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爱好者
王阳明传习录(七):去其心之不正 以全其本体之正

王阳明传习录(七):去其心之不正 以全其本体之正

作者: 星星之火合伙创业 | 来源:发表于2018-12-16 20:37 被阅读4次

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

先生又说:“‘格物’的‘格’,如同孟子所说的‘大人格君心’的‘格’,是去除心中不正的念头,使心之全体归于正当。只要意念所到之处,均要革除其不正之处而使心的全体归于正当,即是无时无刻不存养天理,即是穷尽事物的道理。‘天理’就是‘明德’,‘穷理’就是‘明明德’。”

“大人格君心”来自孟子,原文是这么说的:“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翻译的意思是那些在位的小人,不值得去指责,他们的政事不值得去非议。只有大仁大德的人才能纠正君主思想上的错误。君主仁,没有谁不仁,君主义,没有谁不义,君主正,没有谁不正。一旦使君主端正了,国家就安定了。”

大人格君心的意思是说只有大仁大德的人才能纠正君主思想上的错误。格就是去除,纠正的意思。去除他心中不正的念头,让他的心全体都归于正。只要意念到的地方,都要革除其不正之处而使心的全体归于正当,诚意正心,无时无刻不存养天理,这就是穷理。天理就是明德,穷理就是明明德。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其实也需要常常格一下自己,面对一些人和事,总会有一些不正的意念,想三想四,犹犹豫豫,不知道如何做出选择,不知道做法是否对,有的时候还会违背初心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情,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赶紧格一下自己,把不好的念头去除,赶走。

上一篇说到的“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所以王阳明认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因此,心之本体是什么?就是良知。扩充良知,天下无敌。

相关文章

  • 格物

    “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

  • 《传习录》

    (七) 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

  • 《传习录》1徐爱录007:“格物”中“格”的两个意思

    本节,王阳明阐释了“格”的内涵。 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上一节的...

  • 王阳明传习录(七):去其心之不正 以全其本体之正

    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

  • 致良知(2021.10.2)

    《传习录上》7.8.9,连续读了一个礼拜了,还是在糊涂着。 格物,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存天理,即是穷理...

  • 007 你相信心想事成吗?

    〔7〕 【原文】 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

  • 天理和人欲

    先生(王阳明)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

  • 人心道心

    先生曰:格物即“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

  • 11.去其心之不正

    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

  • 玄远冷隽 高简瑰奇 ‖ 第四期 泾川夜雨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阳明传习录(七):去其心之不正 以全其本体之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rgx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