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说:心外无物。
从字面意义上来解,它说的是:你的心之外没有世界,世界由你构建出来。
这极其唯心。
但当你将这句话,与王阳明的“格物致知”,联系起来思考,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心外无物”和“格物致知”,都有一个“物”字。它们指同一回事,都指外界。
“格物”的目的是“致知”。但又说“心外无物”,那怎么格呢?格谁呢?
所以,“心外无物”不能这样理解。心外实有物,但我格完它,内化为我内核之后,就可以将那个被格过的外物扔掉,在这个意义上就说“心外无物”。如果心外有物,物都在心外,你对这个世界就没有掌控感。
万维钢读书做笔记。但他做笔记,标准极严。他说,我做的这个笔记,必须能代替掉原书,甚至有所超越。那么,你读我这个笔记就行了,原书根本不必去读。这是一个“心外无物”的实操啊。
“心外无物”是一个高标准。不是说外界没有任何东西,而是我已经消化掉它们,内化成我自己的东西,外物的存在,还没有在我心里存在的那个有价值呢。你说这个学习标准高不高?
对“心外无物”是一个高标准的理解,可以从王阳明另一句玄妙的话得到印证。
人们一般只说了他的前半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不知道后面那一句才是理解前面这一句的关键。后一句说:“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前半句在说,当你没有看到这朵花时,花不关你事,你不关花事,相当于彼此都不存在;当你来看这朵花的时候,花的颜色才显现出来。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前面的铺垫,就可以将这两句话理解为,你没有去学习一个知识的时候,这个知识和你都是无缘的陌路人;当你接触到这个知识时,它才开始对你产生作用。之所以这个知识对你有作用,是你有能力理解它、掌握它。你能理解它掌握它,这个知识才是你的。为什么说这个知识是你的呢?是因为你格尽能格之物之后,又是那么高标准地格物致知的,你肚内已存在许多知识了,现在来接触这个以前没有接触到的知识,才会一下子就明白。像是宝玉与黛玉的初次相会,彼此都觉得是久别重逢。这就是“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之意,你的心内早已经有这朵花(或高度相似的知识,或逻辑上互通的知识l)存在了,才能有这种“这个妹妹,我曾经见过”的感觉。
说到底,并不是心外无物,不需要你去与外界接触,而是在你许多接触并内化后,就可以当心外无物,而且一开始越多接触越好,因这样你的知识积累足够多,即你肚内存在的知识足够多,再去到山中、国外、另一个陌生地方,见到另一种东西另一个知识,都能像见到那朵花一样,花颜色一时(一下子)都明白起来,你肚内的货越多,这种神奇时刻越多。这么说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后,你才敢说心外无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