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复盘 自律 提升职场 工作 成长 学习
走出职场“舒适区”,避免“温水煮青蛙”

走出职场“舒适区”,避免“温水煮青蛙”

作者: 32b6c19ab614 | 来源:发表于2018-11-21 16:09 被阅读187次

我个人有个习惯,在一个公司干满 1 年后,会试着把自己的简历在网上投递/挂着看看。

当然,我这样做不是因为想跳槽,而是因为,我想看看,其他公司(市场)是如何评估我目前工作的价值,他们是否愿意支付更高的薪水来邀请我去工作。以及,我所得到的是否和我所付出的相匹配。

时刻对市场保持高度敏感和紧张感,避免和社会脱节,保持对自己的进步,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回顾我们的工作,会发现,只要不是太傻的人,一般经过3个月左右的训练,通常能较好的适应自己的工作角色。

我们在这样公司的框架下工作,就会过得比较舒服,这就是很多文章中所说的舒适区。但这种状态是比较危险的,因为,一旦哪天突然掉到了地上,比如公司倒闭了,又或者被公司开除了,我们往往会变得无所适从。

无法走出/扩大舒适区,你将面临淘汰

19 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做过的一个“温水煮青蛙”的实验一样:

科学家将青蛙投入已经煮沸的开水中时,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来的高温刺激立即奋力从开水中跳出来得以成功逃生。

当科研人员把青蛙先放入装着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再加热,结果就不一样了。青蛙反倒因为开始时水温的舒适而在水中悠然自得。

当青蛙发现无法忍受高温时,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知不觉被煮死在热水中。

这个故事最可怕的一个地方就是:待在舒适区内的你永远意识不到威胁。

看个例子:

假如你是一名银行柜员,你工作的非常认真,勤勤恳恳。突然有一天,你的主管跑来跟你说,你被开除了,因为你的岗位被新来的 00 后给挤掉了。或者柜员这个职位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而消亡了,你怎么办?假如这个时候你还需要还房贷,需要照顾父母和孩子呢?你该怎么办?

我们当然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面前,我们都希望我们拿到的是一份铁饭碗,但我们同时又都知道这是不现实的。

职场中的你也受舒适区的影响,你习以为常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等一系列的行为习惯,共同组成了你在职场中的舒适区。

认识舒适区的三个区域

舒适区(Comfort zone)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舒适区,又称为心理舒适区。

舒适区好比一个圆圈,圆圈内就是你所熟悉的领地,是你所擅长的能力范围。圆圈外有很多各种陌生的事物,它们让你感到难受。

趋利避害的生物本能让你选择逃避,选择待在原来的区域内。但是别人不会等你,公司和社会不会等你,当他人的圆圈大到可以吞噬你的时候,你不得不面临淘汰。

图:心理学研究中关于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comfort zone)、学习区(stretch zone)、和恐慌区(stress zone)。

在舒适区:我们得心应手,每天处于熟悉的环境中,做在行的事情,和熟悉的人交际,甚至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对这个区域中的人和事感觉很舒适。但是学到的东西很少,甚至学不到什么东西。

在学习区:里面是我们很少接触甚至未曾涉足的领域,充满新颖的事物,在这里可以充分的锻炼自我,挑战自我。所以在这个区域的学习效率是非常高的,是真正在学习。

恐慌区:顾名思义,在这个区域中会感到忧虑,恐惧,不堪重负。强大的压力会启动身体的「战─逃─冻结」反射(fight-or-flight-o-freeze response),此时身体的资源都集中在肢体上,认知运作迟钝,全凭本能反应。所以,人处在恐慌区中也无法学习。

图:圈内圈外,两个世界

看个例子:

比如我们看一本书,如果这本书所说的内容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完全符合我们已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本书就在我们的舒适区内。

但如果这本书说的内容与我们原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符,但是我们思考之后仍然能够理解接受,那么这本书就在我们的学习区内。

如果这本书我们根本就理解不了,那么就是在恐慌区。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在“学习区”内学习、做事,人才会进步。

不用跳出,只需扩大即可

比如,你是一名视觉设计师,视觉设计的工作你已经可以得心应手了。这个时候,你不需要跳出舒适区,比如跑去干销售。

你应该做的,是去扩大它,比如选择接触交互设计的工作,或者产品经理的工作,尝试扩充自己的能力,进而扩大自己的舒适区。

其实,在职场当中,很多的职业我觉得都存在一个「钟形曲线」的情况。

图:钟形曲线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对工作不是很熟悉,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随着时间的增长,我们越来越熟悉我们的工作。

直到到达某个顶点,之后可能你继续工作,也无法增加你的经验了。随着你的年龄增长,你的竞争力反而可能会下降,因为新来的同事更年轻,也要价更低。

钟形曲线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我们到达经验的顶点,也就是所谓舒适区的时候,我们需要去寻找新的上限,需要不断的去扩大它。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保持竞争力,维持在一个较高的竞争力水准上面。

跨出舒适区,你会得到什么

1908年,心理学家罗伯特·M·耶基斯(Robert M. Yerkes)和约翰·D·多德森(John D. Dodson)的研究提出了舒适区概念。

他认为,一定的舒适感能让人表现平稳,但人们仍然需要一定程度的焦虑,这种焦虑被称为“最佳焦虑”,它虽然在舒适区之外,却能够让你表现得更好。

待在舒适区无疑是安全的,也几乎不用承受什么压力。但是在这里,除了无聊,你还丢掉了发挥自己潜力的机会。走出舒适区,调整生活方式和心态,你会迎来新的天地。

会更有效率

安逸舒适会影响效率,因为没有一定的压力助推,比如期待和截止日期,我们会倾向于拖延。更需警惕的是那种表面的忙碌,看起来好像每天的时间都被排得很满,但其实一直待在舒适区里,不会有真正的效率。

你能更从容面对变化

学着走出舒适区,会让你在遇到生活变故,被迫抛出生活舒适区的时候,有所准备。跨出舒适区,其实就是在练习并习惯与不确定性共处,学着去做你一般不会去做的事,而一旦陌生变故成为生活常态,你会应对得游刃有余。

真正的自我实现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改变的人往往会发现,那些让你感到舒适的并非是最好的选项,做了自己未曾想过会做的事,那种喜悦和自信,才能给你真正的自我实现。并且,一旦你迈出舒适区,你会习惯于“最佳焦虑”,这让你表现更出众,也会让你的人生边界不断被突破,最终获得了自我完善和生命成长。

推荐几个简单的建议来寻找“最佳焦虑”:

小步小步往前走

即使是奥运选手和海豹突击队,他们都要依靠一步一个脚印以实现其远大的目标,并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把你的目标分解成细小的、日常的步骤是达到那些巨大成功的最简单方法。

与其一头跳进深水区,不如在浅水区走几步。

举个例子,如果你想创办一家企业,《福布斯》建议你先“采访一位企业主。”然后,你会无意识地取得巨大的飞跃,你的舒适区也将会是一个遥远的记忆。

保持好奇心

工作中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好奇心。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下手,就保持好奇心。对从学习新烹饪课的想法到参加工作会议的任何一件事情开始保持好奇心,就是个打破舒适区的良好的开端。

需要强调一点,不是说保持好奇心、学习新知识造就了显要人物的成功。一旦你开始走出去,并获得新的成功(和有趣的经历),你会发现你的舒适区并没有那么舒服。

吓唬自己

一天做一件吓自己的事情。

你是否因为感到紧张而拒绝某些事情?是否有一点害怕,但是你明白如果向前一步会令你变得更好?

无论是去那个面试或只是对你想结识的人说“嗨”,每天努力一点,要知道,这将是迈向征服你的恐惧和成功目标的一个步骤。

这确实不容易做到,动动笔头功夫比付诸行动更容易,但付诸行动是改变的唯一路径,改变影响我们更好生活的日常理论。一开始你可能会失败,但当你停留在最佳压力状态时,你会发现自己在经历你从未想到自己会做的事情。

真正成功的人相信这种恐惧的力量,他们从来没有停留在舒适区。

所谓的“职场定律”就是,如果你在 35 岁以后还没有上升到高位,之后便很可能会被淘汰。但是,把你拍死在沙滩上的不是更加年轻的 95 后、00 后,而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惯性和惰性。

所以,一个人最大的职业障碍,是不愿意走出/扩大自我设置的舒适区。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我个人有个习惯,在一个公司干满 1 年后,会试着把自己的简历在网上投递/挂着看看。

当然,我这样做不是因为想跳槽,而是因为,我想看看,其他公司(市场)是如何评估我目前工作的价值,他们是否愿意支付更高的薪水来邀请我去工作。以及,我所得到的是否和我所付出的相匹配。

时刻对市场保持高度敏感和紧张感,避免和社会脱节,保持对自己的进步,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回顾我们的工作,会发现,只要不是太傻的人,一般经过3个月左右的训练,通常能较好的适应自己的工作角色。

我们在这样公司的框架下工作,就会过得比较舒服,这就是很多文章中所说的舒适区。但这种状态是比较危险的,因为,一旦哪天突然掉到了地上,比如公司倒闭了,又或者被公司开除了,我们往往会变得无所适从。

无法走出/扩大舒适区,你将面临淘汰

19 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做过的一个“温水煮青蛙”的实验一样:

科学家将青蛙投入已经煮沸的开水中时,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来的高温刺激立即奋力从开水中跳出来得以成功逃生。

当科研人员把青蛙先放入装着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再加热,结果就不一样了。青蛙反倒因为开始时水温的舒适而在水中悠然自得。

当青蛙发现无法忍受高温时,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不知不觉被煮死在热水中。

这个故事最可怕的一个地方就是:待在舒适区内的你永远意识不到威胁。

看个例子:

假如你是一名银行柜员,你工作的非常认真,勤勤恳恳。突然有一天,你的主管跑来跟你说,你被开除了,因为你的岗位被新来的 00 后给挤掉了。或者柜员这个职位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而消亡了,你怎么办?假如这个时候你还需要还房贷,需要照顾父母和孩子呢?你该怎么办?

我们当然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面前,我们都希望我们拿到的是一份铁饭碗,但我们同时又都知道这是不现实的。

职场中的你也受舒适区的影响,你习以为常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等一系列的行为习惯,共同组成了你在职场中的舒适区。

认识舒适区的三个区域

舒适区(Comfort zone)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舒适区,又称为心理舒适区。

舒适区好比一个圆圈,圆圈内就是你所熟悉的领地,是你所擅长的能力范围。圆圈外有很多各种陌生的事物,它们让你感到难受。

趋利避害的生物本能让你选择逃避,选择待在原来的区域内。但是别人不会等你,公司和社会不会等你,当他人的圆圈大到可以吞噬你的时候,你不得不面临淘汰。

图:心理学研究中关于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comfort zone)、学习区(stretch zone)、和恐慌区(stress zone)。

在舒适区:我们得心应手,每天处于熟悉的环境中,做在行的事情,和熟悉的人交际,甚至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对这个区域中的人和事感觉很舒适。但是学到的东西很少,甚至学不到什么东西。

在学习区:里面是我们很少接触甚至未曾涉足的领域,充满新颖的事物,在这里可以充分的锻炼自我,挑战自我。所以在这个区域的学习效率是非常高的,是真正在学习。

恐慌区:顾名思义,在这个区域中会感到忧虑,恐惧,不堪重负。强大的压力会启动身体的「战─逃─冻结」反射(fight-or-flight-o-freeze response),此时身体的资源都集中在肢体上,认知运作迟钝,全凭本能反应。所以,人处在恐慌区中也无法学习。

图:圈内圈外,两个世界

看个例子:

比如我们看一本书,如果这本书所说的内容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完全符合我们已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本书就在我们的舒适区内。

但如果这本书说的内容与我们原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符,但是我们思考之后仍然能够理解接受,那么这本书就在我们的学习区内。

如果这本书我们根本就理解不了,那么就是在恐慌区。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在“学习区”内学习、做事,人才会进步。

不用跳出,只需扩大即可

比如,你是一名视觉设计师,视觉设计的工作你已经可以得心应手了。这个时候,你不需要跳出舒适区,比如跑去干销售。

你应该做的,是去扩大它,比如选择接触交互设计的工作,或者产品经理的工作,尝试扩充自己的能力,进而扩大自己的舒适区。

其实,在职场当中,很多的职业我觉得都存在一个「钟形曲线」的情况。

图:钟形曲线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对工作不是很熟悉,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随着时间的增长,我们越来越熟悉我们的工作。

直到到达某个顶点,之后可能你继续工作,也无法增加你的经验了。随着你的年龄增长,你的竞争力反而可能会下降,因为新来的同事更年轻,也要价更低。

钟形曲线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我们到达经验的顶点,也就是所谓舒适区的时候,我们需要去寻找新的上限,需要不断的去扩大它。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保持竞争力,维持在一个较高的竞争力水准上面。

跨出舒适区,你会得到什么

1908年,心理学家罗伯特·M·耶基斯(Robert M. Yerkes)和约翰·D·多德森(John D. Dodson)的研究提出了舒适区概念。

他认为,一定的舒适感能让人表现平稳,但人们仍然需要一定程度的焦虑,这种焦虑被称为“最佳焦虑”,它虽然在舒适区之外,却能够让你表现得更好。

待在舒适区无疑是安全的,也几乎不用承受什么压力。但是在这里,除了无聊,你还丢掉了发挥自己潜力的机会。走出舒适区,调整生活方式和心态,你会迎来新的天地。

会更有效率

安逸舒适会影响效率,因为没有一定的压力助推,比如期待和截止日期,我们会倾向于拖延。更需警惕的是那种表面的忙碌,看起来好像每天的时间都被排得很满,但其实一直待在舒适区里,不会有真正的效率。

你能更从容面对变化

学着走出舒适区,会让你在遇到生活变故,被迫抛出生活舒适区的时候,有所准备。跨出舒适区,其实就是在练习并习惯与不确定性共处,学着去做你一般不会去做的事,而一旦陌生变故成为生活常态,你会应对得游刃有余。

真正的自我实现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改变的人往往会发现,那些让你感到舒适的并非是最好的选项,做了自己未曾想过会做的事,那种喜悦和自信,才能给你真正的自我实现。并且,一旦你迈出舒适区,你会习惯于“最佳焦虑”,这让你表现更出众,也会让你的人生边界不断被突破,最终获得了自我完善和生命成长。

推荐几个简单的建议来寻找“最佳焦虑”:

小步小步往前走

即使是奥运选手和海豹突击队,他们都要依靠一步一个脚印以实现其远大的目标,并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把你的目标分解成细小的、日常的步骤是达到那些巨大成功的最简单方法。

与其一头跳进深水区,不如在浅水区走几步。

举个例子,如果你想创办一家企业,《福布斯》建议你先“采访一位企业主。”然后,你会无意识地取得巨大的飞跃,你的舒适区也将会是一个遥远的记忆。

保持好奇心

工作中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好奇心。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下手,就保持好奇心。对从学习新烹饪课的想法到参加工作会议的任何一件事情开始保持好奇心,就是个打破舒适区的良好的开端。

需要强调一点,不是说保持好奇心、学习新知识造就了显要人物的成功。一旦你开始走出去,并获得新的成功(和有趣的经历),你会发现你的舒适区并没有那么舒服。

吓唬自己

一天做一件吓自己的事情。

你是否因为感到紧张而拒绝某些事情?是否有一点害怕,但是你明白如果向前一步会令你变得更好?

无论是去那个面试或只是对你想结识的人说“嗨”,每天努力一点,要知道,这将是迈向征服你的恐惧和成功目标的一个步骤。

这确实不容易做到,动动笔头功夫比付诸行动更容易,但付诸行动是改变的唯一路径,改变影响我们更好生活的日常理论。一开始你可能会失败,但当你停留在最佳压力状态时,你会发现自己在经历你从未想到自己会做的事情。

真正成功的人相信这种恐惧的力量,他们从来没有停留在舒适区。

所谓的“职场定律”就是,如果你在 35 岁以后还没有上升到高位,之后便很可能会被淘汰。但是,把你拍死在沙滩上的不是更加年轻的 95 后、00 后,而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惯性和惰性。

所以,一个人最大的职业障碍,是不愿意走出/扩大自我设置的舒适区。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相关文章

  • 走出职场“舒适区”,避免“温水煮青蛙”

    我个人有个习惯,在一个公司干满 1 年后,会试着把自己的简历在网上投递/挂着看看。 当然,我这样做不是因为想跳槽,...

  • 2018-12-24

    走出舒适区 ”温水煮青蛙“告诉了我们”沉溺于舒适区“的害处。把青蛙放进热水里,青蛙会奋力跳出来;而在慢慢加热的水中...

  • 赵露思:待在舒适区是一种自信的方式

    我们常常能够看到许多励志鸡汤文让我们或者教我们走出舒适区,讲着“温水煮青蛙,后来煮死了青蛙”的小故事,称舒适区会毁...

  • 走出舒适区,成为更好的自己

    舒适区那么舒适,好好呆着不好吗?为什么还要走出去呢? 呆在舒适区,就像温水煮青蛙一般,渐渐习惯了周围的一切,被麻痹...

  • 走出舒适区

    舒适的生活每个人都喜欢,可是不能一辈子舒适,人最怕温水煮青蛙,越舒适越没有斗志,失去奋斗的动力,走出舒适区,才能进...

  • 财务自由之路

    想七年之内走上财务自由之路,我需要做到很多。 走出舒适区,扩大学习区。目前的环境有点类似温水煮青蛙,公司前...

  • 【0314读书清单】《要么出众要么出局》

    001走出舒适区 躺着很舒服,但让你一整天都躺在那里,那恐怕就会痛苦了。如果已经习惯舒适的生活,就会像温水煮青蛙,...

  • 温水煮青蛙 走出舒适圈

    表姐在北京工作十五年,中间因为一次资本的积累“买房卖房”小赚了一笔,最近又买了路虎,工作稳定,家庭幸福,梦想慢慢照...

  • 走出职场舒适区

    01 人的一生大半部分时间都是在工作,从二十多岁到五十多岁,漫长的岁月了,我们把生命都献给了工作。 也许,你是职场...

  • 走出职场舒适区

    通略教育-闽商中小企业治理规划、信息化、在线教育系统服务商。每周我们将记录分享与闽商小微企业家交流心得和感悟。 今...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走出职场“舒适区”,避免“温水煮青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vsc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