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到了毕业季,空气中总是带着丝丝浮躁之气,大一大二尚且不觉得,到了大三,这感觉就变得强烈了,甚至在这浮躁的气息中,还嗅到几丝隐隐的危险气息,夹带着对未来的恐慌以及对前路的迷茫。
小城镇的居民总是有着各种的说长道短,谈人论事,乐此不疲。认识的人中,有个大我几岁的小姐姐,如今大学本科差不多毕业两三年,如今在本地的一所私人教育机构上班,对于这个工作,小姐姐个人觉得还是挺满意的,她喜欢这样与小朋友相处的生活,但由于不是公立机构,在本地小乡民的固有观念里,总还是觉得是在为别人打工,没有发挥读了大学的应有作用,也因此总是为一圈七大姑八大姨所诟病,在日常的交谈中,总是会听到这样的论调“这个大学白念了,枉费父母辛苦供她读”,初时听到,我还会为之辩驳几声,但最终结果只是被无情镇压,然后说教,毕竟你无法以一己之力改变一群人几十年的固化思维,于是后来每当再听到的时候,便懒得辩驳了,只是远远地避着走开,免得引火烧身。
如今,看似遥遥无期的毕业,转眼便至眼前,这般的论调一如既往,念及一年以后的自己,莫名有一种“身有戚戚焉”的感觉,害怕自己也被周围的人打上这样的评语,害怕那一众或失望或嘲笑的目光。
毕业不考公考编,你的大学白读了吗?大学三年,父亲一度耳提面命要我去考教师资格证,初时是准备考的,却不想那一次考试刚好与学校做安排的实习相碰撞,一个班的人就都没有考,加之自己本身其实并不十分想考,所以一再耽搁之下,直到如今也没有去报名考试。
母亲嘴里一再念叨的是医生和公务员,当然这是有先后顺序的,起初是医生,在我读大学以前时不时的念叨,这也是因为有个大我很多岁的表姐,便是医生这个职业,而逢年过节,大姨父总是念叨这个女儿有多么多么的好,让我母亲一度羡慕,从内心深处觉得医生这个职业是相当不错的,对此我过耳不闻,大学依旧我行我素地选择了现在这个专业,母亲关于医生这个职业的期望彻底落空,故转而开始念叨公务员,工作稳定福利好。似乎,在中国的父母看来唯有教师、公务员、医生才是正经的读书以后要从事的职业,而其它的职业皆是不务正业,为别人打工而已。对此,我和同学有过交流,言辞之间,颇有同感。
但是现实真的如我们父母思维所认定的那般吗?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无法苟同的,至少我们这一代人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与见解。
毕业不考公考编,你的大学白读了吗?大学首先是一段经历,它教会我们成长,给我们以回忆。
对于很多人而言,大学四年的经历是青春的必修课,缺少了它的人生,是不完美的。我们不能简单的以一个人毕业以后所从事的职业去作为评判“大学值不值得读”的一个标准?在大学四年里,我们需要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还有那些与你相伴的友情爱情,有些人甚至会遇到这一生的挚爱挚友,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相处中间见证各自的成长。天南地北的人顺着这奇妙的缘分而相遇,像带着各自色彩的珠子,兜兜转转,奇妙难得地在一处共度四年,四年以后,或许散落天涯,也许牵绊一生,但终归是一场缘分,一段永久难忘的经历。
同时,大学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学做人,学做一个健全的、有自信的、尊重别人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在2015年毕业典礼的演讲上曾经说过,所谓知识、技能、能力都不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那一部分,最重要的那一部分恰恰是培养人,引导每一个学生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导学生成为一个健全的、有自信的、尊重别人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这才是大学的真正意义所在。诚然当今的大学教育,不能说如何的成功,如何的无懈可击,总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弊端,但身处其间的我们依然在这样的大学教育中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可能正确,也可能稍有偏差,但不可否认大学期间所习得的将指导我们去经营去度过我们余下的人生。
大学之道在育人,在明己身知世情,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定位,每个人都能够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社会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即使不考公考编,每一个小我都能在大我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没有白读的大学, 只有不曾绚烂过的人生, 未来的选择是属于自己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