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浣溪沙3

作者: 海滨公园 | 来源:发表于2022-12-15 18:26 被阅读0次
夜读:浣溪沙3

“村南村北”概括“缫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

夜读:浣溪沙3

“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突出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

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

“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

“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

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是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

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苏东坡这首《浣溪沙》最大的特点是以农村为题材,语言朴素而自然。初读宋词的读者,也许不觉得这首词有何惊艳之处。可是如果沿着词的发展历史来看,从五代《花间词》,到北宋初年晏殊、柳永的词,相较之下,便会忍不住为它的朴素自然之美而叫好。试想一下,在一群浓妆艳抹、霓裳华服、珠光宝气的贵妇之中,突然发现一位不施粉黛、洗尽铅华、素面朝天、清新脱俗的美女,这样的反差美,足以令人眼前一亮。

全词绘景逼真形象,栩栩如生,叙事清新淡雅,脉脉含情,为宋词题材与境界的拓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相关文章

  • 夜读:浣溪沙3

    “村南村北”概括“缫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

  • 夜读:浣溪沙3

    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

  • 浣溪沙·夜读

    月上阑干人未眠。经山史海问根源。一身肝胆踏难关。 落笔谋篇扶正道,凝思救世挽狂澜。百年积辱话从前。 (中华新韵八寒...

  • 浣溪沙·夜读

    浣溪沙·夜读 一盏清茶一卷秋。一行喜极一行忧。情仇未了烛光收。 总是些他人故事,却生得自个闲愁。轻轻浅浅不能休。

  • 浣溪沙 夜读

    雨伴秋灯夜读书, 寒透纱棂茶微苦, 幽思如缕省却无。 今古万册说左右, 妙哉一中独难求, 秋霜渐上少年头。

  • 浣溪沙.夜读

    浣溪沙.夜读 一盏清茶一块头,一行欢喜一行忧。情仇恩怨泪痕收。 莫道是他人故事,总生得自个闲愁。长吁短叹不能休。 ...

  • 夜读:浣溪沙

    夜读晏殊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

  • 夜读:浣溪沙

    不如怜取眼前人。千年以后,在一个寂静的寒夜,于灯下重温晏殊的经典词作《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仿佛善意的提醒,依...

  • 夜读:浣溪沙

    夜读薛绍蕴的《浣溪沙》,薛昭蕴不是画家,但他的这首《浣溪沙》却给读者描绘出了一幅苍凉寂寞的秋雨渡头待人图。词分三层...

  • 夜读:浣溪沙

    夜读孙光宪的《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词人一共写了十九首《浣溪沙》,这首是其中较好的抒情词。此作的抒情特点,不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夜读:浣溪沙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rhq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