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感悟哲思散文
心中灯塔—读伍尔芙《到灯塔去》

心中灯塔—读伍尔芙《到灯塔去》

作者: 随风似水 | 来源:发表于2019-06-27 23:07 被阅读13次

    一直不敢走近意识流小说,却为电影的蒙太奇画面着迷,随意识流动,貌似混乱的画面带你走过更多风景,甚至走入你的内心。最早是电影《情人》,没看懂,后读同名小说,喜欢上杜拉斯的文字;隔几年重读,有点明白意识流。对于意识流小说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伍尔芙望之生畏,但读了她的《读书随笔》,就想试着走近她,走近意识流,也想《到灯塔去》。

    伯·布莱克斯东在《弗吉尼亚 ·伍尔芙:一篇评论》中说:“阅读《灯塔》之后再来阅读任何一本普通的小说,会使你觉得自己离开了白天的光芒而投身到木偶和纸板做成的世界中去。”绝不是为伍尔芙的书做广告,如果只为消遣阅读,就不要碰伍尔芙的书;相信真正关注内在生命的读者会慢慢喜欢伍尔芙的文字。

    人必须活在希望中,那怕光渺茫而微弱,却不至让你绝望在黑暗中沉沦。这是我对伍尔芙《到灯塔去》的肤浅理解,尽管伍尔芙本人并不认为灯塔有什么寓意。二十多年前,那时还很年轻,被生活的烦恼搅得心绪不宁,虽说现在看去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强说愁,但当时只觉是人生低谷。时常站在窗前望着对面一座远山,天气晴朗可看见山上的树,青山绿草,金色阳光,那里是世外桃源,心中最美的幻想,想着有一天一定要上去看看,倏忽这么多年过去了,从未去过,抑或心底也是抗拒去的。

    当拉姆齐先生最终带一双儿女去看十年前就因天气的原故而没看的灯塔时,想到二十多年前让我心醉的远山。真实的灯塔僵硬、毫无生气,真实的远山呢?我是不想去了,就让它留在记忆里,对美的幻象中。伍尔芙说,灯塔只是贯穿小说情节的线索。阅读这本情节简单的小说的确如评论家说的那样,不能用读普通小说的眼光来读它。第一遍读时,只觉文字优美,把它当作一篇篇精美绝伦的散文读,没有读懂它的内在结构与思想深度。重读时,感觉读意识流小说如同读现代诗,不必深究作者要表达什么,所有的意象到底象征什么,不同读者有不同感受。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在探讨人生的根本问题:“生命的本质,人活着的意义?”,不同作者有不同方式,没有谁会给出正确答案,读者更不会得到标准答案。《到灯塔去》中,伍尔芙不局限于某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她钻入了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会是拉姆齐夫人、一会是拉姆齐先生、一会是莉莉,还有班克斯--,把他们的瞬间意识交织在一起,有时置身其中,有时又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远远观望,却不是零乱无序,而是经过严格构思,她的思想深度也不是读一两遍就能感觉到。传统小说总会用情节来吸引读者,读者的情绪随着小说人物的境遇时起时伏,伍尔芙不给读者提供这些。年轻时喜欢读小说,纯粹被情节与人物吸引;当明白生活不是小说,也就对虚构的文学作品不太感兴趣,传记与散文更被吸引。

    读《到灯塔去》,需慢慢咀嚼,其实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需慢读,经典的东西经过起时间的考验,绝不是仅靠情节与人物传存,蕴含的思想甚至会影响读者的人生观。伍尔芙童年遭遇的不幸影响了她的一生,饱受精神分裂的折磨,所幸有深爱她的丈夫,但最终还是没战胜精神疾病,她用自己的死来诠释生命:“必须有人死,其他人才能更珍惜生命的价值。”拉姆齐夫人的灵魂之光象征着塔尖的闪光,书中无不有她的影子,即使死后,散发的光芒仍在他人身上闪现。也可以说,伍尔芙也是灯塔,在二十世纪文坛闪闪发光。虽说她离去了许多年,但其灵魂之光不仅响彻从前,也响彻现在,甚至未来。

    这部情节简单的小说几乎是人物的心理活动,由不同人物宁静的瞬间感受构成。 平静外表下则是天马行空的意识活动。

    故事情节主要由一次大战前后组成,相隔十年。作者着墨最多的拉姆齐夫人只出现在书中前半部份,而着墨不多的莉莉才是真正的主角,贯穿全书。拉姆齐夫妇是以伍尔芙的父母为蓝本,莉莉则更多体现了伍尔芙自己。她为拉姆齐夫人画像,始终不能满意,在探索生命本身,生命的存在状态和对生命的创造活动中艰难跋涉,最终画出了心中的幻象。

    《到灯塔去》显然有很浓的象征意味,我以为灯塔就是希望、目标,生命之光,顽强支撑肉体生命。目标可以是具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观念,关键是能激起你生活的热情,热爱生命。虽说在宇宙万物中,我们的生命渺小如虫蚁,然而再卑微的生命也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有什么理由糟蹋它?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很少人会停下来思考生命本身、世界是什么,活着的价值--,很多时候,我们把金钱、地位、成功当作目标,所有喜悦与悲伤都在它们的得失之间摇摆;更多为生存而疲于奔命的人,连喘息都难,思考这些问题实属奢侈。然而有小部份人的确沉浸在这些问题中,他们甚至被我们认为不正常的人。

    高铭的《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把我们带入精神病人的世界,精神病人几乎不关心我们生存的这个物质世界,而是关注生命的本质、宇宙的奥秘、世界是什么,生存的困惑, 他们有的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有的用旁观者的角度看世界,与正常人的最大区别是他们付绪了行动,于是只能被关起来,贴上精神病人的标签。然而我们循规道矩、遵从社会道德规范,只为追求个人利益就是正常人吗?我们看他们是非正常人,而他们看我们又何尝是正常人。据说,伍尔芙每次精神病发作前都能写出优秀作品。

    根据伍尔芙生平改编的电影《时时刻刻》中有一幕画面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一只小鸟死了,片中的伍尔芙将小鸟轻轻放在土地上,自己缓缓侧着身子躺下,与小鸟的眼睛四目相对。她在想什么呢?绝不是世俗生活中的枝枝节节,那是我们这些所谓正常人不能理解的东西。伍尔芙外表清秀、美丽,但她不喜欢穿着,经常穿一件棉质睡衣写作。或许,在她看来,生命的外在东西都可以忽略,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内在的生命,我想这也是她的小说吸引现代人的原因,因为她走进了普通人的内心世界。生活不是随时都有奇迹发生,看似风平浪静的生活表面隐藏着多少汹涌波涛呀!

    《到灯塔去》的写作背景虽然是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创伤。然而在伍尔芙笔下人物的意识流动下,读者似乎走进了自己的内心世界,看到一个更真实的世界。正如伍尔芙在书中所说:“我们的影像,你们藉以认识我们的东西,都是肤浅可笑的。在这些影像下面是一片黑暗,无边无际,深不可测;我们只不过偶尔浮到表面,你们就是依靠这个认识了我们。”那个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正是作者要展现给我们的。一部引起你兴趣的书未必是好书,但一部能引起你思考的书一定不是坏书。让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来读伍尔芙的书,解读别人时也解读自己,你我都是生活的主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中灯塔—读伍尔芙《到灯塔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ptj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