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史记札记
【老秦人的故事】30、华元弭兵

【老秦人的故事】30、华元弭兵

作者: 枫离秋 | 来源:发表于2017-11-08 22:54 被阅读20次

1、三郤专政

我们讲过晋景公将死之时,传位给儿子,晋悼公。晋景公去世了,鲁成公刚好来晋国拜见晋景公,让他给晋景公送葬。

为什么要鲁成公给晋景公送葬呢?是晋国认为鲁国跟楚国眉来眼去,所以留下鲁成公。等着晋国大夫籴茷回来。

晋国大夫籴茷此时被派遣到楚国去访问。希望他回来后,跟鲁成公对质。

结果就这么巧,晋景公死了。鲁成公送葬晋景公的时候,诸侯无一到场,就鲁成公一个诸侯,鲁成公觉得十分耻辱。

鲁成公最后和晋国签订盟约,回来。跟鲁成公回来的,还有郤犨。

郤氏家族是下面继赵氏灭门后,下一个权倾朝野的家族。

郤氏家族要追溯到郤豹。

郤豹是晋献公时期重臣。

骊姬之乱期间,郤豹之子,郤芮投靠公子夷吾。公子夷吾登上君位,是为晋惠公。于是郤芮在晋惠公、晋怀公期间,成为重臣。

到了晋文公即位,郤芮不甘心败亡,竟然要烧死晋文公。随后时期败露,郤芮被杀。

郤芮的儿子郤缺一夜之间成为农夫,跟妻子耕地。

胥臣臼季有一天看到郤缺与妻子耕地,气度不凡,询问之下才知道是郤芮的儿子。

于是举荐郤缺。

赵盾死后,接班人就由郤缺担任,成为中军元帅。

郤缺死后,其子郤克继承其父的位子,通过鞍之战一举成名。

郤克死后,其子郤锜成为宗族长。

下宫之难时期,赵庄姬通过拉拢栾书、郤锜,诬告赵同、赵括,于是赵氏满门被灭。

由于下宫之难,赵氏的势力被驱逐出晋国朝政,大量官职空缺。

于是郤锜举荐堂弟郤至、堂叔郤犨,于是这三人成为三郤。

三郤不断巩固自己势力,威胁到了栾书的势力,导致两派水火不容,当然这是后话。

2、郤犨娶妻

书归正题,这个郤犨来到鲁国访问,结果访问来,访问去,竟然看上了一个女人。

鲁成公下面有个大臣,叫公孙婴齐,公孙婴齐和鲁成公是同辈的。

当年公孙婴齐的母亲嫁给公子叔肸(公孙婴齐的父亲),属于”未婚先孕“。

为什么是未婚先孕呢?原来,按照周礼,婚姻要有媒聘之礼,可是公孙婴齐的母亲没有举行这个礼节。

鲁成公的母亲穆姜就很看不起公孙婴齐的母亲。因为按辈分这两个人是妯娌。

为什么看不起呢?原因在于公孙婴齐的母亲由于她没有媒聘之礼,按照周礼,只能是妾室。

穆姜公开说:我怎么能跟一个小妾做妯娌。

于是一直撺掇公子叔肸(也就是她小叔子),休了她。

公子叔肸一直以她怀着孕,不能如此背信弃义。

一直等到公孙婴齐生出来,才休了她,嫁给齐国大夫管于奚。

嫁到齐国以后,又生了一男一女,随后管于奚一命呜呼,死了。

于是又回到鲁国,投靠大儿子。

公孙婴齐把自己的弟弟(齐国)做了大夫,让自己妹妹(齐国)嫁给施孝叔。

此番郤犨来到鲁国,就是对这位”妹妹“(施孝叔的夫人),钟爱有加。

公孙婴齐不敢得罪,只能跑到自己妹夫家,讨论这件事情。

施孝叔一听都晕过去了,什么,就这样,我夫人就没了?

公孙婴齐说:我也知道,这太不厚道了,但是你也知道国君刚刚从晋国的拘留下回来,晋国现在强大,连国君都不敢惹他,我们做臣子的,你看这事。

施孝叔长叹一声,最后答应了。

施夫人闻听此言,自己稀里糊涂就要嫁到晋国。

对施孝叔说:鸟兽尚且不失伉俪。你难道还不如鸟兽吗?

这就是伉俪一词的来历,所谓伉俪指的是明媒正娶的配偶。

施孝叔说:我也没办法啊,难道要我们全家逃亡吗?

施夫人闻听此言,知道这个男人靠不住啊。

于是施夫人跟着郤犨到了晋国,到了晋国复制了她母亲一模一样的人生。

生了两个孩子,后来郤氏家族被灭。

施夫人回到鲁国,施孝叔到黄河去迎接前妻,看到她所生的两个晋国孩子。

怒从心头起,于是把两个儿子溺死。

施夫人看到两个孩子被杀死,瞬间都懵了,随后破口大骂施孝叔。

说道:

己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又不能字人之孤而杀之,将何以终?

你自己不能保护自己妻子,还不能爱护孤儿,怎么会有你这种人。

发誓不做施孝叔的妻子。

3、与周争讼

公元前580年,晋国的郤至跟周天子争夺鄇地归属权。鄇地是温地的别邑。

于是周王命令刘康公和单襄公到晋国来争讼。

郤至说:温地原来是我的采邑,自然别邑也属于我。

刘康公说:你说话总要有个先来后到吧,当年是武王伐纣,苏忿生家族曾经做过温地的司寇。

后来周襄王为了慰劳晋文公,才把温地赐给他。狐氏、阳氏先后住过,然后才是你。

按这个道理,那也是周天子属官的封邑,跟你什么关系?

晋厉公对郤至说:你就让让,以后有机会再夺回来。何必跟他逞口舌之利。

郤至才非常不情愿地交割了土地。

4、华元弭兵

却说,晋楚两国从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开始到楚共王和晋国达成协议,经历半个世纪的战争。

小国们都烦了(特别是郑国),其次是宋国。

正所谓,神仙打架,小鬼遭殃。

这两个家,鸡脑袋打出狗脑袋,关键他不是在自个家打,老在中原国家中开战。再说了,现在的情形和齐桓公称霸时候已经不能比了。

当年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现在王也衰弱了,夷也归化了,这个口号已经毫无号召力了。但是每年都有战争,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要知道战争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

这里必须讲明,战争是什么?

战争是社会的弹性不够的情况下,形成一种让社会达成切合的一种方式。

所以一旦社会有个切口,这个切口可以是政治、经济、文化等等,都可以一触即发形成战争,通过战争来弥补这个缺口。

战争一般分为对外战争和对内战争。对内战争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出现,通过战争形成资源的再分配。对外战争通过集合某种集团进行战争,来攫取利益。

于是集团的扩大,展现为战争规模的扩大。从原始的氏族战争,到世界大战。

为什么说战争是社会弹性不够的情况下特定情况呢?

社会的政治从依附状态上看,有亲缘人身依附(氏族部落)、亲缘财产附加型人身依附(春秋战国时期)、政权依附(专制社会)、财产依附(资本主义社会)。

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的发展,他的弹性越来越大。说白了对于利益的攫取越来越多元化,没必要通过战争的方式来攫取利益。

如果还是看不懂,最简单的例子,只看过小孩子打架的,没见过大人天天打架的。因为大人要攫取利益的方式更为多元化,他的成本投入和利润所得的差值更大。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未来社会,战争是很能避免的。只不过他会以另一种方式出现,比如”意识形态的灌输“、”网络战争“、”金融战争“等等。

下面再来讲讲,类似于”尊王攘夷“的道德制高点的口号有没有用?

我们可以很笃定地说肯定有用。如果没用,难道管仲、齐桓公、晋文公这些人傻吗?

那哪里有用呢?

要理解”道德制高点“就必须理解什么是道德?

道德在表象上,展现为一条条规则。似乎他和法律是一样的。实际上完全不一样,因为原始人类他们生性淳朴,否则为什么中国人天天讲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那么那时候所形成的规则,必然是重中之重,他的目的,不是规范人的行为,而是首先起到一个维护生存的作用。比如不得乱伦(乱伦会造成遗传病在氏族亲缘社会大规模传播,造成人口灭绝的危险)等等。

其后,在这个基础上,才逐步出现,一系列道德的规定。但是本质上是一致。

比如农业社会,孔子提倡仁义礼智信,通过这点可以有效维护农业社会的稳定。相反工业社会就必须提倡民主、自由,否则大规模社会协作不足以形成。

其次,道德绝不是一个静态的东西,至少在历史上展现为道德不断堕落。春秋战国的历史最为明显,我们看看几个历史事件就可以知道

1、宋襄公泓水之战

2、商鞅变法

3、燕王哙禅让

4、长平之战

如果了解这些历史事件,可以很明显看出道德一路衰竭。并且,不为人的意志而转移,就如同宋襄公之事在商周,或许会被大加赞扬,只不过在春秋时期,只能被嘲讽。所以宋襄公的悲剧只是生错了时代。

或许有人认为,乱世有很大的偶然性,并不能证明道德的堕弱。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孔子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很好理解,那么这句话对吗?乍一看,很对。实际上一琢磨,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对了。为什么呢?

小农经济下,往往只顾自己这一人的生死,而缺少跟别人的协作。在这个基础上,孔子提出这句话自然正确。但是现代社会,逼迫着你进行协作,此时你不想要的,可能就是别人需要的。

换言之,社会的分工不断精细化,导致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协作才能生存,这个时候,利他就是最好的选择。

在这个基础,我们理解”道德制高点“就能更透彻理解,也就是”道德制高点“实际上并不是一句口号,如果这个”口号“能够有功效,他必然切中此时的生存形势。

比如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就是维护中原文明的生存。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提出”大东亚共荣圈“,从某种程度切中黄种人被白种人欺凌的事实,同样切中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只不过日本包藏祸心。

所以中国要发展,就必须有一句切中生存的”道德制高点“作为支撑。

好,说回正题,宋、郑两国连年遭受大国欺凌。其他国家虽然可能没有郑国、宋国那么惨,但是每年也要去朝见、去缴纳贡赋,他们也愿意和平。

晋国和楚国其实也不想打了,毕竟这要钱、要人的,所以宁愿首先搞好内政。

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要让”吹牛皮“的华元担任了。

据说因为华元曾经在楚国做人质之时和楚国的令尹子重成为好友,又和晋国的栾书关系还不错。这样一来,华元就希望在晋、楚两国之间居中调停。

但是问题在于,虽然晋、楚两国有心”和平“,但这和平只是权宜之计,因为此时两国都遭受内忧外患,只是通过和平希望暂时先去解决这个问题。

一旦两国国力增长,马上就可以翻脸不认人。毕竟如果有一方竟然认为可以继续和平下去,结果绝对不是两国罢兵休战,而是意为着更惨烈的战争。在零和博弈下,他人即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所谓的弭兵必然是终极无效的。

5、弭兵会盟

晋、楚两国会盟,那么会盟有没有什么条件呢?

”废话,没条件谁会盟啊!“,什么条件呢?

就是秦、晋两国必须首先会盟,为什么呢?

秦、晋两国一直处于极其不信任的情况下,秦国为了谋求生存空间,屡屡向楚国示好,可谓是晋国的心腹大患。只有秦、晋两国会盟,后院摆平了,晋、楚才能会盟。

于是公元前579年,晋厉公元年,秦晋两国在晋国的令狐举行会盟。

看,挑这个地方,就知道这个会盟,实在没啥用。为什么呢?

令狐,这个地方曾经是秦、晋令狐之战的主战场,在这个地方结盟,什么意思?再者说,这是晋国的土地,要是秦桓公(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秦桓公)到了晋国,被扣留了怎么说?

晋国可不是一回两回干这种事情了。

于是秦桓公死活不渡过黄河,关键你不渡黄河,这会盟怎么办?

晋厉公现在已经到了令狐。总不能一直对峙下去吧。

于是秦桓公派史颗到令狐和晋厉公会盟,晋厉公派魏犨到黄河以西跟秦桓公会盟。

这场会盟看来实在不作数啊。

士燮说:会盟,应该齐心协力。这样的”同床异梦“有什么用呢?

秦桓公也很有意思,回国之后直接背弃了盟约。

不管怎么说,秦、晋是会盟了,那么下面就是晋、楚两国会盟了吧。

于是转过年来,华元居中调停让晋、楚坐下来和好。

公元前579年,晋国、楚国在宋国西门之外结盟。

盟约说:

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灾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交贽往来,道路无壅,谋其不协,而讨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胙国

晋、楚罢兵停战,要同舟共济,要救援饥荒灾祸。如果有人危害楚国,晋国要来帮助楚国。同理,晋国如是。两国使者往来,道路不得阻塞。协商如果不和,就要讨伐背约者。如果有人背弃盟约,神灵就要诛杀他。

反正说的比唱的好听多了。

公元前579年,盟约刚刚签订。郤至到楚国访问,楚共王设礼招待他。

结果郤至非常不高兴,为什么呢?

楚共王在地下室搞了一个大乐团,钟鼓齐鸣地演奏歌曲。这是不符合礼制的,这是对于诸侯的礼节,没有用于卿大夫的先例。

郤至就悻悻而退,退出去以后。司马子反非常不解,于是就问:寡君等候多时,赶紧进去吧。

郤至说:不行,你这个理解太隆重了,我不敢承受。如果对于卿大夫都用这么大的礼节,以后两国君主相见,用什么礼节?

子反说:哎呀,瞧你说的,以后两国君主相见必然在战场上,还谈什么礼节?赶快进去吧,寡君等着你呢。

郤至说:你这是大祸之乱啊,不能用来作为准则。只不过我代表晋国来楚国,现在楚国是主人,我自当遵从主人的号令。

于是又进去了。

郤至回国后转告了士燮,士燮说:他们都不能遵从礼仪,还指望他们遵从盟约吗?看来晋、楚必要一战。

6、吕相绝秦

秦、晋签订令狐之盟,墨迹未干,秦国就背弃盟约。秦桓公联合狄人和楚人,联合攻打晋国。

晋国此番非常遵从盟约,这样一来诸侯都倾向于晋国。

很显然楚国压根就没有把盟约放在眼里,只是摄于自己国力稍弱不敢动手。

晋国此时,有理不怕声高,召集齐国、鲁国、宋国、卫国、郑国、曹国、邾国、滕国加上周天子派的刘康公和成肃公一起攻打秦国。

为此,晋国外交部还给秦国外交部发布了断交的外交辞令,让晋国人吕相去秦国,言辞激烈地历数秦国的无礼行径。

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祸晋国,文公如齐,惠公如秦,无禄,献公即世,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

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郑人怒君之疆场,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文公恐惧,绥静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

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淆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是以有淆之师,犹愿赦罪于穆公,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天诱其衷,成王陨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穆襄即世,康灵即位,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蝥贼,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犹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翦我羁马,我是以有河曲之战,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君亦不惠称盟,利吾有狄难,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我是以有辅氏之聚。

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献穆,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吾与女同好弃恶,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君又不祥,背弃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不谷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岂敢徼乱,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诸侯退矣,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

往日我国献公和贵国穆公交好,同心协力,互相盟誓,互通婚姻。但是后来晋国发生内乱,使得文公流亡齐国,惠公也流亡秦国。不幸的是,献公死后,穆公让惠公主持大局,后来发生了摩擦,爆发了韩之战。穆公内心懊悔,所以成就文公回国,这都是穆公的功劳。

文公筚路蓝缕,跋山涉水,征服了东方诸侯,使得中原各国纷纷依附,他们同样来到秦国来朝见。可以说这已经报答了穆公的恩情。后来,秦、晋一起攻打郑国,结果秦国不和文公商量,擅自退兵。诸侯们十分愤慨,想要攻打秦国,是文公竭力安抚诸侯,才使得秦国幸免于难,这难道不是晋国有功的地方吗?

结果你们秦国是怎么报答我晋国的?文公刚刚去世,秦穆公乘丧出兵,突然攻打崤地。这是欺负我国先君襄公年幼可欺吗?秦国

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

所以襄公不得已攻打秦国,但是念在两国常年友好的基础上,希望向穆公解释。但是穆公竟然联合楚成王一起来攻打晋国,幸好楚成王逝世,穆公没有称心如意。

穆公、襄公先后死后,康公、灵公即位。康公是我国穆姬所生,但是他怎么干呢?康公

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蝥贼,以来荡摇我边疆

所以两国又报复令狐之战,秦康公又不肯悔改,于是报复河曲之战。

到了您即位以后,我国的景公希望两国能够睦邻友好。但是您竟然利用我国和狄人有怨恨,趁机侵入河县

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

所以两国又报复了之战。

结果由于秦国兵败,这时候,您才想起来两国友好?急忙派人,希望两国议和。我国念在大居之上,再一次同意了议和。

结果在盟誓的时候,景公突然逝世。由于盟誓并未完成,我家君主刚刚即位,就希望与您在令狐盟誓。

可是你一来毫无诚意,二来盟誓后,直接背弃盟约。

白狄君主和您虽然都在雍州,但是你与他是仇敌。白狄君主和我国君主是亲戚。

你派人来,说:希望一同攻打狄人。

我国国君本来不想打,只是念在两国和好,摄于你的威望,才出兵。结果出兵之时,你转过头来就告诉狄人说:晋国要打你们。

意图行使反间计。

狄人非常讨厌你的做法,因此就把此事告知我国。楚国人同样厌恶您的行为,说:秦国背弃令狐盟约,请求和我国结盟。

诸侯闻听此言,痛心疾首,才亲近晋国。现在晋国联合诸侯大军来,真的只是为了请求和好。

如果你能够洗心革面,真诚地和我国议和,和平也不是不可能嘛。但是如果你心猿意马,不肯施恩于诸侯,那么大战在所难免,希望您深思啊。现在可不是我国国君想打啊,诸侯们不答应啊。

这篇外交辞令如果按照事实来看,基本属于罔顾事实。但是如果作为功用来看,气势磅礴,事实轻重有度。对于两国和好,一笔带过,重点叙述,秦国是如何残暴。晋国是多么无辜。看来把自己打扮成人畜无害的”小白兔“的传统也是由来已久啊。或许这就是中国独有的外交智慧。

7、麻隧之战

两国外交断交,那么大战在所难免了。

晋国的军队配置是这样的,

晋栾书将中军,荀庚佐之,士燮将上军,郤锜佐之,韩厥将下军,荀罃佐之,赵旃将新军,郤至佐之,郤毅御戎,栾针为右

这么强大的阵容,很明显,秦国节节败退,俘虏了秦国的成差和不更女父。

秦晋撕破脸了,秦国还败了,这样一来,作为秦国盟国的楚国,此时知道,大战在所难免。特别是弭兵之盟,我们楚国一点好处都没得到,诸侯们纷纷依附晋国。

麻隧之战确实说明了晋国的国力还是很强的,但是对于跟着晋国一起打架这些诸侯国可没什么好处。

毕竟秦国和这些国家又没有什么利益冲突。

成肃公原来是周天子派来的,结果在这场战争逝世。

曹宣公也在这场仗里逝世。逝世了,这尸体怎么办呢?于是曹国人派公子欣去迎接曹宣公的尸体。公子负刍留守曹国。

结果公子负刍起了歹心,杀了太子(因为他和公子欣都是是庶子),自立为君。

诸侯们闻听此言,非常愤慨,希望晋国攻打曹国。

但是晋厉公说:刚刚打完一战,士卒疲惫,以后再说吧。

但是尸体还得安葬,安葬以后,公子欣打算出奔,不与公子负刍同流合污。

曹国人纷纷跟随,曹成公(公子负刍)害怕,于是登门道歉,请求留下来。

公子欣答应了,但是把采邑还给曹成公,表示清白。

成公三年,晋厉公伐曹,虏成公以归,已复释之。

两年以后,晋厉公伐曹国,把曹成公俘虏,然后又释放了。

诸侯们纷纷希望公子欣即位为国君,但是公子欣说:圣人通达节操,其次保护节操,最下失掉节操。国君之事不是我的节操,我不敢失节。

于是逃亡到宋国。

8、林父归国

公元前577年,卫定公来到晋国朝见。

晋厉公希望卫定公见一个人,谁呢?这人叫孙林父。

孙林父此人骄横异常,所以卫定公很不喜欢他。他察觉不妙,于是拖家带口去晋国躲难。

晋国此时就希望卫定公收下他,卫定公怎么说就是不愿意。

晋厉公很不高兴,但是还是放他回国。

卫定公回国后,晋厉公派郤犨送孙林父回国,卫定公万万没想到。

卫定公还是不同意。

卫定公夫人就急了,说:大国逼着你收下他,你难道看不出来吗?如果违逆大国的要求,你难道不知道什么结果吗?希望君王忍耐一下。

卫定公极不情愿地恢复了孙林父的职位和采邑。

卫定公宴请郤犨,结果郤犨表现的极为傲慢。

卫国大夫宁惠子预言说此人必将灭亡,如此骄傲,是召祸之道啊。

此时的卫定公已经是病入膏肓了,要安排身后事了。

卫定公挑选庶子公子衎为太子,很明显这是违背礼制的。

卫定公夫人就不干了,但是并没有说什么。

卫定公死后,葬礼之上,卫定公夫人哭丧回来后,看到公子衎毫无悲戚之色。

卫定公夫人说:看来这是卫国有内乱的征兆啊,我等不到公子鱄(公子衎的弟弟)来主持国家了

卫国大臣们也认为这个人不能依靠,孙林父更是把自己财产放在封邑,结交好晋国大臣,意图跑路。

9、楚国背盟

楚国的司马子反,决定背弃盟约,北上攻打中原。

楚共王的弟弟子囊说:刚刚签订盟约,怎么能背弃他呢?

子反说:你这么想就迂腐了,盟约只是为了暂时休养生息,只有有利于我进攻,管他结盟与否。

楚国攻打中原,就是那条路,先打郑国,挥军北上攻打宋国,把鲁国、卫国搅在一起,迫使晋国出兵。

这回也一样,首先攻打郑国,然后攻打卫国。

结果万万没想到,郑国这回反过来攻打楚国,楚国人没想到郑国人这么有种,于是赶紧调整战略。

既然硬攻不行,那么就搞外交战术。积极拉拢郑国,条件是什么呢?

楚国答应把汝阴之地割给郑国,希望两国议和。

此外,许灵公向楚共王表示,郑国太不地道,老打我们,希望归附于楚国。楚共王就把许国全部人口迁到叶地。

那么原有故地呢?所有权就成了无人占有。郑国离许国又近,自然就被郑国吞并了。

郑国此时还能说什么?这么大便宜不占,王八蛋嘛。于是郑成公派人赶紧与楚国媾合。

当然我们也可以猜想到,自古都是弱国割地给强国,哪里有强国反过来割地给弱国。所以这些地只是权宜之计。

10、宋国内乱

公元前576年,宋共公去世,宋国发生内乱。

起因是什么呢?

这要看看宋国的朝政局势。

宋国这些执政大臣都是历代君主的后代,其中半壁之上都是宋桓公的子孙,其余是宋戴公,宋庄公的后代。

宋共公死后,大臣司马荡泽叛乱,杀死太子,公子肥。

华元知道后,说:现在发生这样的惨剧,我难辞其咎,我怎么能因为得到宠幸而得利呢?

于是就跑到晋国。

宋国大夫鱼石就想追他。

大夫鱼府说:让他走。如果他回来,他就会讨伐荡泽。荡泽和我们一样都是宋桓公的后代,一旦讨伐他,必然祸及我们。

鱼石说:哎呀,你难道不了解他这个人吗?给他动手,他也不敢动手。他是宋国的老好人,很得人心。现在如果他跑了,大家都会把仇怨归罪于桓族身上,这才是桓族的灾难。况且,即使他讨伐桓族,也必然不会讨伐向戌只有他不死,我们桓族就不可能灭门。

这个向戌是谁呢?

这个向戌是华元的亲信,而且为人贤能。向戌未来也是响当当的人物,为春秋和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样一来,鱼石赶紧去追华元,华元于是派人杀了荡泽。

华元很厚道,虽然灭了荡泽一族,但是桓族并没有被灭。

但是没有被灭,并不代表他们可以高枕无忧了。于是桓族迁移到睢水之滨。

华元就派人请求他们回到国都商丘。

他们很干脆回答,不回去。

华元亲自要求,还是那句话,不回去。

华元就走了。

华元一走了,他们奇怪了。为什么呢?

华元是一个老好人,按道理,应该苦口婆心劝说,今天怎么这么干脆,肯定必有他图。

鱼府说:华元肯定有问题,如果他有别的想法,一定疾驰而去。我们找找,他现在在哪?

于是找了半天,看到华元的车,跑了。

于是大家坐上车,跟随着华元,一直到了商丘。商丘城门紧闭,护城河都是水。

大家一下子明白了,这是防范桓族来攻打国都啊。

也就是华元做了两手准备,如果他们听从自己回到商丘,那另当别论。如果一旦不回,那么赶紧防范桓族攻打国都。

于是桓族赶紧跑到楚国逃祸。

可以讲桓族这些人太傻,既然你知道华元逃避不行,那自己怎么能同样逃避呢?

换言之,桓族之人必然认为荡泽一事会使得华元对他们心怀芥蒂。既然如此,无论你在国都还是睢水之滨,本质上没区别。应该跟华元抛白心迹,谨小慎微做人,和荡泽划清界限。积极结交好向戌,未必没有一条生路。要么就抛弃权力,真正地在睢水之滨隐居。

华元为右师,鱼石为左师。司马唐山攻杀太子肥,欲杀华元,华元奔晋,鱼石止之,至河乃还,诛唐山。乃立共公少子成,是为平公。

最后华元立宋共公少子,公子成,是为宋平公。

11、士燮之忧

郑国兴高采烈地投入了楚国的怀抱,公元前575年,郑国攻打宋国。

宋国打败了郑国。宋国觉得郑国没什么可怕的,于是被郑国打败。

卫国人赶紧表忠心,积极攻打郑国。

话说回到晋、楚两国,楚国一系列挑衅行为,如果此时晋国还没有什么举动,那么晋国在诸侯面前就没有威望了。

于是晋国联合诸侯和吴国,会盟于钟离,讨论伐楚大计。

晋厉公紧急召开军事会议,

士燮说:还不如诸侯都背叛晋国才好,现在只有区区郑国,这才是灾祸的开始啊。

这是什么”混帐话“,什么叫所有诸侯都背叛晋国?

其实不是,这句话才能体现士燮的目光的深远。这句话至少暗含两个意思

其一、一个国家(个人),他的生存压力是恒定的,由内部压力和外部压力之和组成。所以一个国家外部压力一大,内部压力就会减少。相应的,外部压力一减少,内部压力就会增大。

我们看到,晋国的霸主地位可以说,相对来讲是最长的,外部何人不服晋国,那么内部压力必然增大。

其二、内部压力的体现就是晋国卿族争权夺利,大量消耗晋国国力。所以如果诸侯们都背弃晋国,这样才能警醒国内这些卿族和君主。

举个例子,公元前576年,伯宗被杀。

五年,三郤谗伯宗,杀之。伯宗以好直谏得此祸,国人以是不附厉公。

伯宗向来以直谏著称。据说,他的妻子,就看出来,伯宗迟早会毁在这张嘴上。

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子好直言,必及于难。

据《烈女传》添油加醋加上这样的情节

晋大夫伯宗之妻也。伯宗贤,而好以直辩凌人。每朝,其妻常戒之曰:“盗憎主人,民爱其上。有爱好人者,必有憎妒人者。夫子好直言,枉者恶之,祸必及身矣。”

伯宗不听,朝而以喜色归。其妻曰:“子貌有喜色,何也?”伯宗曰:“吾言于朝,诸大夫皆谓我知似阳子。”妻曰:“实谷不华,至言不饰,今阳子华而不实,言而无谋,是以祸及其身,子何喜焉!”伯宗曰:“吾欲饮诸大夫酒,而与之语,尔试听之。”其妻曰:“诺。”

于是为大会,与诸大夫饮。既饮,而问妻曰:“何若?”对曰:“诸大夫莫子若也,然而民之不能戴其上久矣,难必及子。子之性固不可易也,且国家多贰,其危可立待也。子何不预结贤大夫,以托州犁焉。”伯宗曰:“诺。”乃得毕羊而交之。

及栾不忌之难,三郄害伯宗,谮而杀之。毕羊乃送州犁于荆,遂得免焉。君子谓伯宗之妻知天道。《诗》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伯宗之谓也。

史书称赞道:伯宗凌人,妻知且亡,数谏伯宗,厚许毕羊,属以州犁,以免咎殃,伯宗遇祸,州犁奔荆。

说,伯中有一天回来,很高兴。他的妻子问他为什么呢?

伯宗说:今天上朝,大夫都觉得我好辩,好像阳处父一样。

他的妻子说:哎哟,你以为他们在夸你吗?阳处父是什么人,你不知道吗?阳处父华而不实之人。你总有一天会祸及己身。

伯宗说:妇人家不懂,以后我找个机会,你来听听再说。

于是,后来找到了一个机会,伯宗和大夫一起喝酒,吹牛。

酒宴散去,伯宗说:怎么样?我比他们强多了吧。

伯宗的妻子说:强是强多了,可是有谁能长期屈居人下呢?你还是少言慎行,然后结交贤能之人,才能保命啊。

那么伯宗怎么死的呢?

三郤和伯宗有过节,于是向晋厉公进谗言,最后杀死伯宗。

但是军事会议上,中军主将栾书不以为然。栾书认为,”攘内必先安外“,先处理外面的问题。这个内部问题,不是没问题,而是现阶段也解决不了。等我们解决完外部危机,再谈卿族问题。看来栾书对于三郤问题,胸有成竹,斗争经验丰富。

栾书说:不能在我执政的时候,失掉诸侯,必须讨伐郑国。

于是整军备战。

晋楚第三场大战,一触即发。

相关文章

  • 【老秦人的故事】30、华元弭兵

    1、三郤专政 我们讲过晋景公将死之时,传位给儿子,晋悼公。晋景公去世了,鲁成公刚好来晋国拜见晋景公,让他给晋景公送...

  • 【老秦人的故事】41、弭兵之盟

    公元前546年,晋国、楚国、鲁国、卫国、郑国、陈国、蔡国、许国、曹国在宋国,会盟。宣告,两国罢兵和谈。各个国家,你...

  • 华元弭兵

    弭兵会盟,是春秋时期的两次重要的外交事件。共有两次。 晋国、楚国两大国之间,有一个中立的力量——宋国。宋国大夫华元...

  • 【老秦人的故事】65、华向之乱

    上一讲,我们讲了齐景公治下的齐国,齐景公没有别的能耐,就是用人得当。 话分两头,在齐景公在齐国诗书流连之际,宋国内...

  • 老秦人

    纠纠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近段时间刷了《大秦帝国》,果断追剧,连刷两遍,舍不得放下。又连读了孙皓晖先...

  • 【老秦人的故事】9、秦之霸业

    书归正题,一直讲春秋历史,结果把秦人忘了,可就偏题了。我们在第一讲讲到秦族的发展历史。(见,【老秦人的故事】1、秦...

  • 【老秦人的故事】56、绝命政变

    讲完了晋平公的一生,就该讲讲另一大国楚国的君王,楚灵王。 前面讲过楚灵王造了一座大宫殿,名叫章华宫。然后非要鲁昭公...

  • 【老秦人的故事】94、天命之年

    孔子在三十岁的时候,事业逐渐发展。此时他很有理想,毕竟这时的他还是个年轻人。 我们看待历史人物,往往会束缚在他某个...

  • 【老秦人的故事】104、终极价值

    孔子从匡地能够幸免回到了卫国,住在了蘧伯玉的家中。 但是却引发了一起绯闻公案。 卫灵公那位美而淫的夫人南子,听说孔...

  • 【老秦人的故事】112、内在逻辑

    前面,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欧封建制度和西周的封建制度大体类似,何以西欧走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却走入了皇权...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秦人的故事】30、华元弭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seu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