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棵树,一棵长在校园图书馆旁的、普普通通的树。
寒暑易节,时光倥偬,在我生命的数十年里,我见证了太多关于读书的故事。看官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场景一:坐见落花长叹息
一位蓝衣女孩坐在了长椅上。她柳眉微蹙,目光黯淡,与落花秋叶一起被染上忧郁的色彩。手里紧紧攥着的成绩单,像是一场倾盆暴雨,浇灭了她对于未来的所有幻想和期待。“没关系的,一切总会好起来.....”她强迫自己振作起来。可骤然涌出的嚎啕使她没能说完这句话,她用双手捧着脸,失声痛哭起来,像是要把长年累月积郁在内心的压力一泄而出。良久,她收拾好情绪,捧开座椅旁的《罪与罚》。“新生活能够取得的,他还必须为此付出高昂代价,将来他也必须付出巨大努力来换取新的生活。”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在生活的泥淖中痛苦挣扎却依然渴盼光明的故事感染了她,像是受到了莫大鼓舞和安慰,她的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捧着书的手也不自觉的紧了紧。“众生皆苦,唯有自渡。”她在书的扉页上写道。
再见到她,已是翻过年后的七月,满架芳菲一院香。她戴着北京大学的校徽,浅笑着坐在了长椅上,拿出书包里的《乱世佳人》。“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纵然涉履蛮瘴,征途偃蹇,她通过阅读从书籍中汲取力量,初心不忘,一苇以航。一树桃李,恰似碎琼乱玉润物于细无声,年年岁岁并无二致,唯有那一页油墨沉香隽永依然,沁人心脾。
场景二:满城风絮黄梅雨
浑身上下散发出的书卷气,一副金边眼镜,一双深邃的眼睛,足以勾勒出这位男孩的轮廓。最晚走出图书馆,他又在春雨中的小径上漫步。像是屈子在数千年前某一个夜晚振臂高呼,发出一连串“千古万古至奇”的《天问》”;他也在不断地追问,步伐时急时缓,眉头时蹙时舒:“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高举自由旗帜的人们,又该如何克服纵欲与虚无的喧嚣?”这个问题似乎找不到答案。
诚然,尼采一句“上帝已死”,宣告人们彻底从神学的桎梏下解脱。但同时社会也陷入了无尽的荒谬与虚无,人们从传统上的相信绝对真理转向相对主义方向。自此,一种消极厌世的情绪蔓延开来,影响了普罗大众,包括勤于思考的他。
在无数个日夜的阅读和思忖中,他在尼采那里找到了答案:“如果你不听命于自己,那就只能听命于别人。”从荒诞中不断去寻求力量感和意义感,正如尼采的“白马”隐喻的那样,挑战自我,死后方生。在那个春草含烟,碧云冉冉的傍晚,醍醐灌顶的他不再囿于现实的障壁,而是实现了内心的充盈与富足。细雨霏霏春水绿,云卷云舒间,他在阅读中找到了心之所向,亟欲孜孜吃吃,将青春如春草般泼洒在来年生机的洁白画布上。
场景三:西风逸翩思一骋
这是这位农村少年来到大城市求学的第三个年头。
清瘦的身形,黝黑的面庞,两弯粗重眉,一双炯炯眼。这是他留给人的第一印象。
可少年的风发意气也终会被时间销蚀得只剩下万古愁。无数个寂的夜晚,他坐在图书馆的台阶上默默的流泪,望着星空万里,他觉得自己一文不名。是啊,同学的卓荤不凡使他相形见绌,生活条件的巨大差距令他自卑不已,夹杂着浓重乡音的整脚普通话让他恐惧发言.....彼时的他,因为城乡教育水平的差异而自怨自艾。
但幸好,他并未就此一蹶不振。发现自己知识面的狭窄后,他开始如饥似渴的读书,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他的目光竟不忍从书上离开一寸。夜来寒风四起,借着图书馆走廊上的灯光,他仍在整理着读书笔记。我见证着他“何妨一下楼”的朝朝暮暮,也见证着他最难将息夜晚里的迟滞与彷徨,更见证着他的蜕变与成长。
直至今天,他躺在树下的长椅上,攸游自得地调侃:“少游醉卧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解道江南断肠句,至今唯有我能回。”我明白,他早已不是昔日的“吴下阿蒙”了。西风迭起,黄叶淅沥,菡萏香销,衰草凝绿,他从阅读里不断汲取养分,元穷年。丰富的知识储备拓宽了他的眼界,启迪了他的思维,带来成绩的飞跃和师友的赞扬。他也走出自卑,在学习道路上精益求精,砥砺前行。
著名思想家培根曾说:“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羨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作为一棵树,我有幸能够生长在图书馆旁,接受知识的给养,感受阅读的力量。
人生艰难,大道非夷。若“沈空守寂,执一隅而自矜严”,恐怕问题会愈加复杂;倒不如“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或许会得到更清晰的答案。正如南宋学者朱熹所言:“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