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的专业工作说说本章吧。
动辄造价上亿工程项目绝对属于非线性事物的典范,从普遍的预算超支到普遍的工期延误,即使经过无数次事实验证,但人们依然摆脱不了他们乐观的预期以及避免大项目本身的脆弱性的风险。
你们猜一下建筑施工项目现在最大的风险是什么?你一定猜不到,在郑州地区,我现在处的郑东新区,建筑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是环境治理,确切点说是扬尘治理。一次检查不合格起步罚款是10万,不合格的标准可能就是有一小片裸露的土地没有覆盖。到现在,政策更趋于严厉,每天都有罚款指标,即使所有工地各项检查都合格,评分位于末位的依然要罚款,对于项目负责人直接拘留。
下面就看一下检查标准——7个100%:现场封闭围挡100%,现场湿法作业100%,厂区道路硬化100%,渣土物料覆盖100%,在建楼梯封闭100%,出入车辆清洗100%,远程监控安装100%。对于远达不到工业化生产的建筑行业来说,这样的要求可谓苛刻。不仅仅在投入成本上,在管理要求上也是困难重重。建筑行业本身很难达到标准化施工,管理力量集中在哪里,其他地方必然会有所薄弱,我们不可能集中力量在所有方面,比如:安全、质量、进度、造价…
想想看,一个本不该成为制约因素扬尘治理却成为建筑施工最主要的制约因素,而这样的因素还很多,比如施工生产中的矛盾、物资供应链断裂、某个政府部门盖章卡壳…。一个项目越大,遇到这样的问题越多,而这样的事也大多不可预测。这样的事也呈现出了脆弱事物的非线性——小的障碍会严重影响项目的运行,随着障碍的变大,事件的严重性会呈非线性增加,直至变成黑天鹅事件。
一个大项目的项目经理犯错可能会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类似的,一个大公司的CEO犯错也几乎是不可逆的,很少有大公司会像“大象跳舞”。我想“沉没成本”过大肯定是主要原因,即时在理论上我们知道“沉没成本不是成本”,但在情感或心理上我们依然摆脱不掉我们的非理性。我想正是人类心理上的这种机制导致了事物的非线性和不对称性。
我依然有一个困惑:即使有这样一个清晰的判断标准,可以准确判断出那些东西是脆弱的、哪些是反脆弱的,但如何从中获益呢?我依然不得而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