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发解说《传习录》

作者: 刘绍发 | 来源:发表于2018-10-20 08:08 被阅读61次

《传习录》解说二

沧海一声啸

9月6日

    徐爱再问:"只在人自心上求至善,恐怕对于天下万事万物的理,还是会有些不能穷尽?"

  估计不仅仅徐爱会有这种疑惑,估计许许多多初学心学的人,都会有种困惑!因为人们惯常观念是"人从书里乖"、"知书达理",人必须学习,才能明理,才能懂事(理)。但先生却说人自心就存有至善的本性,只须在人本心上去求,那在人本心上求得的止善,真的会于天下万事万物事理,无所不包,无一遗漏?真的在人本心就可以求得止善,那还用得着读书么?

  在解答辶前,我先把《周易》坤卦六二卦辞拿出来讲讲。坤卦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位处坤卦下卦的六二,因为其既中且正,又是阴(易经中,坤代表阴,阳大阴小,阳实阴虚,阳尊阴卑,阴是顺从配合阳的,是辅佐阳的,阴不会也不能为主,只会也只能为从。有时,我想,古人是否因为这句话的启发,才生发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感悟[/惊讶]),所以,本身天然就具有"正直丶端方丶宏大″的优良品质,作为辅佐者来说,具有这种品质,即使不学习(践习),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当然,学习后会更优秀)。

    《大学》引用《秦誓》原文"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它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秦誓》是秦穆公不听蹇叔劝阻,执意派孟明视丶西乞术丶白乙丙等人率军远道越过晋国,计划偷袭郑国,结果在郑国商人弦高W0Ⅹuan下,无功而返,回国途中,遭晋襄公派大将先轸伏兵崤山,致有秦国崤山大败,全军被歼之后,秦穆公深知人才重要性,又认识人才当以德为先为重,所以作《秦誓》以告诫群臣,警省后世,君子当以仁德为本,技艺为未。(断断:诚实中正。 休休:纯粹不二。 有容:博厚宽容。 彦圣:才德兼备,智慧明达者。 不啻:不但。断断、休休、有容,形容的都是君子之德)。

  读了这两处,或许大家对仁德(良知、天理生发而成,是良知的"发而皆中节"。仁德到精一处,就是至善,就是良知,就是天理)的重要性,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认识到这点,也就容易理解接下来先生的解答了。

    先生说:"人心(指初心、本性)就是天理。天下又还哪里有人心不包含的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呢?(意即人心本存有的天理,与心外万事万物,包任一事,任一物,所存在的天理别无二致,无丝毫差别)。

    徐爱仍有想不通处,于是进一步说:"比如侍奉父亲的孝顺,敬事君主的忠心,结交朋友的诚信,治理民众的仁爱,这些事上,都有许许多多理存在,恐怕不可以不一一体察。″

  徐爱之所以这么说,在于把人先天具有的良知天理所生发出的仁德与人后天通过学习而具有的技能才艺,混为一谈了。以为讲究事父辶孝、事君之忠丶交友之信丶治民之仁的方式方法,策略措施也是天理,其实这些不是天理,顶多只是依天理出发出来的,当如何孝丶如何忠丶如何信丶如何仁的讲究,这些讲究不包含终极天理。只是后世人心不古后,统治者为加强、便于统治丶劝世,而制订出的规程规定。如果人人都纯本乎天理丶良知而行,又何须制订这样规程规定?!所以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又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 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还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 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 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

其实何止老子有如此感叹!先生也从心底喊慨,后人受世蔽太深太久,以致分不出何为天理,何为天理生发的枝叶;何为根为本,何为枝未细节了。(也就是本未倒置,形式盖过实质)。所以孔子也发出"质(本质)胜文(形式)则史,文胜质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感慨。

所以先生解释说:"这种欺世惑众的说法由来已久(以致世人分不清本未,分不出真假。正应了《红楼梦》那句话:假做真时真亦假,无到有处有还无)。这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让人有所醒悟的。现在只就你所问的来讲讲。比如承事父母双亲,总不能从父亲那里求得孝的理;事君,难不成从君王那里求得忠的理;结交朋友、治理百姓,也不是要从朋友和百姓那里获得信与仁的理。孝丶忠、信、仁都只在自己心中。心就是理。没有被私欲阻隔的心就是天理,不用在心外再加一分一毫。用这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表现在事父上自然

会孝,表现在事君上自然能忠,表现在结交朋友、治理百姓上就能信、能仁。只要在自己心上努力去人欲、存天理就行了。”

      徐爱说:“听您这么一说,我有所省悟。但旧的观念仍萦回胸中。还不能完全摆脱。例如孝父的事,其中也有许多温清定省之类的细节,是否也应讲求呢?

    先生说:“怎么能不讲求呢?只是要有一个轻重。重点是在自己心上去人欲、存天理,如冬天保暖,也只是要尽我心的孝,不要有一毫人欲在其中。夏天避暑,也只是要尽我心的孝,不要有一毫人欲在其中。讲求的只是自己的心。自己的心若能毫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一个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着为父母御寒,也自然会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为父母避暑,也自然会去学习避暑的方法,冬暖夏凉是那诚孝的心借以表现的条目。然而,必须有了这诚孝的心,才会为父母去做冬暖夏凉这样的事。就好像一棵树,这诚孝的心是根,尽孝的许多细节就像枝叶。必须先有根,然后才有枝叶。不是先找到枝叶然后再去种根。《礼记》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多婉容"。(能深深真爱父亲的孝顺儿子,一定能和颜悦色(对待父亲),能和颜悦色(对待父亲)的,一定心怀愉悦而面带笑容。心怀愉悦而面带笑容的,一定有美好的相貌(所谓相由心生,人之良善、邪恶,都会因心常存良善邪恶,而长此以往,最终显现在外貌上。心地淳朴善良的人,往往会显年轻。城府深丶狡诈之人,易显苍老)。

 

此节感悟:如今世人,常常喜欢做表面文章,嘴上功夫。比如,父母双亲在世之日,也并不怎么管他们死活,少侍奉孝养,及其逝后,乃大张旗鼓,把葬礼办得盛大热闹非凡,如此,似乎就能向外人表明,他就是多么纯孝!然而,真孝?假孝?不唯自己心知肚明,而且世人眼晴,何曾半点瞎,也看得一清二楚。正如《大学》所说:"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又如,现在朋友圈往往喜欢转发一些父亲节丶母亲节的祝福,图片等等的,似乎如此这般,自己就是如何如何的爱父爱母了!其实,父母又如何看得到这些祝福?!自己是否也在节日时,回去看看父母,和他们拉拉家长话短,哪怕只是时常打个电话问侯问侯,也算是孝了丶亲了。

    如果真孝丶真忠、真信丶真仁,不是装腔作势的表演,而是实实在在的去温清定省,真真切切的做忠君辶事丶完诚信之托丶施仁爱之举!

  所有一切不曾真行的事,挂在嘴上吐泡沫,只是为搏个假孝假忠假信假仁义的虚名,以惑不知内情的世人,为自己捞那一星半点的好处罢了!

  先生说"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离了真行,何曾真知?!

相关文章

  • 刘绍发解说《传习录》

    《传习录》解说二 沧海一声啸 9月6日 徐爱再问:"只在人自心上求至善,恐怕对于天下万事万物的理,还是会有些...

  • 读杨鹏老师《大禹治水的光荣与黑暗|杨鹏评点史记人物之一》有感

    刘绍发 2018-11-03 02:49 · 字数 1392 · 阅读 74 · 刘绍发胡言乱语 读史,可以明智,...

  • 刘绍发之胡思乱想

  • 解说《周易》革卦第四十九

    刘绍发 9月24日 9:21 解说《周易》革卦第四十九 第四十九卦:《革卦》兑上离下 革:己日乃孚,元亨,利贞,悔...

  • 百部经典广播剧赏析

    1《国王的新装》 原著:安徒生 改编:张庆仁 导演:王扶林 刘保毅 音响:蔡仁达 效果:李绍明 剧务:马友骏 解说...

  • 还好,没丢!(4)

    第四集“你还好吗!” 刘绍宇:(我就没有话语权) 叮叮…刘绍宇的手机突然响起,刘绍宇:喂!工具人:刘队,有案件回队...

  • 办个国学班如何?

    办个国学班如何? 新疆乌恰刘绍发 2016-5-13 16:04 读(大学)时,怱发奇想,为什么孔子学院国外方兴未...

  • 《传习录》解说一

    沧海一声啸 9月6日 第一段无须讲,徐爱作为阳明先生妹夫,是最早跟随先生的,对先生的心学掌握丶理解极深,可称为首座...

  • 《传习录》解说三

    沧海一声啸 9月4日 《传习录》解说三 徐爱之所以这么问,在于笃信朱子格物之说,以为朱子所说有据有理,而实际上朱子...

  • 刘绍发之胡思乱想读(宇宙简史)

    有这种感觉,越深读前沿科学,却越可以把《圣经》丶《金刚经》、《道德经》丶《周易》、《中庸》结合起来。 我有时侯不免...

网友评论

  • 刘绍发:可以共同探讨交流,我没正儿八经读。偶尔翻一翻,静心看,沉思丶体会。突然间有种走火入魔,开悟的感觉🙂
  • AB774卢卢:《传习录》我也买了,在细读。不是一口气把一本书读完就凉在那儿不理睬。

本文标题:刘绍发解说《传习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vyp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