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则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86期“误”主题活动。

关于泾渭分明,大家首先想到两条河汇流,泾河和渭河。由于含沙量不同,两河交汇后一半黄一半清。这些是大家知道的,现在说一说大家不太知道的。
左宗棠曾经想购置机器治理泾河。
光绪三年(1877),西北大旱,甘肃省平凉、泾州等地旱情尤为严重,大片农田干枯荒芜,庄稼颗粒无收,饥民叫苦连天。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决心治理泾河,开渠引水,灌溉农田。经实地考察,左总督决定对泾河进行整流域治理,使泾河水通过治理趋利避害,造福于民。
起初,他想用以工代赈的办法,让平庆泾固化道道员魏光焘率先在平凉试行。但这个大工程耗资巨大,况且,千里长河全靠人力治理,实为难事。
那时,国外已有开河机器,左宗棠决定先用机器开一条长二百里的正渠,以作示范。
著名徽商胡雪岩,受左宗棠委托购买机器,而且希望请到国外技术高手同来,还决定,开河机器先留在平凉,治理泾河,然后再运往兰州。
光绪五年,胡雪岩从德国买来的开河、掘井机器运到甘肃,次年运到平凉工地。左宗棠派平凉知府主持泾水治理工程,并请了德国的技师。
泾水工程的营建以左宗棠所部勇丁为主,辅以部分民工,由德国技师指导。但德国技师以开渠计划有问题,并不认真施工。
光绪六年冬,左宗棠奉召人京,经过平凉时,还亲到开渠现场视察。他批评德国技师的息工行为,指示平凉知府对新渠再行拓宽,并多加几个渠道。
虽然泾水工程在左宗棠的指示下紧张进行,但进展仍十分缓慢。德国技师认为渠底多系坚石,人力施工困难,德国还有一些开石机器,建议购买。左宗棠随即应允,打算再派胡雪岩添购。
未料,光绪七年四月,泾水暴涨,冲毁了河渠。继任的陕甘总督杨昌浚犹豫,工程是否继续进行。他与已经调离的左宗棠意见相反,却和德国技师意见相同,认为“泾源纷杂,治之劳而见利少”,都主张停工。而左宗棠此时鞭长莫及,徒唤奈何。
遭受洪水冲毁,大约在光绪七年(1881)冬之前,仅仅修成了一条长五十里的渠道。这条费时三年,因水位低,不能灌溉田地,只好废弃。
左宗棠应诏回京后,对泾水建设工程依然十分关注。他在给杨昌浚的信中还询问工程的进展情况。
光绪十年(1884)四月,泾州大雨,泾水暴涨,河沟洪水横溢,渠坎被冲毁,淹没了大面积的庄稼、房屋,人畜死伤无数。
左宗棠听说后,痛惜不已。此时他虽已远离甘肃,但仍主张继续修治泾水。
据《左文襄公在西北》一书考证和推测,左宗棠为泾河开渠购置的机器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时,还静卧在平凉府署,已锈迹斑斑,零件缺失。
今平凉市有个柳湖公园,相传是当年左宗棠办公府衙所在地,他在那里开湖植树。公园里现存的许多棵柳树,古干新枝,垂湖低回。后人称为“左公柳”,泾河在距离800米远处流淌。
如今的泾河早已不再有水患,那些缺失零件的机器,贻误了治理当年的泾河,如今,也无需再齐备了。
每年,左公柳新绿时,泾河里的野鸭会在清澈的河水里嬉戏,一对对鸳鸯在芦苇丛中共筑爱巢。它们谁也不知道,泾河曾经暴虐过。那些生锈的机器,就像它们从来就没有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