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作者原创,如有理解错误,恳请大家指出,如需引用,请注明出处。
Caffe FeatureMap数据流的建立
用语解释
- FeatureMap: 输入的图片信息或者经过多层处理后的图片信息。
- weights: 只针对卷积层存在的权重系数。
- caffe :文中提到的caffe均指caffed1.0,如果使用caffe2.0会特别指出。
在讲解FeatureMap的数据流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一下caffe的大体结构,caffe的整体逻辑结构分为3层,分别是Net,Layer和Blob,分别的作用如下:
- Net: 该层处于CAFFE的最顶层,主要负责对模型文件的读写,根据模型文件的内容建立相应的Layer,填充对应层的数据并进行相关的调用。
- Layer: 该层是实际的执行单元,常见的如卷积层,Pooling层都是处于这一逻辑层。
- Blob:该层是一个内存管理的模块,为Layer和Net提供相应的存储空间,屏蔽上层对于内存分配,CPU,GPU切换的感知。
由上面的讲解分层关系不难看出,FeatureMap在整个Caffe框架中,不属于任何一个Layer,所以它被最顶层的Net层所持有。Net层就需要能够通过caffe的模型文件推倒出每一层所依赖的输入,这样才能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数据链。在这种需求下Caffe引入了两个定义:
- bottom: Layer的输入数据。
- top: Layer的输出数据。
具体的形式如下图(单输入和多输入的情形):
所以Net在调用Layer之前就一定知道了Layer的所需要的输入数据,也就是需要Net层所持有的Blob变量需要被那些层所引用。这些在模型文件中也有直观的反应(为了方便截图,删除了下图proto中关于Convlution的参数配置):
proto_example.jpg上述的工作都在Net的Init(void Net::Init(const NetParameter& in_param)
)函数里面进行了处理,主要实现的就是根据上图左侧的模型文件得到需要建立的Layer的类型,并将各个Layer间的数据链接起来。函数中的关键参数如下:
名称 | 功能 |
---|---|
in_param | 存放由protobuf转换出的模型文件 |
bottom_vecs_ | 存放每一层中的输入数据类型为:vector<vector<Blob*> > |
top_vecs_ | 存放每一层中的输出数据类型为:vector<vector<Blob*> > |
available_blobs | 存放每一层中的输出数据类型为:vector<vector<Blob*> > |
常规的数据链建立流程是(单输入单输出的场景):
-
链接本层的bottom数据(
int Net::AppendBottom(const NetParameter& param, const int layer_id, const int bottom_id, set<string>* available_blobs, map<string, int>* blob_name_to_idx)
),该函数会使用从当前layer持有的bottom信息中得到对应bottom的层名,然后利用该名称找到对应的blob,并加入到bottom_vecs_。 -
链接本层的top数据(
void Net::AppendTop(const NetParameter& param, const int layer_id,const int top_id, set<string>* available_blobs, map<string, int>* blob_name_to_idx)
),该操作就是将本层的输出数据加入到top_vecs_中,并与
layer_id相关联,这里同时负责Blob对象的申请。
需要指出的是,新的Blob对象是在top中进行创建的,在Bottom中只是将上一层top的指针添加进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CAFFE还利用available_blobs进行了异常校验,在每次新加入top的时候记录对应的Blob名称,在bottom中链接上一层top之后,在available_blobs中将对应的Blob名称剔除。相关伪代码如下:for (int layer_id = 0; layer_id < param.layer_size(); ++layer_id) { AppendBottom(); AppendTop(); }
多输入的数据链的建立:
细心的同学应该已经发现,当数据为多bottom输入的时候,因为available_blobs的数据被上一次的链接过程删掉,则再次链接相同bottom的时候,会出先异常告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引入CAFFE的另外一处理函数 void InsertSplits(const NetParameter& param, NetParameter* param_split)
,该函数的主要功能就是对 top输出到多个 Layer的情况进行分割。
整个函数分为两个部分:
-
遍历整个网络,记录每一个Layer的top的使用情况,记录结构放在
top_idx_to_bottom_count
中。 -
遍历整个网络,对
top_idx_to_bottom_count > 1
的情况进行处理:
a. 首先是对top被多个层使用的Layer进行分割,主要的做法是在该层的后面新建一个Layer ,这个新的Layer的会按照top_idx_to_bottom_count
的个数和约定的分割名称(SplitBlobName
)去新建top,添加层的代码如下(此处只展示核心的创建过程,具体调用流程请自行跟踪)://该函数执行新层的添加 void ConfigureSplitLayer(const string& layer_name, const string& blob_name, const int blob_idx, const int split_count, const float loss_weight, LayerParameter* split_layer_param) { split_layer_param->Clear(); split_layer_param->add_bottom(blob_name); split_layer_param->set_name(SplitLayerName(layer_name, blob_name, blob_idx)); split_layer_param->set_type("Split"); for (int k = 0; k < split_count; ++k) {//split_count就是该top被引用的个数 //添加了分割后的top //命名由SplitBlobName生成 split_layer_param->add_top( SplitBlobName(layer_name, blob_name, blob_idx, k)); if (loss_weight) { if (k == 0) { split_layer_param->add_loss_weight(loss_weight); } else { split_layer_param->add_loss_weight(0); } } } }
b. 之后,是对使用同一个top的后续层的bottom的blob进行改名,使用与上一步相同的命名规则进行改名。
下面以SqueezeNet1.1为例,展示了添加新的分割层的实例:
![Upload new_split_layer.jpg failed. Please try again.]
通过这样一个分割的转化,达到了对多输入数据流的建立。
遗留问题
上面讲的是在初始化阶段对FeatureMap数据的链接关系的建立,但是对于weights的填充和初始图片的输入并没有进行分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