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苦追寻的白玻璃味道(三)

作者: 烁说 | 来源:发表于2018-12-01 20:38 被阅读245次

        前言:本文纯属个人愚见!本故事纯属虚构!

        对有类似经历或者雷同,说明曾经都处 于人生相似的经历过程。把它当做小说看看吧。白玻璃镜头不是神话,新手拿到手都是白兮兮一片灰白图像。若果真喜欢,得自己去悟!

        本文不作为商业类用途!但可作为茶余饭后笑料。对所有文里提到的,不针对任何人和机构!

        一篇傻子的傻文,请大神给予尊重和理解!

        文章编辑:迷失的狼bb

        文章图片:迷失的狼bb

        本文初始版权和最终版权归属:迷失的狼bb!

        二零一八年十一月三十日夜述

苦苦追寻的白玻璃味道(三)

        窗外,油画布局的夜,漫漫散开她迷人的灰阶。月,也不慌不忙地开始撒播黑的灰色,带着暗暗银色。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油画的质感。周围静悄悄的,连风也懒得出来散步,就这样的和谐。似乎静寂中暗暗涌动着黑暗的使者,在悄悄作画。灰也不是日常的那个灰,黑却依然依稀透出灰的味道?层次就这样在和谐的月色下慢慢展开。就差最后那月亮的构思。

        富來端着一小杯热奶茶,静静地依靠在窗台边缘。趁着月色,陷入了沉思。旁边那台台式钟表,敲着布谷鸟的鸣声,拉开了昼夜分界的幕帘。

        "是啊!十年磨一剑,八年练一笔。",富來默默说着。中乐让他今晚观察夜的黑。确实带来了很大领悟,那墨墨中还能看到的墨墨,不就是黑中有黑?这种自然的黑含着饱满,含着灵动,含着一种让人自然想扑过去的激情。可是,图片影像又如何能够生动还原这种大自然黑的随意过渡?那么多年来富來所研究的成果,在这一刻又奔溃了。失落,就像突然的倾盆大雨,在烈日里当头浇下。成了落汤鸡都还没搞懂那种湿透夹带热气和混混沌沌的无头脑的感觉,却突然之间感觉到莫名的冷!中乐白天所说的一个对比三个黑到底是什么意思?那层镀膜能够导致三个黑又是什么意思?三个黑的加剧又如何导致黑的过渡失败?镀膜时代不是科技进步了吗?

苦苦追寻的白玻璃味道(三)

        难道,难道。。。。。。

        富來想起自己用的那些软件,想起那些教人如何ps加涂层的教程,想起那些看着干干瘪瘪的网图。似乎明白了一些。

        真实的实度,难道是真实的实度!

        一股暖流忽然涌上心头,暖暖的,带着爱意和抚慰。历史进步了,但是昨日依靠纯手工玻璃拼影像的质量却没有跟上来。那层镀膜是属于科技和文明的进步,可是那层镀膜却引起那么多不自然的缺失?锐利,干渴,死板的硬,导致了对比度的提升,却在美丽的前面强加了一层薄纱。这或许就是后现代所谓镜头进步的原因。富來暗暗佩服中乐,这个年纪能够对无镀膜老白头镜头研究那么的透彻。好吧,明天咱也放下老脸,能者为师嘛!

        还有一篇资深网友大神写的文,读完这篇,就先睡觉。等明天早上再仔细问问中乐师傅其中一些细节问题。看来此趟历口之行,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啊!知己难求,正确的伯乐更是不不常有啊!

苦苦追寻的白玻璃味道(三)

        资深正确网文如下:

        爱克发公司的Ralph Schaetzing将画质定义为:

        一)、图像的可客观测量的物理特性。

        二)、观测者的主观感知。

        三)、与具体场景的性能需求。

        胶片质感的定义:一般布、皮革等看上去有质感;数码照片、塑料等却没有质感。细看能观察到材质的肌理、质地等在视觉上有比主体尺寸小很多的微观结构。就如金属外壳手机做拉丝、氧化以达到磨砂效果后,跟未处理时比更有质感。

        胶片的银盐是有厚度起伏的故看上去有质感,这是违反常理?

      其一人眼无法分辨纳米级的高度差;

      其二,胶片是由多层单色感光材料组成的,不是一层。

      针对胶片35mm黑白和彩色负片,早期中大画幅的黑白胶片细腻。现代35毫米反转片(正片)很数码,却没有谈及––质感!

        考虑到这一步,可能大家已经意识到了前者和后者的不同:前者由于早期中大由于画幅与冲洗技术原因,容易产生肉眼可见的颗粒,即胶片本身的颗粒及感光材料的噪声,导致照片上产生了肉眼可见的微观结构。

        现代35mm转片由于感光颗粒更细及噪声较小,肉眼看不出这些微观结构;中大画幅则是因为常见观测方式(电脑屏幕,中小画幅放大)没有把颗粒和噪声放大到肉眼可见的尺度,让大家觉得干净、没有质感。

        所以胶片的质感,来源于胶片本身的颗粒及感光材料的亮度噪声。

苦苦追寻的白玻璃味道(三)

        另一个次要因素是微反差。即局部对比。

        是一个由分辨率、对比度、色散等多个光学参数组合而成的镜头属性。反映到图像上如树叶、皮肤、纺织物等微结构之间的反差体现。

        近现代镀膜镜头的微反差弱于中古镜头。在于那层镀膜涂层,这个可以从莱卡新出的黑白相机那里得到灵感。去除了拜耳滤镜涂层让光直接进入。会发现像素大了,质感好了。(以上来源于不被大部分资深认同却是正确的孤独解说者的言论!)

        这就很好的说明中乐师傅所说的真实实度的理论。制作镜头的玻璃原材料和镀膜涂层是存在矛盾之说的。经济时代,对于商业与镜头玻璃质量,利润与行业竞争而言。往往都是互相进步促进和矛盾连体的。难道真的是情怀问题?还是白菜萝卜各有所爱?还是商业趋势?Let it bit 。

苦苦追寻的白玻璃味道(三)

        历口的山,不高,却云雾缭绕山顶。历口的水,不深,却淅淅沥沥清澈见底。历口的云,不多,却棉花洁白团聚。风能让你明白什么是最真实的感觉,她轻轻地拍打着你的躯体,拍打着你的脸。却能够让你感觉那是她,她刚刚轻抚过你的脸庞,慢慢萦绕在你的周围,却忽地急步离去。俏丽着调皮,让人觉得舒服。

        次日,富來早早起床,漫步在山间小道清透的林道里。那满满的负离子将身体团团围绕,仿佛堕入仙境的躯体自然的快感。富來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开怀,舒畅,自然!不可多得的养生场所啊。山夹着水,水傍着石,石依偎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

        回到房间,洗漱完毕。富來走到院子中间,看到中乐一副野外生存装扮。

        "中乐师傅,这是干什么去?",富來好奇的问。

        "别,老师,别这么称呼。您才是师傅!",说完脱了外衣。"我刚刚爬山去了,基本每天五点半就会出发,爬一圈左右吧。挺累的。"。说完不好意思的挠着头,微笑里带着怯意。"我洗洗去先,老师您周围看看先。"

        "好的,好的,你赶紧去,不要冷到了。",富來看着面前这个可爱的孩子,心声爱意。他看起来就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根本跟四十来岁扯不上半点关系啊?懂生活的人,会让青春陪伴得更长久啊!

苦苦追寻的白玻璃味道(三)

        书房,是一个生的寄托,一种灵感的驱动源地,一种研究精神的持续之所。在那里,富來感受到了另类的思维,还有科学的谦逊。人生一世,确实没有太多时间拿来忽悠,没有太多时间安排偏见和嫉妒。时间也是有成本的,她的算计就在自己的生命里程里。所以多么重要!

      中乐拿着古老蔡司天赛镜头,1910年,1922年,1938年的三个镜头。分别演示了用这三个古董无膜白头所拍的图。目的就是分析不同年代的白头在暗部灰度的走向。

        1902年,天才Rudolph博士设计出了今天的寿星Tesser,它与Unar、Protar有着紧密的联系,镜头由4片镜片组成,两两一组不对称的分布在光圈两边,其中前组是独立的两片玻璃,后组是由一片凹镜一片凸镜粘合而成,光线经前组镜片汇聚,再由后组的粘合平面发散投射到底片平面上。Tessar镜头的起源可以追述到Portrait-Antilanet。

        1902年Zeiss公司开始出售Tessar镜头,其中包括用于速拍的最大光圈为6.3的Tessar系列,以及用于翻拍的最大光圈为10的Tessare系列。1905年和1906年设计师E.Wanderleb又将Tessar的最大光圈提升到了4.5和3.5,这些发展都是依靠新品种玻璃的产生。1912年Wandersleb博士又进一步修正了Tessar镜头,使其更加流行,这时人们已经可以把Tessar安装在固定的大型座机上使用。

        "古老蔡司,特别是长焦。请一定记住是F6.3的才是精华!"中乐对富來说。

        "看到没有,1910,1922,1938的这几张原图有什么区别!当压暗图片在明暗区分对比舒适界点的时候,1910是不是比1938来得舒服。暗部里面有东西。虽然暗了,但是暗的刚刚好。然后在色温值那里,有一个古老蔡司无膜镜头配方的问题。会导致色温值用在现代数码相机上的偏值。这时候就可以利用RAW格式的优势,将色温值调到脑袋记忆的白天拍摄的现场场景的大概色温值还原。看看,是不是暗部随着色温值的提高,黑里面的黑就有了。所以处理RAW的明暗和色温值是有步骤的。色温值提高会提升暗部,降低会拉低暗部。暗部的灰度变化,也会随着玻璃年代和色温而走向。早期白玻璃,对光线的敏感度感极高,细小的光线就能造就成像的影响。可以看到,1910提高三个对比度,暗部灰度也不会死黑。而1938只能提高一档半,1922就可以提高两档。蔡司白玻璃是糯的成像,不是他们所说的硬。硬,是在处理了对比度之后软件解压的结果。"。中乐边讲边示范。

苦苦追寻的白玻璃味道(三)

      "那是不是解释了一个对比三个黑?",富來问道。

      "可以这么说,但具体的指数,还得依据所使用的白玻璃镜头在使用过程中的观察和后期处理磨合。才能具体体会到到底是要加对比好,还是压暗明度好。毕竟软件所有的+的功能都会导致灰阶的断裂。最好的方法是明度调整结合色温处理磨合。",中乐滔滔不绝的,讲到这些,就会陷入某种激动中。陶醉得很。

      "老师,看看这张50年代的有镀膜镜头拍摄的图。有没发现图像里面色彩跟我们的眼睛中间似乎隔了一层东西?更细腻,分辨率提升比白玻璃镜头对比提升了N多倍啊!那层细腻的膜就是镀膜造成的,她直接作用于图像表面了。但是有经验的老手一看,就能在第一时间分辨出来这是一个镀膜镜头拍摄的。直接分辨的感觉就是真实和颗粒质感。您再看看后现代日系蔡司,已经完全是干的影像,分辨率超级高,色彩超级好。每个镜头拍出来的都基本一样。缺少了手工研磨的独特和唯一性。但是真实感却没有了。就像美容过的脸啊。作为艺术的表达方式,一支有个性的白玻璃镜头加上古老研磨技术和缺陷,才有利于在创作中展示特色。",中乐沉醉在分享中,他不知道这样说富來老师能不能听懂。因为这些分辨和实践,是自己经历了那么多年才练就的。毕竟审美的东西,犹如艺术,需要练就一种思维导图跟躯体的第六感官,一种灵感和触动无数次磨合后的重合。

        "这个,鲁道夫单膜时代和后现代重度镀膜时代。您看看真实感是不是已经开始减少。总是感觉有层东西,或者说淡一点,或者说直接就可以看图读出来了。其实人类的摄影,按广义来讲,就是单纯的白玻璃与镀膜的色彩摄取拍照法。不管机器是胶片底还是数码底,获取光的途径就只有两种。"中乐拿出一个讨喜的紫红色镀膜镜头,放在书桌旁。

        高端镀膜也是有颜色区分。从泛蓝,蓝,到红,紫红。随着颜色越暖越高级,随着年代越近越高级,层数越多。对比度和锐利度就越大。图片与观者的真实距离就越远。这个最直接的体验就是戴上眼镜看世界和裸眼真实看世界的立体与色彩一样的理解。

        而镀膜镜头对于摄影里面的黑的暗部,因为玻璃配方问题和镀膜层的层数及质量问题。也直接作用于和影响图片。暗部出现的死黑,不是依靠后期软件来挽救的。

苦苦追寻的白玻璃味道(三)

        中乐笑笑说:"记得以前有很多人说你就欠曝拍吧!?去到哪里都是欠曝思维。后来发现,这种思维已经蔓延广泛,慢慢的已经成为一个真理。"

      "我也是这种思维啊!难道是错的吗?",富來急切问道。

      "也不算错,如果是真的要灰阶,要图片厚度。那就不能这样做。因为这样做,实际是在减弱 图片的灰阶底。美国的Rob Sheppard,曾经这样解析摄影中的曝光。

      欠曝,传感器的影调范围没能获得全面的利用。色彩的固有亮度没能完整记录在传感器上。

        欠曝时色彩在传感器上将变得更暗。如果你改变曝光值,它就会变暗或者变亮,现实中色彩不会改变。

        充分的曝光更能揭示原始色彩。

        在后期处理中+“曝光”,原始传感器产生的颜色和实际色彩会不一致,色彩浓度也会有差异,欠曝时色彩浓度会降低,后期处理时提供的色彩量就会较正确曝光的少。

        欠曝会弱化数码影像。

        欠曝迫使影调范围压缩至一个更小的范围内,对暗部的影调及色彩产生了影响。对欠曝的影像进行处理时,影调范围是能够被拉大,但是这也会增加反差,特别是照片局部的反差。

        欠曝,则意味着迫使传感器处于恶劣状态下处理色彩。

        欠曝引起噪点。只有在正确曝光时,噪点才能得到最好的控制。哪怕是iso1600。

        随着欠曝量的增加,噪点数量增加。当曝光正确时,噪点几乎为零;而曝光不足时,噪点就会极大量增加。欠曝也是导致暗部灰度断裂的一个因素"。

苦苦追寻的白玻璃味道(三) 苦苦追寻的白玻璃味道(三)

        "对了,还有曝光量与光圈值结合。。。。。。",中乐看看富來。想是富來老师累了。于是关掉幻灯机。准备泡茶。历口有半野放的祁门红茶,那是作为上等祁门红茶的原材料。找到一个绝对认真真正懂得制作祁门红茶流程的老师傅。全程阳光制作,手工制茶。会获得一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精华汁液,那种茶,会让人珍惜,会让人感悟,会让人理解。

        品茶与品镜,悠然是一种情怀。

        那种情怀会发酵,直到淬炼得醇香!

        待续。。。。。。

        苦苦追寻的白玻璃味道(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苦苦追寻的白玻璃味道(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vnr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