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
隍曰:“入定。”
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
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无之心。”
策云:“不见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
策云:“我师曹溪六祖。”
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
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隍闻是说,径来谒师。
师问云:“仁者何来?”
隍具述前缘。
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
【浅析】
1、第九则机缘,不住禅定。入定,如今日流行的站桩。有心入,无心入?若开悟,答,吾即心,心即吾,何来有心,何来无心?其实玄策开口下套,隍言入定,有出入之分,已着相,错了。心本长定,何有出入,若言出入,即非大定了。
2、五阴(五蕴)是小我,本空;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非有,没有主客观的对立。无对立,便无出入。事来则应,本心起,了了分明。物由心造,相由心生,心不起,相也不关注,等于无关、无有。把外部事物当真,向往驰求,欲念
3、人心本与诸外相同频共振而应,诸事物离不开人心而存在。幻由心生,相亦由心生,境亦由心生。妙湛,湛即水又清又深,既清且深;圆寂,圆满平静。清澈平静一眼见底,又深不可测。
4、亦即老子言“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禅定即悟道的境界,如其本来。真正的悟道如水清见底,好像很浅,其实深不可测,婴儿态又非婴儿,此为功夫,踏踏实实地修,不投机、不思量。“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5、如如不动便是禅定。如如对应如意,体应如如,便如其本来,便是称心;如意便是如小我考量、算计,合我心意,便是如意,不合我愿,便是不如意,即烦恼生。
6、讲定便有乱,定与乱都不想,才算真定,不讲形式,只看目的。
1)禅性无住,离禅寂方是,执著于禅寂、坐禅便是住;
2)禅性无生,不要执著于生禅想。离住离生才算真禅。
7、心如虚空,又不要去思量、丈量这个虚空有多大,不执著于虚空。虚空是前提,不虚其心,净其心,心也不可能摩诃(大);其二不执著于空,心要大方能含万事万物。禅定、打坐不是不需要,这只是形式,关键在于见境心不乱,心定才好。这是功夫,很难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