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如何陪伴孩子?(一)】中,我们说到几种陪伴孩子的方式,今天我们具体说一下诱导和引导的陪伴方式。
01
诱导
诱导,其实跟谈恋爱一样。
大家回想一下,刚开始想吸引对方的时候,是不是都是假装“顺其自然”?哎! 这个人让我很心动,所以我就仔细地观察他(她),他(她)做什么,我就陪着去做什么,而不会说:“这个不行,你跟我来做这个。”
恋爱者都会先观察,然后顺着对方的喜好,陪伴他(她)。之后就进入投其所好,观察到了原来他(她)喜欢吃冰淇淋,原来他(她)喜欢养小狗,于是投其所好地创造许多的“刚刚好”。
例如:“XXX,我们家隔壁买了一只XXX狗耶,要不要来看看,好可爱啊!”,对方一句“好啊!”,那么约会就成功了,对不对?
完了以后,更深一层---建立共同爱好。我怎么样比他(她)更懂狗,把狗照顾得更好?然后哪一天对方来的时候就展现给他(她)看。你看我好厉害哦!一弹指,小狗马上会站立;一吹口哨,小狗马上会奔过来,对方就会开始崇拜你。
再下一步---共同发现。对方领略了你的高明之处,愿意跟着你学习了,之后你们会一起进步。
因此,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必须假装心智年龄、见识和认知……等等,什么都跟孩子一般,所以,当家长的要有故意“大惊小怪”的能力。
哇!我们家为什么有一根这么长的头发啊?是谁的呀?事实上你早就知道是谁的了,可是你不能讲明白,你要表现出很惊讶的、充满好奇的,带领孩子去找答案。到底这是谁的头发呢?量量看,是不是小孩的?还是妈妈的?一个一个量量看,直到让孩子看见具体的证明,然后和孩子一起下结论。这个就是共同发现。
整个诱导的方式是这样随机教育来发展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认为爸爸妈妈是最有趣的玩伴,所以孩子会很喜欢跟爸爸、妈妈玩。
02
引导
现在很多孩子不认为他们的爸爸、妈妈是最好的玩伴,通常父母都是扮演监管者,孩子想玩什么都不让,所以孩子不会主动想要亲近这样的父母,只有肚子饿了、需要钱的时候,孩子才会去亲近这样的父母。所以,这是我们要去检讨和改善的,父母要先把这个角色(玩伴,孩子的情人)做好了,才有办法进到下一步---引导。
诱导没有做好,孩子都不肯主动来亲近父母,跟父母在一起都很勉强,就想逃得越远越好,这样子我们就没有办法进入到引导。因为只有孩子喜欢亲近我们了,那么我们才有机会对他施以教育。
引导的第一步,晓之以理。不是跟孩子讲大道理,而是用孩子能懂的话把认知做延伸。孩子不需要什么大道理,这里的“理”其实是推理,是同理心。
比如说,在爬滑梯的时候告诉孩子:“你要小心一点,你的手掌和手指要抓紧一点哦!要不然你的脚滑了以后,你就整个人摔下去了,就像我们上次去爬山的时候,那个路很滑,XXX没抓着旁边的树干,脚一滑就摔倒了。”你把这个经验拷贝到另外一个经验上去,然后延伸。延伸之后,孩子因为有具体经验,那个感觉就会扩大,这样子他的推理才会慢慢形成,同理心也是这样子形成的。
所以,家长希望孩子能理解别人的感受,或者希望孩子能够在你的解说之后,就能了解某个道理,然后加以应用,如果没有实际的感觉体验,加上用“晓之以理”的方法,把他既有的经验做延伸,很难。
没有身体实践过的具体经验做支撑,孩子就不能理解,不能理解就无法认同和打从心底去遵从,所以家长的话很多都变成耳边风。
第二步是诱之以利。这个利当然不是指很现实的金钱上的“利”。这个利就是胡萝卜的教育,不要鞭子,只要胡萝卜。而这个胡萝卜的策略其实就是训练孩子一种延宕欲望满足的能力。
大家想想看,孩子还小的时候想要喝奶,一刻钟都不能等的,慢慢长大以后,“宝宝, 你等我一下哦!等我把碗洗好了,再泡奶给你喝。” “好!”孩子可以等了。再大一些的时候,“你赶快把饭吃完,吃完后, 我们一起出去散步。”哎! 孩子可以等一餐饭的时间了,之后孩子能够等待的时间就越来越长,孩子的耐性、如何掌控时间和分配时间的能力也增加了。
所以,诱之以利的这个“诱”是为了训练孩子延宕满足的能力,而不是真的是每次都条件交换。“哎!你把这件事做好了,我就给你一个糖果。”不是的。而且这个“利”要根据我们孩子的成熟状况来设定。孩子只能等5分钟,那么标准设定就是等6分钟时就给予奖励;他已经可以等半个小时了,那么等待达40分钟时就给奖励。类似这样子训练,孩子越大,可以延宕欲望满足的时间就越久。
延宕能力对孩子的影响是什么呢?具备较好延宕欲望满足能力的孩子将来能够比较沉着、稳重、有计划。
孩子若无法克制欲望,学习等待,性格就容易毛躁。我们没有人希望把孩子养成毛躁的个性,可是为什么孩子就是这样毛躁呢?因为家长长期立即满足的互动方式已经形成孩子的生理惯性了,他的神经回路已经连结了,所以他必须这样反应,要不然他就会不舒服。这是家长跟孩子的固定互动模式所锻炼出来的,所以我们必须要特别注意,千万别不知不觉地把孩子训练成毛燥小孩,到头来还责怪孩子。
第三步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里指的就是弥补孩子的感觉经验。你说“宝宝,你不可以这样子哦!要不然我要生气了!”宝宝想:全家从我出生到现在没人对我生气过啊!那你生气就生气吧!我也不知道生气是什么。所以孩子听到你说要生气了,他还是会继续做他的事。孩子大一点的时候,当你生气了,“你不准做哦!再做我生气!”孩子不听,你就过去打他屁股了。所以在他的连结上,生气就是“我要被打”。这样子的连结,孩子对生气到底是什么,其实还是很不清楚。
怎么让孩子知道什么叫生气?家长必须要跟孩子做经验的交换。 “你这次让我生气了,那么下次请我干什么的时候,我也要让你生气。”家长要创造让孩子体验生气的机会,机会来了:“妈妈,帮我拿我最喜欢的那双袜子,刚好在上面我拿不到。”“不要。”“帮我嘛!我想要穿那双袜子。” “不要。你上次让我生气,我这次也要让你生气。”
这样,孩子就会知道什么叫生气,一定要给他那种情绪的体验,事后再示范正确的互动方式和应该立即表现的礼貌用语,同时引导孩子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又例如“伤心”,你不可以把小猫抱回去,要不然猫妈妈会很伤心。孩子想:每次我出去的时候妈妈都说,你不过来,我就把你丢在外面!都是我找妈妈,从来就没有妈妈找宝宝。那是怎么伤心,孩子是无法知道的。所以,这些弥补孩子的感觉经验是必须要提供的。
第四步是游戏化。跟孩子玩,家长只要专注,只要能调动自己兴奋的情绪,孩子就会觉得很有趣。家长千万不要这样做,“宝宝,我告诉你哦! 这个很好玩的,你去玩吧! ”结果自己在旁边看自己的书或者看电视,这样对孩子来讲,那件事一点都不好玩,因为没有人带动。孩子还在学习模仿的阶段,所以情境不够就动不了,而家长们是主要的环境因素,对孩子的引导和整个情境的主导影响很大。所以,家长只要懂得陪孩子玩,你就会是一个孩子的好伙伴。
第五步是故事化。这是对比较大的孩子而言,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了,组织性也够强,为了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和联想力,所以在任何情境当中加上故事情节,或者是把它们串成一个故事,让孩子在学习其他事物的同时,发展更高层次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到孩子四岁之后,孩子会开始有很多联想力,而且会想象或创造想象。这时候孩子会天马行空,什么都讲或什么都凑在一起“乱讲”,如果家长不理解孩子的发展,一听孩子这样“胡言乱语”,“你这个不合逻辑!”然后把孩子的话打断,那就不对了。
例如:以前我碰到了一个四岁多的孩子,他来上课那一天整个脚缠着纱布。我说:Frank,你的脚怎么了?Frank:我昨天晚上被恐龙踩到了。我说:啊! 恐龙到你家了?Frank:对! 它的脚就从我们屋顶那样子踩过来,然后把我的脚踩伤了。他一脸认真啊! 这时,你不能说:你瞎说! 你说谎了! 这样子不行。大人要很认真地跟他讲:真的? 那只恐龙长什么样子?后来呢? 住在哪里? 又被谁抓走了? 很认真,认真完了以后,故事编完了,上课了。大家都知道故事完了,Frank和我都知道。所以,这个是在孩子比较大的时候,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时使用的。
03
家长容易犯的错误
看了文中所说到的例子,大家知道要怎么样陪伴孩子了吗?在这里也要特别提醒,平时家长们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呢?
大家通常会认为:孩子是我的,我爱他,我希望他按照我认为好的方式来处理事情。可是这样就容易造成孩子学习经验上的许多挫折和空白,因为家长们认为好的方式是成人的经验和观点,是忽略生命成长经验的必要性的。
THE END
01 该图片由jun yang在Pixabay上发布
本文为惠心原创,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