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大讲堂
《论语·八佾》06

《论语·八佾》06

作者: 小鑫芝士 | 来源:发表于2019-03-23 21:16 被阅读9次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白话诠释:王孙贾问说,“与其巴结奥神,不如巴结灶神,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不对的,(这样做)得罪了上天,就没有可以祷告的地方了。”

    孔子说,“周朝的(礼制)是借鉴了商、殷两个朝代,它的文采多么的丰富呀!我遵从周朝的(礼制)。”

    孔子进入太庙,每件事都要问个究竟。有的人就说,“谁说鄹人的儿子知道礼仪呢?进入太庙,每件事都问个究竟。”孔子听说了,就说,“(进入太庙,每事问)这才是真正的礼啊。”

    切己体察:第一句讲的是拜神的意思,人们在奥神和灶神之间做选择,看得是谁的效果好。人们倾向于选择效果好的,而不是没有效果的,这是人趋利避害的原始本能,可以理解。但是这种行为却不能够被提倡。一方面,是临时抱佛脚的不靠谱。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很多事情,学习上的临时温习书本,求子求财的临时烧香拜佛,为了追赶进度而集中一段时间的加班与熬夜,这都是临时抱佛脚的行为。这些行为的结果有的可能是好的,有的可能不如人意,但是我们却不能够把两者之间建立一个相关性的连接,因为这样的临时抱佛脚仅仅以一个很低的概率成功,而且即便成功了再次复现的可能性也很低,即偶然得利是不会持久的。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应该倡导未雨绸缪,早做打算,不急功近利的做事风格。未雨绸缪是为了我们不要临时在选择的时候出现慌乱,而不急功近利是因为我们需要相信一些做在事外的功夫,会在某个未来出现反哺,而这些反哺和回馈是别人无法在短时间内弥补上的。

    第二句,孔子说的还是礼制,那是一种推崇国家制度的礼。

    第三句话讲了别人对孔子的质疑。站在质疑者的角度,我猜想他们应该会认为走进太庙这种神圣的地方就应该有所敬畏,不要像一个无头苍蝇一样导出乱撞,什么事情都问个究竟;同时我想他们也希望太庙保持一定的神秘性,才有庄重的色彩,才是为礼制蒙上了高大上的面纱。而孔子却一语道破礼的本质,就是“每事问”。从孔子的角度来说,每个事情都问个究竟,一方面是“学无止境”、“求知若渴”的好学心态,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更为详细的了解礼制,防止未来不犯错。我认同孔子的说法,因为前者虽然不问不去触碰也不会犯错,但是是一种低级的保全,是没有成长的。而孔子在询问的过程中可能会难免触碰一些规则,但是是一种务实的态度。工作中学习中不应该也是这样吗?如果装懂,可能别人也不会发觉,但是对于自己长期成长来说,无益!除此之外,华杉在书中给了一个启示,这也是我的领导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信任,但确认!”。

    文言拾遗:与其媚于奥--“媚”即谄媚,巴结的意思。

    郁郁乎文哉--定语前置,郁郁是形容文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八佾》0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vll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