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基罗 ——文艺复兴的圣人、西方最伟大的雕刻家
一件艺术作品只有作为一种重要并且永恒的成就,才能跻身于杰作之列。能够创造出这样一件优秀的作品,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是其一生无上的荣耀。而在雕塑、绘画、建筑、诗歌等众多艺术门类中能够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在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上,只有一人。他就是与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的旷世奇才米开朗基罗——理想主义画家。他的才智是如此杰出,以至于在他活着的时候,人们就尊称他为“神”。米开朗基罗是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他与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以人物“健美”著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的肌肉健壮。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小行星3001以他的名字命名。
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全名 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又译“米开兰基罗”、“米高安哲罗” 、“米开朗琪罗”,诞生于文艺复兴胜地佛罗伦萨附近的小城卡普里斯(卡波热斯)。米开朗基罗出生后,他的母亲弗朗西斯卡•迪•内里•德尔•米尼亚托•迪•锡耶纳(Francesca di Neri del Miniato di Siena)体弱多病,且经常怀孕很难照料他,就把他送到附近塞提雷诺小镇由一位奶妈喂养。塞提雷诺镇是一个林地茂盛、青石蓝天的地方,盛产大理石。奶妈的丈夫是当地采石场的工人。米开朗基罗在这个山区小镇度过了大部分的童年时光,整天与奶妈的石匠丈夫在一起,玩弄他的工具,观看他砸石头。艺术家日后回忆说:“如果我还有些值得称道的东西,那是由于我出生在空气清新的山区;正是奶妈乳汁的哺育,使我学会了用凿子和锤头来制作雕像。”
米开朗基罗家族的几代人一直是佛罗伦萨的小银行家,但米开朗基罗的父亲洛多维科•迪•莱昂纳多•博那罗蒂•迪•西蒙尼(Lodovico di Leonardo Buonarroti di Simoni)没能维持银行的运转,转而间断在政府任职。母亲在米开朗基罗六岁的时候就去世了,10岁时米开朗基罗随再婚的父亲搬到佛罗伦萨居住,并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此时的佛罗伦萨正在成为全欧洲艺术活动的中心。在文艺复兴这样一个艺术、智力和精力重生的时代,米开朗基罗被城市中丰富的艺术品深深触动,执意要成为一名艺术家。他的家族姓氏——波那洛蒂——在中世纪时曾显赫一时。但是到了他父亲这一辈,却陷入了窘困之中。米开朗基罗天生有着超乎常人的天赋,可他的父亲洛多维科不了解这个禀赋超凡的儿子。他父亲把他送进文法学校希望他成为一名律师。可是米开朗基罗唯一钟情的是绘画。那时他只能偷偷画,因为一旦被父亲发现就要挨打。老波那洛蒂虽然很看不起绘画这个行当,但是当他发现米开朗基罗很有艺术天分之后,尽管不情愿,还是把儿子送到了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多梅尼科•吉兰达伊奥(Ghirlandaio)的工作室当学徒。条件是:3年内老师要付给老波那洛蒂二十四个佛罗林,这一年米开朗基罗刚满14岁。
第二年,米开朗基罗在佛罗伦萨的统治者(教皇利奥十世之父)——高贵的洛伦佐•美第奇公爵的花园里看见了一尊古代的半羊神雕像,他拿起锤子和凿子就仿造了一个,正巧被在花园中散步的洛伦佐看见。精通绘画和雕塑的洛伦佐立刻明白,他遇到了一个旷世奇才。于是他找来老波那洛蒂,给了他一个海关任职的机会,薪水是每个月八个半佛罗林。条件是:让米开朗基罗住在美第奇府上,他要像栽培自己的儿子一样栽培他。从此,米开朗基罗与美第奇家族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期间,他进了佛罗伦萨统治者洛伦佐•美第奇开办的“自由美术学校(美第奇学院)”。由于他的超群才华倍受洛伦佐的重视和爱护,宫廷中大量的艺术品成了他学习、研究的对象,经常出入于宫中的人文主义诗人和学者给了他极大影响。在这里,他开始了解了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朗读了但丁、彼特拉克、贺拉斯、维吉尔的诗。于是,他的第二天赋——诗歌,也由此展现,此后,他写了不少十四行诗,这些诗真挚自然,像从他的心里自然流淌出来的一样。期间,米开朗基罗创作了浮雕楼梯上的圣母(1490-1492年)和半人马之战(1491-1492年)。后者的题材来自于波利齐亚诺的提议,作品是洛伦佐•美第奇的委托件。17岁时,贝尔托尔多•迪•乔万尼的另一位徒弟彼得罗•托里贾诺在一次争执中打中了米开朗基罗的鼻子,使得他破了相。后来所有米开朗基罗的画像中都体现了这一明显的面部缺陷。短短4年中,他在美第奇宫里获得了一个伟大艺术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为他整个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洛伦佐的府邸里,设有一个“柏拉图学院”,学者们聚在一起研究学问,他们在洛伦佐的支持下创立了一种新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他们的思想是要把世界归还给人,把人归还给他自己。米开朗基罗还经常去听宗教改革家、修道士吉洛拉谟•萨伏那罗拉(Girolamo Savonarola,1452—1498)揭露教会黑暗的演说,这位为了拯救人类命运而不怕宗教法庭审判的修道士给他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1492年4月8日,洛伦佐•美第奇离世。洛伦佐去世后,米开朗基罗离开了美第奇宫殿回到父亲家中。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雕刻了一件木制的十字苦像,作为给佛罗伦萨圣神教堂院长的礼物。这座教堂允许米开朗基罗利用教堂医院的尸体进行解剖学研究。为了完善对人体雕塑的透视方法,17岁的米开朗基罗用大约两年时间在停尸房里探索人体的奥秘。
1493年至1494年间,米开朗基罗购买了一大块大理石,将它雕成了比真人略大的赫丘利像。雕像后来被送至法国,并在18世纪时遗失。1494年1月20日,一场大雪过后,洛伦佐•美第奇的继承人洛伦佐•德•美第奇委托米开朗基罗用雪制作一件雕塑,米开朗基罗由此重返美第奇的宫廷。同年,修士萨伏纳罗拉崛起,美第奇家族被逐出佛罗伦萨。在政治动荡结束前,米开朗基罗离开佛罗伦萨,先去了威尼斯,随后来到博洛尼亚。在博洛尼亚,他被委任完成圣多明我大殿雕刻最后部分的几个小型人物雕像。
1494年底,佛罗伦萨的政治局势渐趋平静。法王查理八世被打败,佛罗伦萨不再遭受法国军队的威胁。米开朗基罗回到佛罗伦萨,但萨沃纳罗拉的政府并不委托他进行创作。米开朗基罗于是重新寻求美第奇家族的委托。在佛罗伦萨度过的半年里,他创作了两件小雕像,一件是幼年的圣约翰施洗者像,另一件是沉睡的丘比特。据米开朗基罗的传记作家阿斯卡尼奥•康迪维称,圣约翰施洗者像的委托人洛伦佐•迪•皮尔弗朗切斯科•德•美第奇要米开朗基罗把丘比特像做旧,就像出土的一样,这样他就能把雕塑送到罗马,当成一件古物来卖,从而多赚不少钱。然而洛伦佐和米开朗基罗都不知不觉地上了中间人的当,中间人瞒报了雕塑的真实售价,使得销售的收入更多落入了中间人的口袋里。雕塑的买主,枢机主教拉斐尔•里阿里奥发现自己买到的是一件赝品,但雕塑的质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他把米开朗基罗请到了罗马。这一创作的成功以及佛罗伦萨的不利环境,可能是促使米开朗基罗接受主教的邀请、前往罗马的原因。
1496年6月25日,米开朗基罗抵达罗马,这时他21岁。同年7月4日,他开始为枢机主教拉斐尔•里阿里奥创作一件罗马酒神巴库斯的雕像,大小比真人略大。然而,雕像完成后,枢机主教却拒绝接收这件作品。巴库斯的雕像随后摆在了银行家雅格布•加里(Jacopo Galli)的花园里,成为他的收藏之一。
1497年11月,法国驻圣座大使委托米开朗基罗创作雕塑圣殇像(或译圣母哀悼基督、圣母怜子),这件雕塑后来成为米开朗基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委托合同在次年8月签订。作品完成时,米开朗基罗只有23岁。作品受到了时人的好评。据记载,雕塑完成不久,米开朗基罗得知有传言称雕像的创作者是克里斯多弗罗•索拉里,米开朗基罗随即在雕像中圣母胸前的肩带上刻下了MICHAELA[N]GELUS BONAROTUS FLORENTIN[US] FACIEBA[T](佛罗伦萨的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所作)。这也是米开朗基罗唯一一件有签名的作品。这件作品至今保存在梵蒂冈的圣伯多禄大殿里。近年,有研究者认为拉奥孔与儿子们并不是古罗马的作品,而是米开朗基罗在罗马的这一段时间里的创作。作者有意把圣母表现得比他死去的儿子还要年轻,用圣母青春常在的形象寄托人文主义关于人性崇高和不朽的理想。这件雕像的问世,使米开朗基罗名盖罗马,自多纳太罗之后又一颗雕刻巨星升起。
1499年至1501年间,米开朗基罗回到了佛罗伦萨。佛罗伦萨原来的精神和世俗领袖,反对文艺复兴的修士萨佛纳罗拉在1498年被处以火刑,皮耶罗•索代里尼渐渐得势,佛罗伦萨共和国的形势转好。羊毛同业公会委托米开朗基罗创作一件巨大的大卫雕像,作为佛罗伦萨自由的象征,完工后摆放在维奇奥宫前的领主广场上。同业公会提供的大理石,是阿戈斯蒂诺•迪•杜乔在40年前用过的。面对一块并不完整的石头,他认为自己所要做的,就是把石头中的人解放出来,给他生命。他一层又一层、一锤又一锤,经过数年与世隔绝的苦干,终于把一个英雄美少年从沉睡的石头中唤醒。1504年4月,这座雕像正式竖立于佛罗伦萨市政厅大门之前(为保护原作,1873 年已移藏佛罗伦萨学院美术馆)。大卫体格健壮,神态坚定,左手轻推肩上的投石带,在投入战斗前的瞬间,他侧首注视左前方,目光如炬。从《大卫》面世以后,这一出色的杰作,突显了米开朗基罗非凡的技艺和出众的想象力,奠定了他作为雕塑家的地位。
1503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去世。接替他的尤里乌斯二世,爱虚名胜过爱女人。他刚一上任,就把米开朗基罗召入宫中,让他为自己建造陵墓。米开朗基罗设计了一座可步行入内的陵寝,完全以大理石建造,共有三层。这将是一个极其宏伟的建筑,内有超过40个圣经人物塑像,比如摩西。这是需要付出全部生命的作品。教皇陵墓的建造需要数量庞大的大理石,米开朗基罗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拉拉把石料运了过来,自古那里就一直在开采这种珍贵的白色石料。米开朗基罗在世90年,其中有4年时间是在采石场寻找石料供这个庞大的工程使用。找到合用的石料之后,他和采石匠一起辛勤劳作了8个月直到他们装满了70车雪白的大理石。米开朗基罗选来的珍贵石料就堆放在位于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前。但是突然间所有的计划全部被打乱了,另一个项目要立即上马,这座陵墓恐怕再也别想完工了。米开朗基罗失望到了极点,在他看来梵蒂冈的大门突然之间关闭了。尤里乌斯二世现在想建造一座新的教堂,它象征和宣告着罗马天主教会统治世界,凌驾于一切的决心。米开朗基罗已经做了几年时间准备的教皇陵寝,成了新的伟大构想的牺牲品,而延续了千年的圣彼得大教堂也即将被拆除重建。在圣彼得大教堂旁边就是西斯廷教堂——教皇的私人礼拜堂。教皇命令米开朗基罗把教堂的天顶分成不同部分,分别绘制耶稣的十二门徒。作为雕塑家的米开朗基罗,他几乎没有任何绘画经验,却要在距地面20米的空中绘制壁画。而且他要作画的教堂在建筑学上堪称一败涂地,竟然是个40米长的长方形。原来,当时拉斐尔正在为梵蒂冈宫作壁画。教皇艺术顾问恰好是拉斐尔的叔叔布拉曼特。他害怕米开朗基罗的风头盖过拉斐尔,便向教皇进言说,修活人墓不吉利,力劝教皇派米开朗基罗去画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布拉曼特的如意盘算是:让从未画过壁画的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在壁画上一较高下,前者必败无疑。然而,当代艺术史学家根据现在的证据否认了这个故事,并断定这只是艺术家自己的观点而已。米开朗基罗沮丧之极,但是所有的反对都是徒劳,尤里乌斯二世决心已定。尤里乌斯二世的叔叔西斯图斯建造了西斯廷教堂。自建成以来它一直是选举教皇的场所。这座建筑既是教堂也是堡垒,士兵们就在米开朗基罗要绘制壁画的拱顶上方的炮台休息。米开朗基罗唯一的愿望是重返他作为艺术家的最爱——大理石雕刻。然而,决心已定的尤利乌斯比米开朗基罗更为固执。1508年5月10日,米开朗基罗很不情愿地签下了合作合同:“我,米开朗基罗,雕塑家,由于将要进行西斯廷教堂顶部的绘画,收到了神圣的教皇尤利乌斯二世500枚达克特金币。”成为他生平最大杰作的这一壁画,最初竟是以悲愤心情开始的。由于推辞无果,米开朗基罗只得违心接受。
米开朗基罗从佛罗伦萨请来了壁画行家和他一起工作。但是他对这些人的绘画水平却非常不满,刚一学会壁画的创作技巧,他就把他们全部辞退,刮掉了他们的全部画作,一个人独自完成整个天顶的创作。“我降生人世,就是注定要塑造美的”。米开朗基罗把人体之美视为上天赐予世间的最完美的美。他在拱顶的中央画了九幅大画,人物都采用裸体呈现。在米开朗基罗这位大师看来,与雕塑相比,绘画简直就是不值一提的小玩意儿。在1500多平方米的天花板上作画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在接下来的四年里,米开朗基罗不得不每天持续数小时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工作。
由于成年累月仰头向着天顶作画,这刻板的姿势和艰苦的劳作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米开朗基罗曾抱怨说:“我的胡子对着天顶,头要后仰顶着肩膀,画笔就在眼睛上方,油彩点点滴滴落在脸上。为了保持这个姿势,我身前的皮肤被拉开,后背的皮肤却因为后仰而变得很松弛,我就像一只向后拉紧的弓。”在一段时间里,米开朗基罗无法低头看到自己的脚,看一封信或某件东西只有举到头顶上才能看得清楚。米开朗基罗和他的徒弟们生活条件很差,在一天的辛勤工作之后,只喝一些稀汤果腹。在罗马,他们不仅要担心被瘟疫感染,台伯河每年还要泛滥几次,连工作室都会被淹没。米开朗基罗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我就像是住在一个山洞似的墓穴里,到处都是蜘蛛网。有野猫, 随处可见腐肉、苍蝇和便壶”。而这些,一方面应归因于教皇的淫威,另一方面应归罪于米开朗基罗的守财奴个性。据记载,教皇保罗五世聘他的时候,他的薪酬相当于当时普通劳动力的50倍,它是同一时期德国皇帝查理五世支付给画家工资的12倍。他身后留下的财产相当于那个时代最富有的银行家或是王子死后留下财富的四分之一左右,可他的生活状况确如此糟糕。
米开朗基罗说:“旁人的关心和繁重的体力劳动让我不堪重负,我在罗马没有朋友,我也不需要什么朋友,我的生活条件是最差的,只是为了给家人多攒些钱。”米开朗基罗通过他的家人,将它庞大收入中的大部分都投资在了房地产上,他认为拥有了土地才能真正说明自己是贵族血统。当时,米开朗基罗的父亲和他那一事无成的兄弟总是跟他要钱,这致使远在罗马的他始终在抱怨、训斥、责骂和威胁他的父兄们。他们的关系充满了矛盾,他的父亲晚年体弱多病,他一直在资助父亲,可是同时又保持着距离,有时,他甚至会显得异常冷漠。
旺盛的创作欲望驱使米开朗基罗经常半夜起来工作,头戴帽子,帽子上的蜡烛会照亮他的作品。他工作的时候非常讨厌被人打扰,但是那位教皇很没有耐心,经常跑来询问工作的进展情况。工程进度缓慢,尤利乌斯对此很是恼怒,每次他都询问米开朗基罗何时能完工,而米开朗基罗每次都任性地回答:“当我可以完工的时候。”专横的教皇突然发火了,随手抄起一根棍子朝他劈头盖脸地打了下来,并气愤不已地嚷道:“当我能够的时候!当我能够的时候!”米开朗基罗立刻离开了教堂,并且威胁说要离开罗马。对于教皇尤利乌斯而言,这可能是他第一次向他人示弱:他派了一名使者去向米开朗基罗道歉,并付给他500达克特金币。艺术家得到安抚后,返回教堂继续工作。米开朗基罗以超凡的智慧和毅力,总共用时四年零五个月,终于完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壁画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
1512年11月1日,在西斯廷教堂的天花板上,人们看到了世界美术史上最大的壁画之——《创世纪》。从《大洪水》到《诺亚醉酒》,题材全部取自《圣经》中的《创世纪》一章。这幅画由150个局部单元组成,共有343 个独立的人物形象,分为三组,共九个场景,九幅画的外周是12位先知的形象。第一组“神的寂寞”,包括“神分出光明与黑暗”、“神创造日、月、草木”、“神授福大地”;第二组“创造人类”,包括“创造亚当”、“创造夏娃”、“逐出乐园”;第三组“洪水”,包括“洪水”、“诺亚献祭”、“诺亚醉酒”。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上帝与亚当的形象。亚当被创造出来了:一个有成熟的健美体格的美少年,他那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刚刚从睡幻中苏醒,还不能站立起来行动,缺乏应有的活力,等待着万能的造物主给他以力量。上帝耶和华被画成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天使们的伴随下飞来,把有着无限力量的手伸向亚当,而亚当将在握住上帝之手的刹那获得生命和力量,作者以此表现出对解放人的力量的强烈渴望。《创世纪》的问世,使本想成为雕塑家的米开朗基罗,成为与达•芬奇并峙的最伟大的画家。
1513年之前,教皇陵墓恢复施工,米开朗基罗历尽艰辛磨难创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尤利乌斯陵前大理石雕像《垂死的奴隶》。《垂死的奴隶》这件雕塑中,奴隶年轻健美,试图挣脱捆在胸前的绑带;虽双目紧闭呈垂死状,但面部表情安详,似乎因对胜利的遐想而略含微笑,表现出对压迫的反抗和对解脱的渴望。
受新任教宗儒略二世之邀,1505年米开朗基罗回到罗马。儒略二世委托他为教宗自己设计陵墓。由于这期间教宗还不断委托米开朗基罗创作其它作品,陵墓的设计工作时常被打断,以致用了40年才完成。陵墓位于罗马的圣伯多禄锁链堂,中心是摩西像。
1515年前后,米开朗基罗创作了雕像《摩西》。摩西是先知中最伟大的一个。他是犹太人中最高的领袖,他是战士、政治家、诗人、道德家、史家、希伯来人的立法者。米开朗基罗用壮年来表现。因为青年是代表尚未成熟的年龄,老年是衰颓的时期,只有壮年才能为整个民族的领袖,为上帝的意志作宣导使。摩西的衣服,如在米开朗基罗其他作品中一样,纯粹是一种假想的;它的存在不是为了写实,而是适应造型上衬托的需要。因了这些衣褶,腿部的力量更加显著;雕像下部的体积亦随之增加,使全体的基础愈形坚固。《摩西》大体的动作是非常简单的: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斯翡冷翠派艺术的特色,亦是罗马雕刻的作风,即明白与简洁。全像高2.37米,摩西双眼怒目而视,双臂青筋暴露,一副嫉恶如仇的神态。由于圣经文本中常见的翻译错误,米开朗基罗给摩西雕上了一对角,其实应该是表现上帝的荣光的光束。这尊雕像深深打动着创作者米开朗基罗,据说他曾拿着槌棒敲它的膝盖要他开口说话。
1519年—1534年,40多岁的大师米开朗基罗又重回到佛罗伦萨,出生美第奇家族的教皇利奥十世又强迫米开朗基罗为其祖宗圣洛伦佐陵墓制作雕像。米开朗基罗创作了他生平最伟大的作品——圣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著名的《昼》《夜》《晨》《暮》,雕像就是安放在这座陵墓的石棺上。他断断续续地为此工作了15年。在这漫长岁月里,米开朗基罗遭到了一系列1527年,佛罗伦萨爆发了反对美第奇家族及外国侵略者的人民起义。随后 爆发了佛罗伦萨保卫战。米开朗基罗直 接参加军队,投入战斗洪流。在这场保卫战中,他被委以佛罗伦萨卫戍总监, 负责城防工事的修建。
1532年,米开朗基罗遇到了一生最喜爱的两人中的一人,一位叫托马索•卡维列尔瑞的年轻意大利艺术家。年老的艺术大师在托马索的年轻美貌中看到了一生都在寻求的艺术理想的化身。然而对年轻艺术家的强烈的激情与米开朗基罗强大的宗教信仰发生着冲突,使他堕入精神危机的深渊。经历了家园被侵略者蹂躏和个人的苦难,在完工的美第奇墓地建筑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艺术家风格的变化:和他固有的雄伟坚毅的风格不同,突出了沉郁悲壮的气氛。
1534年9月,保卫战失败后,为摆脱美第奇家族的迫害,米开朗基罗来到罗马。此后,米开朗基罗一直住在这里。整整9个月,这些士兵在城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场悲剧结束了米开朗基罗早期作品的乐观主义氛围。在接下来的3年中,他最喜爱的弟弟波纳托和父亲先后去世,55岁的艺术家感到自己又老又孤独。这一年,美第奇墓地完工了,59岁的米开朗基罗返回他取得最辉煌成就的地方——西斯廷教堂:新的教皇保罗三世要求他在神坛后的墙壁上作画。米开朗基罗辛勤地工作了7年,终于在1541年他66岁时,完成了又一部骇世之作《最后的审判》。在将近200平方米的祭坛后的大墙上,米开朗基罗绘出了400多个赤身裸体的人物,而耶稣基督也在他们中间。他把得到祝福的人送入天堂,将被诅咒的人打入地狱。文艺复兴的那种欢快自由主义被深深的痛苦所取代,人们因为信仰不同被烧死在火刑柱上,这是反宗教改革的开始。米开朗基罗的这幅作品带给人们的是极大的恐惧,它反映了日益困扰他的精神上的痛苦折磨。
大量扭曲的赤裸形象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这幅壁画是对圣教的诽谤,更有人抨击它是异端。尽管遭到许多人仇视,但米开朗基罗仍然是连续9任教皇最喜爱的艺术家。画面中心耶稣的右下方坐着的老人,手中拿着一张人皮,人皮上的脸,就是作者自己。作者是有意画上去的。这幅气势磅礴的《最后的审判》体现了画家的人文主义思想,他要用正义惩罚一切邪恶,“末日”意味着人类悲剧的总崩溃。画家用超人的勇气,全部采用裸体形象展示,这又一次证实了他敢于肯定人的意义。画中的基督被画家表现为复仇之神,他曾拯救过尘世,但尘世拒绝了他。审判尘世的基督没有怜悯,只有公正、威严和至高无上的权力。耶稣旁边的是圣母马利亚,不敢去正视这悲剧的“世界末日”,对这位善良的妇女来说,是太可怕了。壁画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裸露的人体与天空的灰蓝色调子相对照,使画面充满戏剧性的紧张气氛。这是一幅宏大壮丽的图画,初看上去,似有纷繁杂乱之感,细观之,则人物组合有序。画家塑造了二百多个真人大小的、具有力士般的巨人。为了解决从下面仰视画中人物时,视线上所呈现的不协调比例,米开朗基罗便将上面的人物画得大一点,底部的小一点,以适应自下而上的观赏效果。全画以耶稣为视觉中心,形成一个视觉左右对称均衡和谐的章法,人物的组合构成漩涡状,犹如暴风卷起的人群。艺术家晚年对来世日益增长的关注体现于作品之中。任何人,包括米开朗基罗自己,都没有在他对未来世界极端悲观的描绘中得到宽恕。《最后的审判》的艺术效果是如此惊心动魄,以至于当教皇保罗三世第一次看到它时,竟惊愕地跪了下来,祈求上帝在自己的最后审判日大发慈悲。但并非所有的人都像教皇这么深受触动。也有人持反对态度。许多人反对米开朗基罗将基督描绘成脸部刮得干干净净、肌肉结实的阿波罗这样一个异教徒的形象。更多的人对作品中出现的几十个裸体形象持有异议,其中主要的诋毁者是教皇仪式掌管人、红衣主教比艾吉欧•塞色尼。他对教皇说,这种作品太淫秽。作为报复,米开朗基罗把一个非常像比艾吉欧的人物描绘成地狱之王弥诺斯,长着驴耳朵,腰间缠绕着一条蛇。
对于《最后的审判》引起的喧嚷和不满,米开朗基罗作出了幽默的回应:“告诉教皇,这是小事一桩,画很容易得到合适的修改。但请他首先把这个世界变成一个适宜的地方,然后绘画也会很快效仿的。”然而,在米开朗基罗去时不久,教皇庇护四世就下令将所有裸体人物画上腰布和衣饰,受命的画家于是被戏称为“内裤制造商”。1993年,文物工作者修复壁画时,决定保留一部分达尼埃莱画上的遮羞布,以作为历史的记录。另一方面的原因,之前一些艺术家为了“润色”这幅巨作,毁坏了米开朗基罗的一部分原笔。那不勒斯卡波迪蒙特博物馆收藏有马尔切洛•维努斯蒂的临摹本,临摹本忠实于原作,临摹时原壁画还没有被后人修改。同样的审查一直伴随着米开朗基罗,由于他作品中的人物常常裸体,暴露生殖器,他一度被污为“淫秽创造者”(意大利语:inventor delle porcherie)。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被臭名昭著的“遮羞布运动”大量破坏,加上了大量的遮羞布。例如,雕塑弥涅耳瓦的基督(位于罗马的神庙遗址圣母堂)的遮羞布一直保留至今。
1546年,教廷任命米开朗基罗为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师。米开朗基罗要为教堂设计圆顶。工程进行期间,由于米开朗基罗的高龄,有人担心他不能在有生之年完成穹顶。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他拒绝了这项工作,在教皇的一再坚持下他最终接受了这项委托,一个附带的条件是不要报酬,因为他并不能确定他还有多少时间从事这项工作,然而他为此一直干了十六年。垂暮之年的米开朗基罗再次拾起锤子和凿子。在给朋友和传记作家乔尔吉欧•瓦萨里的信中,大师写道:“亲爱的乔尔吉欧,我的手在颤抖,耳朵也差不多聋了。现在我只是一口袋的骨头。蜘蛛爬进了一只耳朵,蟋蟀在另一只耳朵里整夜地叫。我疾病缠身,我是如此苍老,连死神都急于把我拽走。我在雕塑另一幅圣母怜子像。希望上帝允许我把它完成。”在他最后的作品《基督架下》中,米开朗基罗把自己描绘为放弃了自己的墓穴来迎接基督的老人尼克德马斯。直到他生命终止前八天,他一直在创作一尊被称为《荣德尼龙圣母怜子像》的作品。
1564年2月18日,米开朗基罗在罗马去世,享年88岁。这时距离他的89岁生日只有三个星期。根据他的遗愿,遗体自罗马运回佛罗伦萨,安葬在佛罗伦萨圣十字圣殿。这时教堂的大半工程尚未进行,1590年,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圆顶方案由G•波尔塔实施完成。整个教堂综合了几位建筑师的辛勤劳动,属于米开朗基罗的设计成份比其他几位建筑师的都要多,教堂于1615年最后建成完工。这座建筑圆顶的底座墙面以古典风格装饰,成双的柱子列于壁衬之前,檐部屏板雕以花环;圆顶本身的外部曲线优美而富有生气,体现了米开朗基罗固有的雄伟有力的艺术风格。日后欧美各国的大教堂和政府大厦的圆顶建筑均来自大师的这一里程碑式的设计。
在漫长的一生中,米开朗基罗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诗作如同他的造型艺术作品一样雄浑、深沉、粗犷、朴实,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在一首诗中,米开朗基罗曾这样描写自己的个性和作为艺术家的人生:“燃烧着的硫磺般的心,没有向导的灵魂,无法约束炽热的意愿,激情迸发出恼人的傲慢。如果我为艺术而生,从童年起就成为美的牺牲者,应该谴责那使我生而为之效劳的女神。”
米开朗基罗终身未娶,不少人据此推断他喜欢男人,恰好达•芬奇也有此倾向。说米开朗基罗是同性恋者并非空穴来风,他确实不怎么爱女人,甚至无法在有女人的屋里多停留。他的雕绘中也有女性内容,却从未涉足过娇媚的少女题材,绘制的都是丰腴、成熟的女体,呈现出接近男性的力度,据说米开朗基罗即便在绘画女体时,用的也是男性模特。米开朗基罗与多个男模特有过情感纠葛,为他们写下了众多诗篇。比如他曾花去整整一年时间在早夭、漂亮的布拉奇之墓上刻下诗句:“我卑微的尘躯不再享有/你的迷人的脸庞与美丽的双眼/但任何力量都抹不掉你我共枕相拥时/两个灵魂相融所迸发的火焰”而最令他倾慕的无疑是罗马贵族托马索•卡瓦切里。
早在1532年秋天,23岁的卡瓦切里在圣安杰洛与米开朗基罗初次见面。他翩翩的风度、高贵的姿容立即吸引了米开朗基罗对男体的敏感与热爱近乎痴狂,这也令我们有幸看到《大卫》《摩西》《奴隶》组像,《创世纪》等一系列惊人之作。见到卡瓦切里的几个月内,米开朗基罗画出了他最好的几幅素描,其内容全部来自希腊神话,有驾驶金马车的法厄同,有被秃鹫不断啄食肝脏的提图斯,有为宙斯斟酒的美少年伽尼墨得斯。为美第奇礼拜堂制作朱理亚诺公爵雕像时,米开朗基罗所雕的面部是卡瓦切里的脸孔,他对他的眷恋,由此可见一斑。诗歌中,米开朗基罗更将对方的名字比做他赖以生存的食物,接着又写道:“不……食物只营养我的身体,你的名字却滋润我的身体和灵魂,使它们充满快乐,只要有你在我心中,我不再感到悲哀,也不惧怕死亡。”英俊的卡瓦切里也没有背叛艺术大师深切的情感付出,他始终是他忠诚的赞赏者。直到米开朗基罗弥留之际,卡瓦切里仍守在他床前。卡瓦切里生命的最后二十年专稿建筑。他的作品雄壮宏伟,因此他所画的女性也具有男性的气质。一生未婚,纯讲精神而不涉及肉体。他在孤独中奋战了一生。
米开朗基罗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自从他的天才创造先后被十几位罗马教皇垄断之后,他就把一生的坎坷不幸,内心的伤痛和苦楚,人世间的悲伤和不平,一并倾泻在手中的画笔和雕刻刀上,用艺术的语言表达他的愤怒与不满、希望与理想,从而创作出像《末日审判》《大卫》这样不朽的作品。他疯狂的工作热情,苦行僧般的孤独生活,心怀叛逆与屈从的双重思想,以及对艺术的挚爱,都构成了这位具有惊人毅力的艺术巨匠的不朽形象。
米开朗基罗是人类天才、智慧和勇气的结晶,他的光荣与成就属于全人类。作为文艺复兴的巨匠,以他超越时空的宏伟大作,在生前和后世都造成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他和达芬奇一样多才多艺,兼雕刻家、画家、建筑家和诗人于一身。他得天独厚活到89岁,超越了古稀之年,度过了70余年的艺术生涯,他经历人生坎坷和世态炎凉,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带有戏剧般的效果、磅礴的气势和人类的悲壮。
米开朗基罗先是以雕刻家的身份稳定了自己艺术家的地位。1499年创作的《哀悼基督》是他的成名之作,解剖学科的艺术实践和细致入微的匠心独运吻合了、甚至超出了人们可以理喻的“鬼斧神工”,被誉为15世纪最动人的人性拥抱神性的作品——出示了悲剧却掩饰了哀伤。这一时期的另一件作品是创作于1501年的《大卫》—神化的人形已经确立。米开朗基罗其后的一些雕刻作品是几组陵墓雕像,断断续续工作了很长时间,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垂死的奴隶》《被缚的奴隶》《摩西》和《昼》《夜》以及《晨》《暮》。米开朗基罗晚年未完成的四件雕刻作品实际上是在为自己设计墓地雕像,是一样的题材《哀悼基督》,形象既不明晰手工也不细腻,或许是在走过了八十多年的人生路程之后,在向世人诉说,不是人生的抱负无以施展,而是天国的奥秘藏而不露。
米开朗基罗雕刻作品的风格形成和创作走向与其绘画作品的风格形成和创作走向是一样的线索:英雄气概磨难而成壮心不已的烈士暮年。早期的作品是其内心世界的表白,随后的一些作品表现为风格样式的定型,后期的作品仍然是艺术家的心情归宿。当时代的人们更多称道的是早中期作品中神人兼备明察的力度,后来的人们更注意其后期作品创作时悬而未决封闭的深度,美学的焦距不再是简单的对准艺术的创造物而是艺术家个人和作品之间、与现实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也就是说作品即人生。可是,在米开朗基罗在接近 90岁高龄时,这个“圣人”却认为自己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由于畏惧上帝的裁决,米开朗基罗对艺术家的作用甚至对艺术本身都产生了怀疑。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唯一关注的是精神的安宁,渴望上帝的悲悯,能够赐予他内心的平和。在最后一件未完成作品中,这位饱经沧桑的艺术家把自己描绘成了尼科迪默斯,那个将耶稣的尸体从十字架上抱下来的人。米开朗基罗•波纳洛蒂,这个缺憾与非凡成就集于一身的艺术大家,或许告诉后人,平凡中孕育着伟大,大师离我们很近,这也正是米开朗基罗如此受后世敬仰膜拜的原因。
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不同于达•芬奇的充满科学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用不完美的人生,创作出完美的作品。精神分析学家沃尔夫冈•梅尔认为:“他是文艺复兴早期降临欧洲的第一个艺术家,他孤僻、自闭,内心迷茫而又矛盾,即有狂放的创作热情,心里也极度忧郁。既有自我推崇,也有自我蔑视。既自我陶醉,也有内心深切的焦虑”。心理学家认为,造成米开朗基罗分裂人格的诱因可能是,他出生前不久,他的母亲曾从马上摔下来,惊吓对她腹中的胎儿造成了难以治愈的伤害。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米开朗基罗对艺术的痴迷,完全忽视了生活中的所有其他层面。
在米开朗基罗全部的艺术创作中,描绘了800种不同的人体解剖结构和造型。在学徒期间,他花了几年时间秘密解剖尸体,从而了解人体结构,为了表现肌肉的绷紧和运动感,他需要掌握详尽的知识。闻名世界的古希腊雕像拉奥孔群像,对他的艺术创作启发很大。形体的表现力,肌肉发达的身体呈螺旋形展开,这对于像米开朗基罗这样的艺术巨匠而言也是一个挑战。在运用透视缩短这一技巧上,包括天顶上各种人物的塑造,米开朗基罗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新的高度。他的素描作品备受收藏家们的推崇。时至今日,这些素描被视为绝对的杰作,同时也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素描不再仅仅被当作大型作品的设计草图,其本身已变成了一门艺术。与米开朗基罗同时代的人对他的天分敬畏有加,而他自己却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米开朗基罗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应。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在米开朗基罗的心目中,人已不再是上帝的奴仆,而是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他所创作的人物,无论男女,个个都是创造世界的力士。他认为好的绘画必须有雕塑那样的体积感。有一次记者问米开朗基罗:“您是如何创作出《大卫》这样的巨作的?”他答道:“很简单,我去采石场,看见一块巨大的大理石,我在它身上看到了大卫。我要做的只是凿去多余的石头,去掉那些不该有的大理石,大卫就诞生了。”这个故事讲出了幸福课的精髓,即凿去多余的石块,摆脱限制、阻碍或是对失败的恐惧这些多余的、妨碍我们成功的因素,正如梭罗所说:“减法比加法更能使灵魂成长”。减法包括除去那些,阻碍我们发挥潜能的限制,充分地发挥我们天生就有的潜能。
作家阿热在1537年对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加以了赞美:“对于他,解剖学变成一种音乐,人体几乎只是建筑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壁画中和雕塑中的人体是超脱于自身的一些运动,其肌肉的节奏线按照音乐的旋律而施展,不受一般艺术中的规律限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