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爱修斯,古罗马最后一位哲学家,中世纪经院哲学开山鼻祖,祖上三代是罗马执政官,元老院贵族中的贵族。西罗马灭亡后,辅佐东哥特国王统治罗马。晚年因言得罪国王被投入监狱。《哲学的慰藉》一书写于他被囚禁至被杀害的那一年。
整本书像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采用了对话体的形式:波爱修斯在牢中幻想自己和哲学女王对话,从一开始对自己因遭受小人陷害被投入牢房的愤怒与抱怨, 到与哲学女神探讨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善恶,神如何运转世界,为什么神即至善,世界按照神的意志运转,却会有恶的存在?难道恶即虚无?为什么好人会有恶报,恶人却有好报?神是否可以预知未来?神佑与机遇的关系(相当于唯物主义哲学里必然与偶然的关系),人类理性与神圣理智的关系。
全书共五卷,前三卷探讨了很多关于人生幸福的问题,可读性较强,后两卷多是在神学框架下进行的比较枯燥的纯哲学推理,经院哲学的风格比较明显,可读性要差一些。
阅读感悟:
1.人们常常执着于原本就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财富,权力,名誉,其实都是机遇对人的恩赐,并不真正属于你。当有一天命运将其拿走的时候,你不应当有所抱怨。
2.拥有与失去,出生与死亡,乃是宇宙的真实常态,这些都不是什么坏事。试想,一个只有出生没有死亡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世界。
3.财富、权力、爱欲不能使人得到幸福。释迦摩尼、老子、耶稣,在物质上都是贫乏的,但他们比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懂得幸福的真谛。很多不满于现状的人,抱怨房子不够大,工作不顺心,孩子不够聪明,殊不知你所厌倦的一切,也许是他人一辈子也难以实现的目标。高山之巅,流沙大漠,最变化无常的就是名利场。
4.其实人的需求并不多,一日三餐正好,如果吃了五餐,你的胃会受不了,一张床两米宽正好,如果宽十米,睡在上面会觉得孤独,一夫一妻正好,一夫多妻纵欲不说,家庭矛盾也少不了。人只有一双眼睛,一对耳朵,一张口,两只手,能享受的东西有限,即便拥有更多,也不能同时享用。所以,理性的人不追求物质的仓储,不会无休止地占有。过度地满足欲望都是有害的。不得安宁的人,不是因为得到太少,而是因为占有了太多不应占有的东西。
5.为拥有某物而欣喜的同时,要看到此物背后可能带来的危险。
6.做一件不利于他人的事之前,先想一想,这件事会不会日后落到自己身上呢。
7.不要把别人的评头论足作为对自己的将赏或惩罚。
8.结交到的朋友真的可靠吗?顺境中结交到的朋友,在逆境中可能会成为敌人。
9.人想要的东西,一定是他所缺少的。每个人都有缺少的东西,所以每个人都有想要的东西,所以每个人都有其弱点。
10.当你突然获得上级赏识的时候,千万不要高兴得太早。
11.受到赞赏时,更应该站到一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因为很多赞赏其实是谬赏。你是否把好的一面示人,而隐藏了不好呢,这只有自己才知道。有一种好看叫做只有在别人眼神不好的情况下你才显得好看。
12.善,即理性,恶,即脱离理性,只由欲望趋使。
13.世界受理性和机遇共同支配,理性代表永衡的真理,诸如善、正义,机遇代表运动的偶然和失序,诸如邪恶战胜正义,但是万物自有办法将自身引向善的一边。人天生心向善,恶人作恶也是为了他所认为的善,只不过人们对善恶的理解不一致,相较善人,恶人更加背离了至善的源头。恶的源头,是人对善的曲解,人脑对事物理解的局限性,决定了人无法100%了解事物,因此无法认识至善为何物,此乃人的原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