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参加了知识型IP训练营北京分舵的聚会。
这是什么组织?
来自各行各业的知识型IP与准网红,在此不多表,你直接关注“知识型IP训练营”公众号即可。
有什么收获?
秋叶大叔、陈慧敏、秦阳、彭小六、scalers等抛出不少观点,至少价值20万,我记录了整整一个本子。
本文分享什么?
我把一个本子的心得总结后,提炼出5个关键词,并加入了一些我个人的理解与观点。如果你也在研究社群、IP、自媒体等,你可以参考。
1. 陪伴
大家做社群普遍都会设立规则,而很多群的规则都是“不许拉人”“不许随便说话”“不许发广告”等,做着做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不断有犯规者,在不断的踢人与拉人过程中,群友好度下降;二是长期禁言导致无人说话,群逐渐死掉了。
怎么解决?秋叶大叔和BetterMe大本营的陈慧敏都给出了很好的方法:陪伴。毕竟,一个人走得快,一群相互陪伴的人走得远。
当然,陪伴的方式有很多:
你可以像慧敏一样去“倾听”“少折腾”;
你可以像秋叶一样去“拿出时间改作业、鼓励”;
你可以定期推送文章陪伴粉丝;
你可以花时间看看小伙伴们的朋友圈,点赞、留言;
...
2. 变现
很多人刚开通公众号或微博,马上就想变现,因此他们常去知乎或分答提问:“如何快速变现?”“公众号拿到原创标签后如何赚钱?”
但实际上,当你想要变现的时候,你可以先想一想:输出质量是否达标?时机是否达到?
我们举例来说。
大家都知道,出书是品牌卡位的好方法。这里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此时此刻你要出书,于是你硬生生地去联系出版社,被大出版社拒绝后,你自费花钱去找小出版社,最后书印刷出来了,你却不知道去哪推广;
第二种:你在公众号或简书输出你的观点与见解,被出版社的编辑相中,邀约出版,并帮你去对接其他出版资源。
显然,第二种方式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被编辑相中,说明输出质量过关;有资源对接,说明时机不错。
在输出质量和时机暂未来到前,你不妨先积累。
3. 模式
朋友圈不少人开始利用微信群或者千聊,去分享知识、谋求认可。做着做着,大家很容易遇到瓶颈:去哪获取源源不断的学生?如何不断输出微课知识?怎样邀约嘉宾来分享?
但是在你思考自己的瓶颈前,可以先跳出来,想一想:我真的有必要和大家一样,去讲微课吗?
不同的产品形式,对应着不同的商业模式。秋叶大叔聊到女士形象顾问宏伟兄就是这样——如果去拼社群、比微课、练文章,宏伟兄没有太大的优势;但如果走“场景+节目”的路线,无论电视节目还是视频网站,他都可能会弯道超车。
所以,你不妨也想想:自己的产品是什么?适合产品的内容平台是什么?相匹配的传播平台是哪几个?思考之后,再去做模式组合。
4. 圈子
秦阳曾经不止一次在文章中、在活动中谈到“特别感谢互联网。除了获取知识,那就是大开眼界。通过互联网很早与一些高手认识,在群里看到他们的作品和谈吐,我会认清自己,谦卑地继续努力。”
利用互联网,你确实可以链接到不少社群——招人、找人、找资源,都可以在圈子里实现。
暂时没有能力去混入高手的圈子,怎么办?彭小六给了一个很好的建议:你可以先打造学习圈。
学习圈与能力圈不同。能力圈是你必须达到某一个能力水平之后才可以被纳入,它是有准入门槛的;但是学习圈留给爱学习的人。彭小六曾经打造了“2小时学习圈”,随后升级到“5小时学习圈”。你可以找找你的学习圈,毕竟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喜欢窝在屋里打游戏、吐槽社会,而你想找到同频的学习者,就必须从互联网入手、从社群圈子中寻找。
5. O2O
狭义的O2O指的是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你从美团下单后送餐员给你送上门、你从大众点评订票后去电影院观影,这都属于基础的“O2O”。
实际上在做知识型IP的过程中,你完全可以利用O2O思维。
秋叶大叔在这里谈到一个例子:假如你是卖产品的,你完全可以先观察朋友圈,找到爱参加活动的朋友,然后拿着你的产品送给她(这样就从线上走到线下),接下来请她参加活动时带着你的产品,发给其他小伙伴,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扫码加你的微信(从线下又重新回到了线上)。虽说看起来这样很慢,但实际上是最靠谱、最实打实的路径。
我为什么要从天津赶到北京参加聚会?实际上也算是一种O2O:
线上聊得火热的朋友们,跑到线下刷刷脸才能更铁。
线下闲扯5分钟≈网上通话两小时。
结.语.
无论做个人品牌,还是传统企业网络营销,面对网站、公众号、微博、知乎等一大把可用的渠道,面对社群营销、搜索引擎营销、事件营销等一系列方法,你先不要挠头,问问自己:
“我的产品/我自己有什么价值?”
“谁需要这些价值?”
“我去哪找到他们?”
“我如何满足他们?”
你不一定需要做社群、你未必需要开公众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佳的。
文章由勾俊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