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节课的时间讲完了《二泉映月》,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记录是为了更好的反思。
《二泉映月》一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一.介绍阿炳,了解背景。
读懂一篇文章,了解背景很重要,尤其是对阿炳这样一个盲人音乐家,我们只有了解了他不幸的身世,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二胡曲所表现的内涵。
阿炳,原名华彦钧,生于1893年7月,卒于1950年12月。阿炳四岁时母亲就去世,跟随着同族的婶母生活。8岁时他随父亲(也就是文字中提到的师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17年,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二十多岁时,患了眼疾,又死了父亲,贫病交加,眼疾恶化,双眼相继失明,从此,人家便叫他瞎子阿炳。
二.对比两次听泉的不同。
对比阅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了解阿炳两次听泉的不同经历。同样是在中秋之夜,十几年前,阿炳跟随师父在泉边只听到淙淙的流水声。十几年后,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又一次来到二泉,这次他听到了太多太多,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同样的泉水,同样的人物,不同的心境,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三. 拓展理解,学说结合。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根据第三自然段创设情境,进行了想象说话练习:
A、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戴着墨镜,操着胡琴,走在窄窄的小巷子里,忽然……
B、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在风雨中行走,……
C、一天,阿炳发烧生病了,为了度日,他又是怎样卖艺的呢?
D、也许,那是一个酷热难耐的中午,拉着二胡的阿炳,突然晕倒在地上,……
E、也许,在卖艺的路上,阿炳不小心撞上了一摊水果,你又将看到什么……
孩子们开始书写,写出了阿炳不幸的遭遇。
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戴着墨镜,操着胡琴,走在窄窄的小巷子里,忽然脚下一滑,阿炳摔倒在雪地里,他艰难地爬起来,两首摸索着找他的二胡,找他的拐杖,他两只枯瘦的手在雪地里不停地摸索着……
那是一个酷热难耐的中午,拉着二胡的阿炳,突然晕倒在地上,正赶上几个放学的调皮孩子,拿走了他的拐杖,要知道那是阿炳的眼睛啊……
四.泉声化琴声,更是心声。
十多年来,阿炳有着太多的苦难和痛苦,太多的穷困和屈辱,太多的可怜和悲惨,而这一切,伴随着淙淙的流水声,伴随着师父很久以前的教诲声,一幕一幕地在阿炳的脑海里出现了。
十多年的坎坷经历,在这一个中秋之夜,终于化作了这样的心声——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太多的苦难,太多的坎坷,他始终没有放弃的是对音乐的热爱。但他却只能把这满腹的心声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五.欣赏音乐,感悟情怀。
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播放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在优美的旋律中再次走近阿炳,体会他对命运的抗争,对音乐的热爱。从琴声中听到阿炳的心声。
六.再说二泉,加深理解。
二泉映月不仅是名曲,更是风景名胜,找出描写风景美丽的词语或者句子。
茫茫月夜 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 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看到这些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想到了美好的夜晚,我喜欢静影沉璧,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月亮好像碧玉一般,水中有月,天上有月。
我喜欢水波映月,月亮的倒影在水波上,随着水的波动,水中的月亮也在动,简直是太美了……
孩子们说出了他们对美景的理解,那么美的景色,阿炳却看不到,让我们更加理解了阿炳的悲惨,也敬佩阿炳对生活,对音乐的那份热爱之情。
之前听了姗姗老师的课,看到她把两次听泉放在一起分析,思路特别清晰,于是借用过来。又看了王崧舟老师的教学视频,看到他指导学生写作小片段,对了解阿炳的不幸遭遇处理的非常好,也借用过来。加上自己的理解,才建构成这样的课堂。
上课孩子们的反应还可以,但是整个的次序有点乱,如果能把二泉映月不仅是名曲,还是美景放在前面分析更好一些。再是想抓住的东西有点多,什么都想教给学生,没有给孩子们自己探究的时间。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断反思中才会进步吧。
二泉映月教后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