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一江
![](https://img.haomeiwen.com/i20000880/a285cddb9f714839.jpg)
故事以两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偶然邂逅,两情相悦,进而追求完美爱情和幸福生活为主线,终因种种原因,结果并不遂人愿,幸福生活和爱情故事免不了一场空忙,女主人公最终下落不明,男主人公在芦花纷飞的初识之地,望空长叹,此恨绵绵!
一、关于美好及对美的追求。
世间一切的美好,都值得我们奋力去追求,世间所有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追求美好的权利,世界所有的美好,人们都渴望时刻拥有,直到永远。
尤其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一样拥有追求美好幸福的权利,一样可以为了爱,付出所有!
然而,一切的美好,想象中近乎完美,现实中,往往却是无比残酷!
追求一种近乎完美的美好结局,往往道阻且长,困难重重,有时,甚至需要以命相博!
然而,所有美好的东西,皆令人难舍,唯其美中不足,留有缺憾,更令人几叹几息,痛不欲生!
形形色色的芸芸众生,熙熙攘攘,皆追名逐利,尔虞我诈,但总有若干清流,居一方净土,容纳内心的崇高与真挚!
二、《蒹葭飞处》题目由来。
每有河流湿地、浅水滩泽等处,岸边或多或少总会野生一些水生植物,以荻花芦苇之类居多,因而在古今文学作品中,文人们常常用它来借指美好的情感,比喻身处微贱的人或事。
在我国古代,用“蒹葭”一词,来代指或泛指这类水草,有一种解释说,“蒹”是没长穗的荻,而“葭”则是指初生的芦苇,它们泛指有一定生长周期的荻和芦。
中国古文献中,也有类似记载: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为物,瞬息消亡。
用“蒹葭”代表某种情感,追溯起来,其实出现很早。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的《秦风 • 蒹葭》,就是最经典的体现。
从古至今,人们更愿意将这首作品,看作是一首情诗,也有另一种理解,认为作品是在惋惜贤士不可得。总而言之,这首诗,借物咏情,深具意象之美,是传统文学表现手段的经典代表。
诗圣杜甫,有一首描写蒹葭风中柔弱、漫天摇落情景的五律,对蒹葭体弱易折,常受伤害的处境甚是同情,诗人忧世忧物,自伤自叹: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
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
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
诗豪刘禹锡,同样也有一首五律,描写了芦苇飘荡,大雁南飞,残霞片片,秋江萧瑟,透出无限寂寞与悲凉: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有“女教书”美誉的唐代才女薛涛,有过一首七绝,也写蒹葭,寥寥二十八字,写出友情美梦难续的无限伤感与遗憾: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综上,最终选定故事题目。
三、关于作品中诗词的出处。
1,作品以《蒹葭飞处》为题,篇幅中多处引用《诗经 • 秦风 • 蒹葭》原诗的全部或部分诗句、段落。
2,作品开篇,引用了金元时期大文学家元好问的《雁丘词》,作为题记。
3,第四章,秀才酒醉而歌,引用了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4,作品中的《燕归梁》、《行香子》二首词,系作者一江原创,首发于简书平台,因引用时作了个别修改,未加原文链接。
《燕归梁》
杨柳依稀苒苒云,问归去来痕。南乡歌子倚阑人,踏江柳、柳初新。
桃源忆故。妆楼雁过。花蝶恋花尘。长相思处笛箫闻,声声慢、小桥春。
《行香子》
春水微微,春雁排排,草长莺飞正春来。暖阳含笑,温语盈怀,共桃中影,溪畔足,鬓边腮。
烟村云树,茅亭麦野,执子之手两无猜。一声同唤,二目和谐,待雨徐落,春徐过,夏徐来。
5,作品结尾处,作者化用了唐白居易《梦微之》诗,创作一首七言绝句。
元稹,字微之,白居易,字乐天。二人才华横溢,惺惺相惜,他俩交情不浅,世称"元白”。
乐天在微之去世九年后,一次梦到好友,情难自禁,于是写下了这首《梦微之》: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草树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作者原创七绝:
卿埋烟火泥销骨,我寄芦花荻满头。
秋水梦回潸只影,残阳魂断雁成丘。
前二句化用白诗,结尾一句,呼应开篇雁丘词。
最后,仅以此文,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一江
甲辰早春![](https://img.haomeiwen.com/i20000880/c60f64313c53a09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