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子陌
岁月如梭,随着时光流转,村庄也在经历着沧海桑田般的变迁。故乡留下的还有什么?有父母,有记忆,也有人生存在的最纯粹意义。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年来土地在流失,有人在逃离,有人在守望。我们也在淡忘,我们也在失去。
01 变迁:人走地尽失
村子位于山间河谷地带,地势较低,地形平坦,沿着东西走向的河谷呈条带状分布。村的规模并不大,几十户人家,大约百十来口人,多以同宗族聚居。
村庄座落在大西北的铁路(陇海线)附近,多少年前,村庄还是镇上的火车站。寒来暑往,车来车往,人来人往,整个镇上的人外出都是从这里坐车,人流、物流、信息流都很大,那个时候的村庄充满着热闹和活力。
过去,人们靠种地为生,靠在火车站做小生意谋生,日子勉强能过下去。也有人总喜欢干一些偷鸡摸狗的勾当,几进几出也不知悔过。
后来,火车站被撤了,失去了人流、物流,没有了信息流,曾经繁荣的村庄走向没落,逐渐封闭。当地十年九旱的地理条件更是限制着农业和经济的发展,为生活所迫的人们不得不另谋出路。
有人选择了离开,也有人选择了留守。
前几年,村庄还是游子的归宿。那些外出打工的、工作的人年底前都会不远千里、一路奔波赶回老家过个年。那些回来的人穿着得体,给村里人分享着自己在外的所见所闻,很是体面。那时候,不论多远故乡还能把游子召唤回家,故乡还是游子们日夜思念的地方。
而今年过年的时候,大家明显感觉到村庄里人口较往年少了一半,整个村庄变得更加萧条落寞,甚至像个鬼村。过年期间,我曾在父母面前几度抱怨说:村子空得令人感到可怕!他们则云淡风轻地回答:这地方,谁还会留下来呢?其实现在农村到处都一样!
原来村庄已经黯然失色,毫无能力挽留。
人走地丢,谁能挽留?
一方面,村庄的内部引力几乎失去了作用。综合来说过去几年里村庄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呈现负增长趋势。人口死亡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平均每年死亡3-5人;而人口出生率几乎为0,每年新生儿人口为0-1人;另外,人口老龄化现象也在逐年加重,离婚率飙升、光棍危机加重……可见,村庄自然人口锐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另一方面,城市的外部拉力变得越来越强。在城镇化过程中,村里有些贫困户搬进了新农村住进了新房子;有人两辈人努力在大城市给儿子买了房,留在城里带孙子;有的家庭在县城买了房,全家人搬到了县城生活;也有的人常年在外打工,四海为家……总之,大家都拼了命在逃离,村庄里的房子空置率逐渐上升。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更为痛心疾首的是,村庄人口流失的同时土地资源也在逐渐流失。
陇中苦脊甲天下。这本来就是一个靠天吃饭的地方,十年九旱,一年的庄稼收获无几。外出打工的人不得不放弃了家中的那几亩薄地,久而久之那些长期无人开垦的地变成了荒地;岁月无情,那些留守村庄种庄稼的人劳动力下降甚至丧失,他们不得不减少耕种面积,于是也放弃了一部分偏远的薄地;在土地流转利用的政策导向下,一部分土地也被征用,尽管有补贴却也少得可怜!
土地在流失,人们在逃离,我们也在淡忘。故乡留下的还会有什么?有父母,有记忆,也有人生存在的最纯粹意义。
我们始于故乡,也将终于故乡。
往后余生,我们的子孙后代有谁还会在这穷地方种地呢?也有谁还会记得故乡父老乡亲的模样呢?又有谁会了解村庄的故事呢?
人走地尽丢,我们的灵魂该安放何处?
02 守望:缺失的精神
晚饭过后,母亲麻利地收拾完碗筷便匆匆出了门,径直奔向她的舞台。
整个下午,母亲在家忙着洗衣服。不远处的邵叔家门口,广场舞音乐响了一下午,萦绕在耳边,母亲的朋友在微信里催了一遍又一遍,但她实在是抽不出身来去跳舞。
已是晚上八点,母亲的那群舞友——村里的那群妇女,早已在邵叔家门口等候多时了。似乎她们已经开始暖场热身,那铿锵有力、节奏鲜明的广场舞歌声犹如一声声号角,渐渐地将村里屈指可数的一些男女老少召集在此。
这也许是整个村庄一年里最热闹的时候吧!
但这种热闹往往是短暂的。过完年,外出工作的、外出打工的、外出陪孩子读书的……都会接二连三地离开,留下的只有一些年迈的老人、屈指可数的留守儿童、还有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守望着这座空荡荡、死沉沉的村庄。
每逢正月,别的村里都在闹秧歌,舞狮、舞龙、旱船、踩高跷、唱戏……爆竹声声、锣鼓喧天、人山人海,那场面甚是热闹非凡。而我们村历来没有秧歌,几乎每年都是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
像往年,村里的人都会在白天或晚上三三两两地相约去别的村或附近的镇上看秧歌,回来便给身边没去看秧歌的人做各种分享,连口称赞,哪里的狮子耍得好,哪里的龙耍得好,哪里的戏唱得好……甚至来兴致了就模仿着哼上几句或扭上一段秧歌。
社火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起源于中国上古祭祀活动。自古至今,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渴望风调雨顺、农作丰收,社火便有祈福消灾、驱恶避邪的寓意。
毫无疑问,在当地秧歌(社火)是一个村庄一年里最重要、最热闹、最具代表性的一场文化活动。中国宋代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道:“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可见其历史之久、传承之远。
然而,即使社火的传承如此久远,在我们村里却找不到任何传承的足迹。多少年来,连这种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活动都缺失,可见村庄文化娱乐活动的匮乏。
还好,近年来村庄里流行起来的广场舞打破了村庄多年的冷清,弥补了村民们的文化活动缺失,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生活。也有村民自发组织在家里唱秧歌的,有人拉着二胡沉醉于曲子、有人伴着曲子唱着、也有人踏着节奏扭着……这也许是村庄里仅存的趣事。
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也为农村注入了活力。现在许多家庭也安装了网络,抖音、火山、西瓜、全民K歌等新媒体工具已在农村的每个角落备受欢迎。人手一台手机,村里的人不仅刷短视频而且也拍各种短视频,在全民K歌上PK,在微信群、朋友圈里分享……
总之,留守的人们在这里祈祷、挣扎、相互告慰。在他们看来,用自己的方式自娱自乐地活着,一切开心就好。用村里人的话说:就剩这点儿人了,再不热闹起来,跟鬼生活在一起有什么两样?
守望太孤独,还好大家在挣扎中相互告慰。
03 变革:男人与女人
广场舞流传进村庄,自然也称得上是一件新鲜事,因为它具有变革性意义。
广场舞,已经在大江南北的城市里风靡多年了。在城市里,人们早已对此屡见不鲜。然而,在农村地方跳广场舞的人却寥寥无几。一方面,农村人口本身比较少,而且相对分散,缺乏组织性;另一方面,农村信息相对闭塞,思想相对封闭,对新鲜事物接受度较低。
村里的男人,没事的时候还可以在村头三五成群地抽烟闲谈,经济政治,历史和军事,天文地理,庄稼和村里的事……无所不谈。也有人会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打麻将、多年来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男尊女卑的意识在农村人的思想里依然是根深蒂固。毫不夸张地说,农村的女人,在家顶半边天。似乎农村的女人这一生就注定了操劳和忙碌。
当广场舞席卷全国大街小巷的时候,小县城乃至小镇上也断断续续地出现了广场舞,虽然规模不如大城市里那样庞大,但总归是有的。
而农村小地方,因为这些年来空巢率上升,思想的落后,信息的封闭等原因,很少有人能破天荒地在村里跳一会广场舞,不仅仅是因为没有庞大的队伍,缺乏组织,更是因为生怕耻笑,怕批判指责。
但是,耻笑、批判、指责……终究是抵挡不住新事物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那群中年妇女看着网上的视频学习,也有人给她们教,她们一起练习,扭来扭去渐渐地有了模样。后来,她们便代表整个村子去参加广场舞比赛。再后来,越来越多的妇女便加入了进来,也有越来越多的男人围观了过来,麻将和牌渐渐失去了宠爱。
广场舞流传进农村,这是农村精神的解放,这是农村生活的变革,也是时代的进步。
农村的生活,离不开劳动。体力劳动给农民带来了一定的物质财富,满足了他们的生活需求。然而,农村人的精神生活,却是匮乏的,最大的精神乐趣,莫过于那台盯了多年的电视机。男人除了电视机,还可以搓麻将打牌来娱乐,而女人一般是上不了台的。
广场舞不仅仅是生活的娱乐,精神的满足,更能够锻炼身体。农村的女人,大都操劳过度,等到了中年,腰腿疼痛更是家常便饭。广场舞不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躯体上都给了她们放松的机会,更给了她们生活的乐趣。
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不忘精神上的快乐,这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她们敢于突破单调的生活,敢于打破农村死寂的气氛,更是敢于变革传统的思想。
村庄里女人的前半生在忙碌,后半生有广场舞;男人的前半生宠爱麻将和牌,后半生却也被广场舞改变着。
空巢太孤寂,舞者自娱乐。活着,就是要为生活做减法,为精神做加法。
04 出路:迷茫中徘徊
人走地丢,在变迁中守望,在守望中变革,现实的无奈一次次地痛击着人们的心。
村庄又何尝没有遇到过改变的机会呢?
第一次,村里建了一个淀粉厂。定西盛产洋马铃薯,当地马铃薯含粉量高,品质优良,被称为“中国薯都”。淀粉厂刚开起来的时候许多村民去厂里打工,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村里的就业压力,增加了经济来源;粉渣池里的粉渣晒干可以当猪饲料,最重要的是这东西免费送,村里人便发动全家人每天如拉几车;生产出来的淀粉村里人可以就近在厂里购买;有一年,厂里请了社火在村里闹了一天一夜……但是好景不长,淀粉厂干了两年就倒闭了。
第二次,村里来了一个挖沙队。大挂车拉着各种设备,在干枯的河里安装好以后便没日没夜地开挖,轰鸣声影响村民们的休息先不说,大翻斗车把刚铺好没几年的公路压成了渣。村民自发组团和挖沙队理论,未果。人家白白挖了两年沙挣了钱就走了,只留下满目伤痕的河床和公路,村里人恨铁不成钢。后来,又过了许多年那条河河那条路才逐渐修复。
第三次,隔壁村搞蔬菜大棚项目。前两年隔壁村发展蔬菜大棚,主要种植青菜和菌菇。村里人去附近打工,有了一部分经济来源,但是这并没有给村庄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第四次,村子里搞蔬菜大棚项目。村庄曲家川的土地被征收用于蔬菜大棚项目,村民一方面可以拿到土地的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在这个项目打工赚钱,增加经济收入。但是好景不长,因为土地资金的问题,村民与开发商产生了矛盾,该项目已经烂尾快一年了。
村庄该如何找到自己的发展出路,保留下那些故事、记忆,挽留下来那些土地、还有那些人?似乎一直在摸索,却停滞不前。像一个迷茫的孩子,一直在徘徊。
村庄的出路,到底该当何处呢?人们似乎渐渐失去了耐心。
而我愿记住她的过去,珍惜她的现在,祝福她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