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师专业化成长
尊师重道,中华之美德——《学记》有感之三十

尊师重道,中华之美德——《学记》有感之三十

作者: 王老师_ff16 | 来源:发表于2020-06-07 06:32 被阅读0次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学记》

                              一

    今日聆听王宝寨老师之《<学记>思想与当代教育》三十四集,受益匪浅!通过王老师的高屋建瓴,让我们明白教师的为师之道,应以师德为要,才能民之敬学,民之敬服。也为我们的教学指明方向——师严道尊,“严师出高徒”永远是真理!

                                二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凡是为学之道,以尊敬教师最难做到。教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才会受到尊重;真理受到尊重,然后民众才懂得敬重学业。所以国君不以对待臣下的礼节来对待老师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是在祭祀中臣子担任祭主时,也不应以臣下之礼来待他;另一种是臣子当君主的老师时,也不应以臣下之礼来待他。在大学的礼仪中,作老师的人虽然接受国君的召见,也不必按臣礼面朝北,这是为了表示尊教老师。

    这段话有两个意思:一是师严道重,即怎样当老师。二是尊师重道,即怎样尊师重道。其中第二个意思最为详细。

    王老师纵观历史引经据典,分析了当代教育“尊师重道”的含义,“尊师重道”的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建立的条件。即国家重视提高教师待遇,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师德师风的正气。

    并通过习总书记提出的四有教师给我们指出新时代“严师”标准。

                              三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敬,一向虚心好学。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

    当时,程颢(hào)、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zuò)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杨时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不一会儿,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俩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

    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这是有名的尊师重道的故事“程门立雪”,希望这个故事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以杨时的勤奋好学为榜样,以杨时的尊师重道为楷模。

                                四

    古代皇帝“尊师重道”的例子也很多。东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桓荣是他的老师,他作了皇帝后,“犹尊桓荣以师礼”。《后汉书·桓荣传》载:桓荣生病,明帝亲自登门看望,并且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示尊敬。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

    《贞观政要》录有唐太宗的《定太子见三师礼诏》,规定太子必须出殿门迎接三师(即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称东宫三师),“先拜三师,三师答拜。每门让三师。三师坐,太子乃坐。与三师书,前名惶恐,后名惶恐再拜”。太子李承乾的老师李纲因脚疾不便行走,太宗知道后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太子亲自迎接。

    清朝康熙皇帝时,彭始抟为胤祯(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老师。一次,彭始抟因胤祯不会背书而罚他下跪。皇后得知,怒气冲冲地拉起胤祯就走,并说:“皇儿读书为君,不读书也为君。”彭始抟当即顶撞说:“读书为明君,不读书为昏君。”后来康熙知道事情的经过后,责命胤祯绘一幅《御筵课读图》——图上康熙与彭始抟相对而坐,旁侧跪着胤祯。这幅画因此又叫《跪师图》。

                            五

    一代领袖毛泽东的尊师故事,一直让人们传道。徐特立是毛泽东就读师范时期任课时间最长的教师之一。自1913年相识,毛泽东与徐特立浓浓的师生情、同志情、战友情,绵延赓续半个多世纪,长期传为佳话。

    毛泽东曾在延安为徐特立两次祝寿。1937年2月1日,徐特立60岁生日这一天,正忙于制定抗日救国大计的毛泽东,怀着对老师的尊重、敬仰和感激之情,写了一封情深意浓的长信,其中几句早已脍炙人口:“您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您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字里行间,充盈着一位学生对老师的敬重之情和挚爱之意。当晚,毛泽东就派人骑马涉过延河,将此信专程送到在保安的徐特立老师手中。

    时隔10年后的1947年2月,毛泽东又在延安为徐特立老师举办了一次非同寻常的70岁生日贺寿活动。寿诞的头天晚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亲自到杨家岭徐老居住的窑洞去“暖寿”、吃“长寿面”。毛泽东特意做了一个寿糕,并在寿糕盒子上亲笔题写了“坚强的老战士”六个字。他躬身把寿糕送到徐老手中。徐老激动地马上切开寿糕,与大家分享。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0年春,中共中央在香山召开中央供给部干部会议,毛泽东小心地搀扶着徐特立上主席台,并亲自为他泡茶、倒水。当徐老作完报告、全体人员起立退场时,他又端起徐老的杯子,将剩下的茶水一饮而尽。亲密无间的师生情谊,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毛泽东曾对周谷城赞扬徐老:“他是我上第一师范时的先生,他还是我革命的老师哩。”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老师,是给予学生第二次生命的人。在学习的过程里,从目不识丁直至学富五车,无不是老师用辛勤的汗水浇开了我们的知识之花。所以我们学会尊重给你知识、改变你命运的人吧,如果不是老师这根明烛,我们也许永远不知道知识的美丽。

                              六


    使我们欣慰的是,教师在古代受到尊重,竞成了一种重要的礼节,即使在国君面前,也可以不受常礼的约束而受到特殊待遇。我们的领袖毛泽东的尊师名言也一直记怀于心“您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您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从古到今,尊师重道美德一直延续。可当今社会“今不如昔”也。

    网上好多热文因老师管的严,家长状告老师体罚。更有甚者,因没完成作业,老师批评几句后,放学后殴打老师……

    如此行为,不得不让我们教师痛心疾首!“师道尊严”何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美德何在?

    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偏激的行为呢?教师应反观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合理适当,是否处理事情也有偏激不妥。

    学习《学记》思想,聆听王老师讲座,或许让我们明白教师不仅传承古代教育方法,更要灵活掌握现代教育之道。

    正如王老师所讲,我们现在的“严师”应是习总书记指出的四有教师,德才兼备,有仁爱之心。只有这样,才能换回我们的“师道重严”,才能“民之敬学”。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孝经·圣治章第九》

    (意思是君子就不是这样,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都能得到民众的支持,为民众称道;君子做的每一件事,都能使民众高兴,君子立德行义,都能为人们尊敬;君子的所作所为,都能为人们效法;君子的容貌举止,都能令民众瞻仰;君子的一进一退,都合乎礼法规矩,使民众无可挑剔,君王以此来治理国家。)

    如果我们教师举止言行都能做到以上标准,我想“尊师重道”即可实现。当然也离不开国家“教学为先”的教育纲领,能让社会、家长、学生养成良好的“尊师重道”的社会风气。

    聆听智者语言,践行自己行为。感受文化高深,学习前人智慧。吾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此文仅为自己的一点看法与感受,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尊师重道,中华之美德——《学记》有感之三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quq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