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双城记》
《双城记》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狄更斯年轻时曾在伦敦布莱克默律师事务所当过速记员,也为《议会镜报》采写过新闻报道。这些经历使得他更多的了解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政治的黑暗,也为《双城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简评《双城记》在我看来,《双城记》有三次高潮。第一次就是革命进行中,人们的疯狂淋漓尽致,贵族们接受着来自下层人民的猛烈报复。在这一部分中,狄更斯将复仇者的群像描绘的淋漓尽致。大革命进行中,被贵族老爷们认为只需要恐惧就能驱使的奴役们,在极致的沉默中疯狂。 他们的心里除了仇恨与扭曲已经在也容不下任何东西,也只有鲜血才能使他们麻木的心灵感到一丝安宁与慰藉。纵使这些仇恨事出有因,但其最终的发展趋势却非人力能够控制的,当杀戮成为获取快感的一种方式,当理智被疯狂挤压的再无余地,人性便在此泯灭了,只剩下满身血污的刽子手,和浸透了血色的猩红的土地。
简评《双城记》第二个高潮就是德发日太太为了置查尔斯.达内于死地,在法庭上宣读了马奈特医生在巴士底监狱里写的控诉贵族罪行的信。在这里,旧社会贵族与平民(更确切的说是被压迫者)矛盾的最后一层遮羞布终于被揭了下来,小说刚开始描写侯爵老爷撞死小孩,这个矛盾就已经埋下了伏笔,而医生这封信更是毫无掩饰地揭露着旧社会、旧制度如何一步步将人的心灵异化,将人变成魔鬼。矛盾一直存在,并且一直在激化,如同风浪将起的大海,表面平静,海底早已波涛汹涌,只等到飓风来时,翻天覆地。
而这一事件的揭露,将马奈特医生的形象塑造的更加饱满,马奈特医生因为自己的正义与善良惨遭姓氏为埃弗瑞蒙德的家族的迫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而他却为了女儿的幸福,马奈特医生却最终放下了满腔愤恨。为了爱而放下恨,这也是马奈特医生与德发日太太的区别。马奈特医生选择了未来,而德发日太太却沉陷于过去,最终溺死在仇恨的泥沼里。
简评《双城记》第三个高潮便是西德尼.卡顿之死。西德尼.卡顿,在前两部里的存在感其实是很微弱的,除了那次月夜里,他向露西吐露心声,其他地方并没有太多他的闪光之处。进入第三部,达内身份被揭穿,判决死刑,卡顿这个角色的意义便显现出来。卡顿进入监狱替换出达内,固然有爱情的原因,但一定意义上,他是一个殉道者。狄更斯塑造了颓废堕落的卡顿,却也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化身,他以极其宽容的心来面对这个丑恶残忍的世界,又以耶稣式的自我牺牲精神完成了一次伟大的殉道,他用自我牺牲的方式换得了马奈特医生一家的平安康乐。
最后卡顿死的时候,狄更斯又引用了《圣经》的这句话“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仁爱与宽容在世间长存,而罪恶与仇恨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
简评《双城记》在小说最后,狄更斯借卡顿之口说出了他自己想要说的话:“我看到巴塞德、克莱、德发日、复仇女、那个陪审员,还有那法官等一大批从旧压迫者的废墟上兴起的新压迫者,在这冤冤相报的机器被废除之前,一一被它消灭。我看到从这个深渊里升起一座美丽的城市,一个卓越的民族。经过未来的悠悠岁月,在他们争取真正自由的斗争中,在他们的胜利和失败里,我看到前一个时代的罪恶,以及由它产生的这一个时代的罪恶,都逐渐受到惩罚,消亡殆尽。”尽管他描述了如此多的罪恶与黑暗,但他仍然能看到从这个深渊里升起一座美丽的城市,一个卓越的民族。这也许就是狄更斯,《双城记》里的人物无一是他,无一不是他,他看的到社会最黑暗、最腐朽之处,但最终,他依然相信着在某一片天空下,某一片土地上,会有那么一个人民能够真正得到幸福安乐的地方。
虽是写了简评,但是我觉得这篇文章也不能称之为评,只能算起看完一本书后的做的一个简单的总结吧,为了能够给自己一个坚持看下书去的动力,第一次写,感觉自己棒棒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