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中国的《孙子》中说“不战而屈人之兵“。
民国以来研究《孙子兵法》的人中,其中一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蒋方震。蒋方震,字百里,浙江海宁人,他还有另一个身份,也就是钱学森的老丈人。他是清朝派往日本学习军事的的留学生,曾获日本士官学校步兵科第一名。他还曾到德国当过见习军官。民国期,他当过保定军校的第二任校长,去世前还掌管陆军大学,在北洋系的军界很是有名望。死后追赠为上将,是个三朝元老。
蒋方震,他写的书为《孙子新释》,曾刊载在梁启超办的《庸言》杂志上。后与刘邦骥合作,合编一本《孙子浅说》。
还有一个人,就是钱基博,他写了一本《孙子章句训义》,他借用两次世界大战的史例讲述中国《孙子兵法》。钱基博就是钱钟书的父亲。
他们二人的书,都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都拿《孙子》与《战争论》作比较。
春之声1804年,拿破仑在法国称帝,从此就进入了拿破仑时代。1806年10月13日日,法军攻入普鲁士的耶拿。当天,黑格尔正在城里,刚好写完他的名山之作,《精神现象学》。他给朋友写信说,我看见了“马背上的世界精神”。拿破仑当时是民众心目中的英雄,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本来就是献给他的。
当时,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克劳塞维茨,在作战过程中,他成了拿破仑的俘虏。后来,他写了一本临死前尚未最终定稿的书——《战争论》,他成了欧洲最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他曾说:“征服者总是爱好和平的,他非常愿意和和平平地进入我国。“列宁,就非常喜欢这句话。
在《战争论》中,克劳塞维茨给战争下的定义为,扩大的搏斗,暴力是手段,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敌人,这才是目的。战争分为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绝对战争,其目标就是彻底消灭敌人;现实战争,退而求其次,才是各种有限目标。对于德国军人,被看重的总是绝对战争和纯军事因素的推崇,对武器、实力和彻底打垮,暴力无限的强调。
读《战争论》,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克劳斯维茨把暴力无限当作是理想状态,先兵后礼,先硬后软,打服了才跟你谈条件。西方的传统军事行动及作风,基本都是如此做派。暴力无限,在战争中最大限度的消灭敌人,在战争中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
《孙子》与《战争论》走了一个截然相反的指导路线,它是把“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理想态,把屠城灭国当成是不得已而为之,在现实战争中,低起点,步步升级,最后走向攻城作战。
《孙子》倡导的是,先礼后兵,不服就打,逐渐升级;《战争论》建议的是,先兵后礼,打服了再谈,逐渐降级。《孙子》比《战争论》更政治;《战争论》比《孙子》更军事。
《孙子》是一部兵书,但不仅仅是一部兵书。兵法里面的哲学,让《孙子》亦是一本中国古典哲学书。
李泽厚写过一篇文章,名为《孙老韩合说》。他说从孙子到老子到韩非子,“由兵家到道家到法家到道法家,是一根很有意思的思想线索”中国思想,从《孙子》的军事辩证法发展到《老子》哲学思想,从《老子》的哲学思想发展为《韩非子》的帝王术,最后到《韩非子》才益人神智,一字一句,多么犀利,冷静和清醒,然而又都是不可辩驳的事实。”汉代以来的儒家,外面是儒术,其内在是法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