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室里,还是在拟家院子的车道上,习惯诞生了。
习惯并非确定不变的,在后两个章节中可以看到,习惯是可以被忽略、改变或者替换的。但是发现习惯回路太重要了,因为它揭示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在习惯出现时,大脑不再完全参与决策,它要么完全静下来,要么集中做其他的任务。所以除非你可以抵制习惯,找到新的惯常行为,不然习惯模式依旧会自动展开。
简单地了解习惯的运作原理,了解习惯回路的结构,能让我们更轻松地去控制它。一旦你将习惯分解开,你就可以调控它了。
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安·格雷比尔主持了很多大脑基底核实验,她说:“我们做过实验,训练老鼠一直走迷宫,直到这变成一种习惯,然后我们通过改变奖品的位置来消灭这种习惯。之后有一天,我们把奖品放回老地方,再把老鼠放进去,然后,天呐,老鼠的老习惯又立刻出现了。习惯从来都不会消失,它们已经被嵌入了大脑的结构中,而这对我们来说是莫大的优势,因为如果我们每次放完假后都要重新学习如何开车,那可就太糟糕了。问题是你的大脑无法分辨好习惯和坏习惯,所以如果你有一个习惯,那么这个习惯会一直蛰伏在拟的大脑内,等待正确的暗示和奖品的出现。”
I 重述知识
习惯回路的三个构成要素即“暗示”、“惯常行为”、“奖赏”,它们之间在人脑运作机制下相互影响和作用:最先是不自觉地接收到某个“暗示”信号,继而触发人完成身体、思维或情感的某一特定行为并获得自我内在满足之“奖赏”。其中,“奖赏”才是最终决定这些可能偶发的回路能否被认可定型的因素。
固化下来的一组动作称之为习惯。习惯的意义在于一旦形成,就可以让人此后基于同种情境下自动做出无意识的选择,从而解放大脑,没必要每次都大费脑筋再想对策。
习惯回路作为整体组合无法破除,因为这是大脑进化的规律。但我们可以运用习惯回路拆分三大要素,在保持“暗示”和“奖赏”不变的情况下,设法压制原来的“惯常行为”,用新的行为来取代,由此塑造新习惯。
为了让大家更深入整明白这个习惯回路的成型过程,我找来原书的配图和实验中老鼠脑波变化对比进行详述。
风铃拆书|习惯回路(上)〔御书房第17拆〕当听到科学家预设的“咔嗒”一声(你可以想象成闸门开启、挡板坠落之类的),老鼠的第一反应是:糟糕,我会不会面临一只猫?那时我该如何对付!
风铃拆书|习惯回路(上)〔御书房第17拆〕而事实上,它并没有遭遇自己的死敌,而是进入一条走道。
它小心翼翼、到处嗅来嗅去、快速稳步前进。
在转角处,它可能左拐享用了巧克力,也有时候会先右拐绕个道再回过头找到巧克力。
老鼠的颅脑被植入获取脑电波的装置,一开始不论是“咔嗒”声响、还是走迷宫、或者吃巧克力,都是寻寻常常,波动一样。
随着老鼠一回生二回熟,不再担心有猫的潜在危险,零秒出击,并摸到了最短路径吃巧克力的窍门,脑电波就显著变化:一头一尾出现峰值,恰好对应“咔嗒”声这个“暗示”和“巧克力”这种“奖赏”。
实验还在继续:只不过改变了巧克力的位置,久经训练会走迷宫的老鼠,一旦在老地方如期获取“奖赏”,就全然无视训练成果,仍然恢复到找寻巧克力的捷径。
看到没有?改变“奖赏”不能消灭旧的习惯回路。换言之,只要同样的“奖赏”存在来诱发旧的惯常行为,新的习惯回路瞬间就会荡然无存。
如下图所示:只有保持运动进行时“HUT!HUT!”的节奏声效,内心渴求胜利的需求得以满足,才能使橄榄球、跑步这两种不同行为得以替换。
风铃拆书|习惯回路(上)〔御书房第17拆〕A1激活经验
上班时我长时间久坐的坏习惯很严重:暗示是自己的电脑或手机一直操作着,惯常行为是坐在椅子上不肯起身,一直埋头处理各种工作或者学习事项,奖赏是渴求自己尽快搞定一切。
如果我要改变这种坏习惯,就要采用重设惯常行为,比如找同事商谈协作事项或者关闭屏幕思考解决之道、站起来喝水看报等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