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似乎闻“山寨”色变,笃信自主研发才是健康市场的根基。其实大可不必,如果我们去解构丰碑企业的卓越之道,其中的绝大多数都经历过模仿的阶段。
拿国内鼓吹创新精神最厉害的互联网行业举例,我们似乎根本找不到从产品雏形就开始完全原创的成功企业,从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这些行业巨头,到滴滴、小米、微博这些行业新贵,无一没有起步更早的境外对标公司。
但是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并非人人都是乔布斯,有能力用直觉做出正确的抉择。想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谈何容易?
强迫自己无视他人的成功经验,凭借个体力量闭门造车,从而成为革命性的行业先驱,其可能性恐怕远低于成为革命先烈吧……尤其对于起步阶段的企业来说,自主研发的试错成本过于高昂,实在不必进行这种赌博式的创新。
我们无需排斥模仿,因为模仿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如果你没有模仿过费天王的最佳正手或者小德的穿越球,那你一定不是个网球爱好者,更别提专业上的进阶。小孩子从蹒跚学步到咿呀学语,都是对父母言传身教的简单模仿。人工智能通过海量分析现有案例,谱成巴赫风格的乐章或画出梵高风格的作品,则是更具系统性的深度模仿。
书籍封面既有事实已经向我们证明,AI的音乐可以征服最挑剔的乐评人,画作能够以假乱真天价成交,他们更多次在比赛中击败人类的精英……深度模仿与独立思考或自主创新并不矛盾。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清晰了,并不是如何才能成功创新,而是如何才能从简单模仿到深度模仿?井上达彦先生在书中给我们提供的答案是脱胎于日本剑道的“守-破-离”三步曲。
守——最初阶段须遵从老师教诲,认真练习基础,达到熟练的境界。
破——基础熟练后,试着突破原有规范让自己得到更高层次的进化。
离——在更高层次得到新的认识并总结,自创新招数另辟出新境界。
在这个过程里,我们还可以结合使用书中的另一个方法“逆向思维的模仿” —— 先分析模仿对象,然后想象未来的你,找出其中差距再倒推步骤,一步一步去执行。
接下来我们用具体的例子串联起书中的方法论,比如说我的模仿对象是剽悍一只猫,第一步是先把我的目标具体化,超越他的时候我将是个什么样子?都有什么能力?多少粉丝?多少著作?多少收入?每个问题都有了清晰的答案之后,对比现在和将来的差距,倒推操作步骤才可行。
然后进入模仿的第一阶段“守”,从自我介绍到文章排版,事无巨细都可以是模仿的对象。目标和发展路径更是,先有一个小目标是“一年采访100个牛人和100本书的精华总结”。路径是启蒙于《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从100天33本书到1年365本书。脱胎于采访牛人,从被频频拒绝到被主动邀约。默默无闻时坚持死磕,得到帮助时深切感恩并及时用行动表达。保持开放和互动,主动成为别人的资源。同时不断寻找差异化生存,最终成为作者圈里采访最多人的、采访圈里读最多书的、读书圈里最会演讲的唯一那只猫。
第二阶段“破”,其实猫叔的差异化生存之道已经是对此的完美诠释了,可惜很多人的深度模仿过程就卡在这个步骤,越模仿越觉得牛人太牛,越像他越找不到突破口。齐白石先生的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也正是这个意思。在这里个人送给诸位一个偷懒的方法,从一开始就不局限于模仿单一对象,而是主动模仿多个对象。如果你掌握了Scalers的学习方法,又有秋叶大叔的ppt技能傍身,还怕自己永远只能当另一只猫,而无缘成为大老虎吗?
最后一个阶段“离”,在你从刻意模仿到融会贯通的过程中,稍加留意便会发现在哪些方向上,自己学习起来最轻松却掌握得最好。找到自己的生命之域,在此不断积累、不断深入,直至到达他人无法企及的深度,那时的你将在镜中与牛人不期而遇。
而且我刚才举例的模仿对象有点儿跨领域,如果你能把这个过程反过来,先通过学习和对比找到自己的生命之域,再在这个领域里遴选一个群体作为模仿对象,积累变现的过程还会容易得多。
个人IP的打造是这个道理,企业的创新发展也是一样的道理。但企业的模仿并不是生产脉劫维生素饮料或康帅傅方便面,因为简单的产品模仿其实就是抄袭,即便幸运地躲开了侵权官司和民众的口水,最多也只能带来短期的利润增长。
企业的深度模仿是指从分析成功样本的过程中,捕捉相似的结构、提取卓越的基因,将长期竞争优势注入企业核心。这种主动萃取样本的深度模仿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而其中又蕴含着不断超越已有样本的机会,把握这些机会,升级为他人无法模仿的商业模式,才是企业成功的王道。
网友评论
把自己的观点摆出来,通过举例论证全方位深刻阐述,行文严谨,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