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友学校来做高校招生宣传,叫队友去当志愿者。队友回家时带了一叠资料,跟我说:“这里的学校,起码都要660分以上的,让你儿子挑一个当做目标。”
我翻了一下,果然都是超级好学校。但我意见不同:“你觉得儿子的成绩能冲这种学校?不能吧”
队友说:“你不给他目标让他朝哪里冲?”
我说:“你给他树目标,也不能好高骛远吧,总得给他找一个他能够得着的吧。你给他找天花板怎么行。”
队友不同意了:“孩子潜力无限,逼一逼会上去的。”
我说:“逼一逼有用的话,不是都能上好学校了?期望值太高,并不是好事。对孩子也是无形的压力。”
“鼠目寸光”队友丢下一句话走了。
有松弛感一些,不好吗?浙江普通孩子的最高目标就是浙大呢,可一年有几个能考上浙大。给他定高位目标,如果实现不了,是不是会失落难过呢。
当然,没有目标似乎也不行,没有目标缺乏动力和行动力。但我们可以找一个和孩子相对契合又稍微高一点点的目标,他能看到,他能够到,他就会去努力。
队友说,他负责战略,我负责战术。我说,你还是学点青少年心理学吧。
争执也是一种交流,老夫老妻,不必客气。
队友带回的宣传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