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登岭南观音山

作者: 风雨飘尘 | 来源:发表于2024-02-21 06:29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网图侵删

    友人打电话过来,问我去观音山怎么走?有些什么景点?我一一回答了,最后,他问道:“去了一趟观音山,感觉咋样呢?”

    咋样?我脑海里浮现出观音山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我是去年四月出差东莞时顺道去过一次的,到现在却印像深刻。记得去之前,也有几个朋友向我简单介绍观音山的我些景点,有说好玩的,也有说不好玩的。其实,不管怎样,作为岭南最大的一座佛教名山,既然有机会来到东莞,又相隔咫尺,当然是要去看看的,不是为它的景色如何,而是为了那种集生态观光与佛教文化为一体的艺术魅力。

    于是,约了东莞的一个友人一起去了。

    这就是观音山。远远的可以望见高高的山顶上那樽观音圣像在烟云中缥缥渺渺若隐若现,山脚有座城楼,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城楼背后青山静立,白云悠悠;门前游人如织,车辆如流。山不是很高,城楼也不是很大,但这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与倒错,因此也有了游观与冥想的价值。客观的景物只提供一种审美的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能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

    沿山道盘旋而上,不时有一辆电瓶车从身边经过,车上的人们笑意融融地和路人打着飞吻,分享着他们的快乐与喜悦。我和友人不愿坐车,也不愿走那些平缓的山道,见梯走梯,遇坡爬坡,看到枯叶满地的羊肠小道,就沿着那弯弯曲曲的山路扯着野草,拉着树枝攀沿而上,虽爬得满脸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却有着一种无比的兴奋与开心。其实,现代的精致是没有诗意的,真正的诗意在历久不变的原始生态中,就像现在徒步爬山,虽汗流浃背却体验了那种放逐自然、畅快淋漓的感觉。待爬上了慈云阁,经过了妙印轩,参观了孔雀园,翻越了仙宫岭时,两人都已满脸通红,汗湿衣襟。站在老仙岩广场边缘,看着远方那迷茫的市景和苍茫的群山,吹着那清凉的山风,心中有种说不出的舒畅,刚才爬山时的那种狼狈样也随着清风远远地飘向那天边。

    “怎么样?感觉还不错吧?”友人问我道,白皙的肤色在阳光的照下红扑扑的,发尖上的汗滴也闪烁着光芒。

    “嗯嗯,挺不错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他老人家十个字就写完了。”我擦擦脸上的汗水,笑道。

    友人也笑笑,一张灿烂的笑脸洋溢着阳光与朝气,靠着栏杆,望着远方的云影和山脚奋力攀登的游人,缓缓说道:“其实,有时觉得爬山就是在找寻一种登高远眺、放眼晴峦的感觉,再体验一下沿途的艰幸与兴奋并存的那种快乐罢了!即使沿途的风景不尽人意,但这种兴奋与开心却是在别的玩乐里找不到的,这就是爬山的乐趣吧!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其实,人的一生在物资上可能很难富有,但如果在精神上能达到一个清静平和与豁达,过得快乐,过得开心,也是一种幸福了!”

    我点点头,友人的话让也引起了我的共鸣。

    幸福是什么?有的人以丰厚的物资生活来衡量;有的人以无限的权势在握来谋划;有的人以绚烂的名气正红来打造;而有的人却以淡泊名利来获取一种精神上的洒脱。其实,不管是辉煌也好,还是淡泊也罢,幸福只不过是一种生活态度,当你对这个世界抱有一种美好的心愿时,外面的一切风雨坎坷、灿烂辉煌于自己都只是一种生活的馈赠,也是一种难得的幸福了。

    一个小时后,我们穿越了那六百多个石阶的菩提径,登上山顶,来到了观音广场。

    山顶风大,汗湿的衣衫一会儿就被山风给吹干了。站在广场边缘,远远的可以眺望樟木头全镇的市景。而半山腰的感恩湖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一种奇异的光波。片片云彩飘过,那些楼台山影也忽明忽暗的变幻着或深或浅的色调,给人以明朗又苍茫的感觉。观音广场则是塔炉香烟袅袅,游人笑语喧扬。火红的香烛,金黄的佛印,庄严的观音寺,肃穆的大悲殿,华丽的财神殿也隐身在了迷朦的烟雾里。广场正中那樽高高的观音圣像,风格典雅,头戴宝冠,盘坐于圆形束腰须弥莲座之上,左手持杨柳净瓶,右手为无畏金刚手印,胸前饰璎珞,肩披天衣,法像庄严,慈祥肃穆。整个广场香雾缭绕,天空祥瑞纷至,美丽的自然景色融合着浓郁的佛境气氛,让游人如沐甘霖,俗念顿消。

    听说,当年观音圣像在开光之时,天空祥云朵朵,圣像紫光四射,心诚有缘者能沐其圣露,永保平安。

    站在这座宏伟的观音像前,我莫名地感到了世人的渺小。不知道,这樽观音像是如何雕刻而成的,也不知道她又是怎样立起的,就这样雄踞山顶,披戴着风雨,以一种大慈大悲的襟怀,造福着万千生灵,庇佑着芸芸众生。而人们对观音诚挚的敬仰,虔诚的祈祷,千百年来,更是慰藉了多少古往今昔。

    我与友人也买了把香烛跟着那些顶礼膜拜的香客虔诚地拜了下去,不为别的,只为历久以来对这种佛教的尊重与敬意。我虽不会礼佛,但知道中国历史向来充满了许多悲哀与无奈,而中国人又怕看到真正的悲哀,于是便有了宗教信仰,有了心灵的寄托。中国历史不管是兴是衰,民间社会的很大一部分都是靠宗教来调节着道义,普及着善良,也是祖祖辈辈精神的寄托。看着这些虔诚祷告的人们,一双双全神专注的眼睛,突然觉得,我们不必去别处寻求甘霖,也不必去别处寻求祁祷,它正蕴藏在这一双双明亮又虔诚的眼睛里。

    时已向晚,斜阳如画,空山倦鸟归林,寺前梵音渺渺,钟鼓沉沉。走下山来,坐上开往来时路的汽车,只觉得路也模糊,雾也模糊。回首间只有灯火阑珊,却不知观音山又在何处?人在何处?我想,今夜也一定有梦,梦的起点肯定是这些袅袅烟云,漠漠梵音,而梦的终点,醒来之后,推窗远望,目力所及,仍是那滚滚红尘……

                  ——2024.2.2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游记‖登岭南观音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tei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