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儒道释易文化苑国学大讲堂
六祖法宝坛经 机缘品 第七(一)

六祖法宝坛经 机缘品 第七(一)

作者: 安徽张俊生 | 来源:发表于2018-01-24 11:18 被阅读37次

六祖法宝坛经 机缘品 第七(一)

 (博主注: 本卷汇集了六祖用不同方法接引了不同根器的人,使这些人开悟的事例。“机缘”即指众生信受佛法的根机和因缘,也指应机教化众生的事迹。一个成功的教化案例,是机会和缘分的统一。因为来参学的人各人的程度不一样,学问背境不一样,根性的利钝不一样。而教师则要根据各人不同的情况善于接引,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这和孔子的因材施教很相似。这一品的内容较多,涉及到禅宗内师徒之间授受关系和方法的问题。六祖前面的那些主张,通过对这些人的开示,其精神才更加明了,更加深刻,所以,对这一品,必须好好地体会。这一段关键是“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黑体字为原文,其他为网上释文,斜体字为博主小悟。)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时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博主注:耆qí ,六十及以上老者。):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师居之。俄成宝坊。

  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六祖大师从五祖弘忍大师得以心印心法门後,回到广东韶关曲江县的曹侯村——即南华寺乡下。没有人知道他是传承五祖衣钵的人。当时有一儒士——即读书人,曾做大官後退休的学者,名叫刘志略,他很喜欢研究佛法,他对六祖大师特别地恭敬护持。志略他有一姑姑出家做比丘尼,叫无尽藏——意谓没有穷尽的宝藏。她常念诵大涅盘经。六祖大师一听涅盘经,就知其最妙的道理,随著就为这位比丘尼解说经文。这比丘尼拿著经卷问六祖大师某字怎麽读,大概她也没识得多少字,但她的修行也是不可思议。她亦是行持日中一食,常坐不卧(因当时道信大师提倡人人坐单)。她家里非常富裕,但她也持银钱戒,非常认真,一天到晚就是念经和研究佛法,总也不懈担,故到现在这位比丘尼还是真身——肉身不坏,临终也是端坐往生的。往生几年後,她的身体没有臭也没有烂,就因她用功修行没有婬慾心,所以肉身变成金刚不坏之身,到现在无尽藏比丘尼还供在曲江某一庙上。六祖大师在南华寺时,这比丘尼很护持,各处去为六祖作宣传说:六祖惠能是五祖弘忍真正衣钵传人。你们要知道,好花一定要有绿叶陪衬,才显出这花的美丽。六祖大师虽是位祖师,如果没有人来护持他,一定会被神秀和当时的外道杀了。但因六祖大师的弟子和护法居士拥护他,所以才没有遇难。

无尽藏比丘尼拿著经卷问六祖大师,某字怎麽念。六祖大师说:「字我不认识,但经的大意倒可解说。」

无尽藏比丘尼说:「连字都不认识,那经的大意你怎会懂?」

大师答:「诸佛心法的妙理——即以心印心顿教的法门,与文字没有什麽关系,因为这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的顿教法门,所以识字与否是不要紧的。」〞 这位比丘尼听六祖大师这样一讲,很惊讶,觉得此事很不平凡。所以她就遍告曹侯村有道德名望的长者说:「这位法师虽不识字,但他是位开悟有道的人,你们大家应发心来供养。

於是魏武帝(曹操)的玄孙曹叔良,及当地的居民,都争先恐後来瞻仰礼拜六祖大师。当时宝林山南华寺,因为隋末战火连天,故被兵火烧成一废墟。大家发心捐金、银来重建佛寺,延请六袒大师住持,没有多久这个地方就成为一所大丛林。

你们想想,在当时黄梅有几百人出去追赶六祖大师,追到大庾岭。黄梅到大庾岭要跑两个多月的路。若不是存心将六祖杀了,追一两天追不上就会回去的。但这几百人都不回去,可见当时他们对衣钵特别重视,都想抢著作祖师。现六祖在此地住了九个多月,道场也建成了,又被那些恶徒寻逐,六祖大师听说恶徒来了,因他有神通,故在他们未到之前就隐藏到前山,然而神秀这批恶徒又纵火挠山,你想若他们来众不多,那庙里有一两千人,怎会让他们烧山呢?幸亏大师把身硬挤人石头里,幸免於难。现那块石头还有大师结跏趺坐的痕迹,及所穿衣服的摺纹。坐在里边,外边人是看不见的。所以这个窟窿就叫避难石。六祖回忆起五祖嘱咐的「逢怀则止,遇会则藏」的话,於是六祖大师又隐藏了一个时期,到新州怀会去避难。

  (博主注:“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一个毫无学问,连字也认不了的人怎么能够理会佛经中博大精深的奥义呢?其实六祖重点阐述的是知识和智慧的关系。般若智慧主要靠悟。唐代佛教理论极为繁荣,到处都在讲经,但却忽视了修行的实践。许多学佛的人把理论当作目的,如同现在有的人为了拿到硕士、博士学位而学习,而把最终的目的给忘了,把理论当作一切,而在实际的证悟上毫无所觉。针对这种状况,六祖提出“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后来又说“自修、自行、自成佛道”。旨在强调体悟、实证的重要性。其实道家也有类似思想。道不可说,“轮扁斫轮”就是说明言语滞后思想,文字更滞后言语的道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六祖法宝坛经 机缘品 第七(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ygy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