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岛屿,原来不仅仅只有风景。
初翻开这本书,映入眼帘的是陌生的二十七个台湾地名,而恰恰是这些不起眼的小地名构成了蒋先生的“少年记忆”,似乎每一个名字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故事,古坑的大伯、龙峒的阿雄、丰山的简先生.....回忆宛如河流缓缓流出,平淡而动情的故事组成了台湾的印象框架。原来,这个岛屿不仅仅只有风景。
或许每个人看《少年台湾》都会有很大的落差心理,初读之中并没有想象的对风土人情和历史情怀加以笔墨,反而是零散又杂碎的故事梗概及人物速写,读得越久,越能体会“少年”的意义。置身之外的旅行,正是少年行者的意义所在。
行走之中,景色之外。任性而坚强的拥抱生活,正是通过每一个普通的百姓的娓娓道来,让一切简约显出意义所在。似乎每一个故事、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都有曾经“少年”的影子。岛屿遥远但并不陌生,“少年”的代入感愈发的强烈与逼真。
他此后上课总从庙口经过,总看到有人七嘴八舌议论着什么,他总是远远听到”山川壮丽——“的升旗歌,他知道,陈昭光校长又站在升旗台边检查是谁迟到了。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不想再去学校上课了。
——《少年龙峒》
尽管往事不再,但昔日的痕迹依旧给人带来许多的回忆和遐想,正如同这片陌生的岛屿上那些少年的缩影,虽然慢慢衰老,但依然意气风发。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行文自由,书中括号的部分别具一格,文字之外却又在意境之中。从另一个角度的切入,看似杂乱却又一气呵成,拉近了故事,贴近了人情。正如作者自述:“跳出来时,也许是另外一个人在看这件事,也许是我自己的分裂,或者说是这里面的某一种断裂。”摆脱文体的限制,尽力去表达,往往更能表达自我,流露真情。
流浪的旅行,不考虑目的的行走,思绪里的记忆,双眸里的真情。年少走过的痕迹,宛如当初,又仿佛未来。每一束阳光的洒落,每一刻独自的静坐,自成景色的画面,平凡而不平淡。行走在景色之中,记忆在景色之外。
时隔六年,再次提笔,从个人到岛屿,从背包经过的每一个村庄和角落,在不善言谈的人身旁,才是陪伴自己成长过的地方。时间的跨度加深了情怀的重量,有无助、有伤感、有悼念......这些才是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记忆,也正是岛屿的天长与地久。
以岛屿的方式看它,那种信仰才是比较具体的。
游走岛屿的所见所闻,也是内心成长的见证所在。作者对这片岛屿的深情告白,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乡愁的回忆。看见岛屿的每个角落,每个人独特的故事,正是生命中这片宿命的岛屿。
这本书合起来,就可以背起背包,准备出发了。
你,当然就是书中的“少年”。
网友评论
之后会发到豆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