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关于万维刚信息收集的总结:
万维刚读书的一个关键技术就是对待不同的读物要采取不同的阅读速度。现在很多读书方法是教人如何快速阅读一本书,而这种需要快速读完的书其实根本不值得人读,比如小说、新闻(注意,刷新闻也属于娱乐)等。一味的强调速度,并不能达到读书的效果。处于“学习区”的好书,我们应该细细研读,读得慢,吸收知识和增长内力的效率则会更高。
这很明显的说出了速读和精读的区别。我曾经看心理学《影响力》大约只用不到三个小时就看完,因为写的好玩又简单,几乎全是故事和案例。但看《上帝和新物理学》和《穷查理宝典》同样用速读的方法就效果奇差。关于娱乐的东西最好是看的越快,忘得越快才好,但一些对三观有益的书最好还是慢慢看。
一本好书的每一章都能让人迸发出十个以上的灵感。也许它突然就解决了你之前一直关注的问题——尽管这个问题看似与此书无关;但是都非常宝贵,因为如果你不马上记下来,它们很快就会被忘记。也许多年以后翻阅笔记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的心得灵感比原书更有价值。
不要觉得自己一天都在阅读就是在吸收书中的营养,我们要把精力充沛而不受打扰的时间留给读书,这样才是最有效最强力的读书。如果吃着薯片、听着音乐、刷着手机的同时看书,这还是躲在舒适区没出来,这样看书也不可能收到任何效果,也许有很多读者都会有那种感觉,读了就像没读一样。
读书不简单,一边玩一边看,效果不可能好,那是自欺欺人,还不如睡觉有益。
这很明显的揭示出了一个现象,我们看书的时候得到的是灵感还是认同?我从前很爱记录我原本就深以为然的观点,那会让我自己三观很正,从书中能得到很多认同感。但现在忽然发现,那些原本早以知道的,其实没什么可记的。
如果你当下看的是经过时间检验且与你观念相悖的书,那你可能获得的价值会更大。
好好读书的具体方法:
1清晰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现在很多读者都能够做到第一点,而现在很流行的“思维导图”就可以达到第一点,不过也只能达到第一点,流水账式的笔记并不能有效地把书读成自己的东西。
曾经有一个研究,让受试者阅读一篇科学类文章,然后分三组:第一组多读几遍,第二组针对此文画个“概念图”,第三组用十分钟时间写篇相关文章。一周以后测试,结果发现:
写文章的这组记忆的成果,甚至这时候再让他们画概念图的成果,都胜过其他两组。画概念图的效果甚至还不如多读几遍。
思维导图的一大弱点,只能记录逻辑顺序,但细节和引申思维导图就完全不可能做到。做读书笔记的真正高级之处,并不为记录书中本身的内容,而是从书中得到的灵感。
2金句,或者是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这些都属于亮点,要带走。
这些方面其实很好捕捉,就是你感兴趣的事。我用Kindle 看其他人对一本书划的重点语句,发现这些语句大都是总结式的,就好像小学生在课文里发现的重点句一样,它们通常是段落的第一句或者最后一句。真正的高手读书不能用这种线性读法,而应该是“一惊一乍”的。作者的哪句话是令人拍案叫绝的?哪句话是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应该把这样的东西突出记下来。
二八定律。一本书看完,如果你喜欢,你会觉得哪里都好,但你不可能都记,去找那些最让你感兴趣的。只要记得足够多,最终会越来越好。即使开始记得都是一些不够好的东西,但随着记录能力增长,那些刺激度不够的东西,将不再能入你的法眼。
3大量的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遇到和自己见解相同或相悖的观点,或者觉得有趣的片段,都会在旁边写上批注,这和“有大量的自己的看法和心得”是一致的,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书中的知识链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上,形成体系,这样,书中的内容才算长到自己的大脑上。
这才是收集信息的要义。单纯把书中的内容抄到笔记本上,没任何意义。而是要和内容形成对话,书里说的再好,你看了再激动都没用,对那些让你感兴趣的知识点的看法才是关键。
4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
当我们的书读得越来越多,我们就会发现,书中有些内容和曾经读过的书的观点是相似或相反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进行总结和批判,现在很多大神提倡的主题阅读就是这样,搜罗来同一主题的书,读下来之后,会发现不同作者对同一观点的看法相同或相悖,通过自己的经验判断,就会对这一主题有一个整体的理解,通过整理从而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就是读书笔记的最高境界了,第三条是对一个知识点产生看法,而这条是把知识点汇聚成一个面,融汇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这是学的本质。
曾有大神说,看完记不住不要紧,那些文字已经融入到了你的血液里。
可惜,运用知识的是大脑,而不是血液。
多数人看完书的状态你缺的就是这两个字——缝合。
下面是罗胖的总结:
还是回到我刚才讲的,知识是自己的事,是从自己的内心向外界盛开的一朵花,它一定是由内而外长大。外在的知识从你眼前飘过,那不是你的,你必须缝一针才是你的。那怎么缝合?很简单,表达一次。
比如说我,我现在学知识,然后做节目表达出来,然后它就是我的。那你可能会说我没有做脱口秀的能力,没关系,表达分很多种层次,比如说写一个读书笔记,它就是表达。
你说那太累,没关系,读书笔记可能就是一句,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习惯。很多人在网上看到一些文章收藏,但这个收藏没有用,过了几天,你全忘了,你连收藏过它你都忘了。这个时候应该干什么?就写一句话。看完之后说,这个知识我觉得哪儿很有趣,这就叫缝合,这就叫读书笔记,这就和你原来的知识体系长在一起了。这个知识即使将来你全部忘了,没关系,你知道哪儿有,将来可以去查。
所以爱因斯坦讲过一句话:什么是教育啊?就是把在学校里学到的所有东西全部忘光了之后留下来的东西才叫教育。这就是我讲的“缝合”这一针,那是你自己的东西。
罗胖的方法明显要求更简单些。但切记,不是看完一篇文章觉得好,概括一句:“这篇文章我很认同就完事”。而是把哪儿很有趣写出来。比如他上述的话,我觉得有趣的地方是缝合的要求竟如此简单,简单到把那些觉得有趣的知识点为什么有趣写出来就算大功告成。
就像以前李笑来经常说要活在未来。看完那篇文章之后,最好的地方就是,他纠正了我对活在当下的看法,让对我长远目标有了新的看法。
我们曾经都以为活在当下是一种很潇洒很积极的态度,可多数时候活在当下=只看当下=鼠目寸光。而更好的态度是,做具体的工的时,要立定当下,一心一意,但在做规划时,一定要把目光放长远。换句话说,设立一个目标,当下的每一个动作都不是单纯的应激反应,而是在向着那个目标挺近。
总结:首先任何一个高速成长的人,都不强调记忆的用处,而是坦诚的告诉你,他们其实也记不住。关键是把那些因为读书而产生的灵感及时记下来,然后用自己的话表述一次。因为这些灵感和想法一旦错过,很可能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那些看到的内容,不管多好,不常用的,必将忘记。不过记不住没关系,将来用的时候能找的到,才最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