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略算来,受伤已有两月之余,做完手术,出了院。
接下来,便是在家静养着等骨头长好如初了。
谢绝了朋友们吃喝探店的邀请,专心吃饭睡觉读书看电视锻炼伤腿
日子过的颇有些“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的味道。
直到那日,爸妈收到快递送来一个大纸箱,“又买什么了?”
“最近我没败家呀?”满腹疑惑的拆开包装,一阵香气扑鼻而来。
“好大的烧饼。”
箱子里乃是六七枚烧饼,每一枚都比家里的盘子还要大,只6枚便塞满了一个大纸箱。
用独立的牛皮纸袋包着,虽然已冷,依然散发出诱人的扑鼻芝麻香。
突然想起,前些日子在网上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准备开烧饼店的退伍老兵李毅,一再邀请去他新开的店里品尝烧饼和地方特色小吃。
赶紧连连道歉,说腿上有伤,行动不便,没法去。
“不不不,您来接我,我也没法去,真的是有伤在身,行动不便……”
一来二去的顺便聊了一些自己不成熟想法和建议。
虽未谋面,字里行间感受的到当过兵的人的那种淳朴执着与做事的认真。
没想到,李毅还是个有心人,打听到地址,专门把店里做的各种口味的烧饼快递到家里。
并谦虚的表示请多多提建议。
===========================================关于烧饼前世今生的一条分割线===========================================
白居易有诗:
胡麻饼样学京都,
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与饥馋杨大使,
尝看得似辅兴无。
——这诗中说的面脆油香带芝麻的胡麻饼,便是烧饼。
烧饼作为一种烘烤类的面食,是汉朝的班超从西域地区带回中原的,在唐朝时期已经流行开了。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里,烧饼渐渐传遍华夏大地,在以面食为主的北方地区更是演变出多种花样:
带馅的、不带馅的,甜的、咸的,发面的、死面的、半发面的,表皮上有芝麻和没芝麻的,酥的、脆的、软的、硬的等。
想想真的是机缘巧合,诞生于西域游牧民族文化的烧饼,在农耕文明的中国发扬光大,推陈出新。
据说,目前为止中国的烧饼至少有一百多种。
今天收到的是老兵上元烧饼店的淄川烧饼。
淄川烧饼相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说已经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料是普通人家都要吃的面粉,配料有猪肉、大葱、芝麻、酱油、盐等。
虽然是普普通通的食材,做起来却比馒头面条类的要复杂的多。
淄川烧饼的相传千年的传统做法:
做烧饼的面,要和得柔软筋道,分寸要把握的刚刚好。
将和好的面撮下馒头大小一块,包好肉馅后,放在抹了油的光滑的钵盂上,用手沾着水向四面抻展,压得更加薄一些
转眼间,就成了一个又薄又圆的饼。
里面的肉馅也随之散开,形成不规则的肉丁。
再往早已铺好密密一层脱皮芝麻的板子上一沾,一个直径20多公分的烧饼就等着进炉烤了。
烤炉的直径约有一米多,里面是燃烧的锯末,无烟,无火焰,火上方约四十公分左右是一个铁板,
做烧饼的师傅把饼翻过来。
放在一个扁平的大笤帚上,“啪”地一声,用力贴在炉内的铁板上烧饼就借着热量贴在了板上。(因为是另外一面贴的,所以也叫倒贴烧饼)
一会儿的功夫,烧饼就在炉子里慢慢地鼓了起来,五分种左右一个又大又香的淄川烧饼就出炉了。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讲,淄川烧饼并不是用火烤,而是用热气炙,
所以特别酥嫩,刚出炉的烧饼即有芝麻和面的香味,带肉馅的更有肉馅的鲜味。
并且由于肉馅的原因,它是一边酥嫩,一边却软。
淄川烧饼的特色是又薄又圆,两面金黄,其中一面撒满芝麻粒,
肉馅的饼内带有肉馅丁,吃起来筋道耐嚼,满口醇香。
油条,烧饼,包子,馒头……童年记忆里的这几种面食,烧饼是唯一可以作为点心来吃的。
小学的时候,因为家距离学校比较远,偶尔起晚了来不及吃早点,爸妈便会塞几角钱到我口袋里。
这样在外面吃早点的机会并不多,难得的总是会被牢记。
所以,至今清楚地记得某个冬日里嘴巴里呼着白汽,掀开烧饼铺厚重的棉门帘时扑面而来的夹杂着芝麻烧饼香味的热浪,
吃完热乎乎香喷喷的烧饼,还要恋恋不舍的把手上沾的芝麻舔进嘴巴里,细细的咂着感受芝麻香气。
味道让记忆有了强烈的画面留存,直到今天。
烧饼的香气,再次唤醒了童年的记忆。
高高兴兴地对爸妈说:“不用发愁晚餐吃什么了,咱们吃烧饼……”
冷了的烧饼是千万不能用微波炉热的,不然会变成硬石头,要用烤箱或者电饼铛加热。
只需几分钟,热腾腾香喷喷的烧饼便热好了。
烧饼外酥里嫩,香气四溢。
咬一口,肉的醇香,芝麻的浓香加上面的麦香糅合在一起,包围口腔里的味蕾。
吃着烧饼,餐桌话题自然也就说到了烧饼。
爸妈年轻的时候,烧饼可是属于奢侈的食品。
因为他们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芝麻可是稀罕物件,买烧饼不仅要钱还得有粮票,如果没有粮票是要多加钱的。
在那些吃饱饭就已经是很幸福的岁月,芝麻烧饼,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吃到的,更不要提各种带着肉馅和果酱的烧饼了。
一枚烧饼,时代的变迁,人间的烟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