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自网络
01
昨天,大学同学小波问我一些考研相关的事宜。
回想起这一年内,相同或者类似的问题我至少回答了十五遍以上。
两三个月后,绝大部分人消失在茫茫人海,当然只是指考研这件事。
起初,我问过几个人近期复习进展,准备得怎么样了。
“最近事太多,没有好好复习,”“今年不考了,明年再考。”
基本都是这样的回答。
并不是叫嚣着莘莘学子非得挤考研这座独木桥,相反,我会试着询问考研的动机是什么,如果只是单纯希望通过读研找寻一份体面的工作,赚更多的钱。
我会送给两个字:慎重。
单从赚钱这一层面上来说,花费三年时间读研,同样也可以用三年做其他的事情,比如创业,比如找到真正喜欢的东西,挖掘潜力。
数字技术发展迅速的年代,三年足以熟能生巧一项技能,作为安身立命之本。
但和考研一样,任何事情,做出抉择后就应该倾其所有,全力以赴。
不做悄悄放弃的那个人。
02
还是考研这件事。
室友W说,他把专业课大纲解析从头到尾抄了3遍。
考研复习期间,破晓的日出,日已平西时的晚霞,都忘了要怎么鉴赏。
考研这座独木桥上,有越努力越幸运的人。同样也有努力与付出不成正比,图书馆占座的落榜者。
同学欢欢就是后者之一。
她说,起早贪黑十个月,冲刺阶段,心力交瘁,疲惫不堪,最后被心仪院校拒之门外,如果没有一点遗憾,那绝对是骗别人。
她继续补充道,不过打心底觉得没有辜负自己,在这场持久战中没有临阵脱逃。
其实,很多时候,努力后却未能取得预期的结果,并不是你不够优秀,相反,是因为你足够优秀,才有勇气与其他优秀的人齐头拼杀。
变成想要的自己,要具有有跃跃欲试的勇气,一站到底的决心,穿越沼泽地带,越过遍布荆棘的丛林,不要悄无声息缴械投降。
三五年后,会发现收获的不仅仅只是一个满意与否的结果,可能更重要的是磨练了你的意志,提高你的抗挫免疫力。
锋利的宝剑,暗香的梅花,都是一样的道理。
这恰好能够配得上我们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走过了,不后悔。
很多人曾经无数次暗暗对自己或者喜欢的人许诺,必定会当一名不可一世的将军,而结果是最后连一名普通士兵不临阵逃脱的最低标准都没有达到。
那些走着走着就放弃的人,某个时刻,某段时间,大脑中十有八九有闪过一丝懊恼不已的念头,甚至蔑视自己。
03
早上七点半,上海的地铁绝对可以帮助任何人切身理解一个成语 :肩摩踵接。
地铁上玩手机我会头晕目眩,因此常会东张西望。
站在我前面的是一名男生,约莫25岁,戴着一副白色的耳机观看视频。
无聊地打量他一番后,加上好奇心的驱使,想看看他正在追那部剧。
我将身体稍微往前倾,意外又惊讶,手机屏幕左上角两个字很显眼:考点。
原来这位兄台并不是沉浸在追剧中。
瞧得更仔细后,文科生的我绝望了,只能在心里连猜带蒙嘀咕着,这大概是编程吧。
日常生活里就是这样,可能你还在梦乡畅游,别人却坚持着做早起的鸟儿。
有些人一直在坚持让自己变得更好。在人生的重要阶段,做事情有条不紊,按部就班重复一天又一天,不断升级打怪,开拓自己的视野。
每一天都在进步,不负青春,不负自己,一砖一瓦堆砌笃定的目标。
结局不一定与蓝图严丝合缝,但至少有一个大的方向与计划。
积跬步,不放弃,自己越来越好,每一天都是浪漫的开始。
04
看着身边同学好友正在努力,任何人都可以向更好的方向挺进。
于是开始计划,看书,减肥,运动,背单词。早安,晚安,打卡。
在朋友圈开始改头换面,爱学习。
他们给你点赞评论,很多时候真的感动了自己。
不过这样的状态没能持续至21天。
舒适区的岁月静好神不知鬼不觉把你拉回原点,成为一个悄悄放弃人。
就拿读书写作这件事来说吧。
加入很多读书写作社群,社群里最初有一条不成文的约定: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群里有些人已经通过写作变现,我相信这也是大多数文字爱好者心心念念的梦想。
坚持爱好,顺便变现,何尝不是另一种诗与远方。
很多人都只是三分热度。
偶尔蛋疼得无事,翻看当初约定结伴而行伙伴的简书主页,发现最近一次更文已经是几个月前了。
很庆幸,我虽然没有挑战过日更,但一直在坚持着,目前为止,还没有想过要放弃。
多读书,能够变现,更好,不能,用业余爱好改变自己思维模式,也是不错的事情。
05
很多事情都会良性循环,做好其中之一,整个人也会左右逢源,神清气爽。
假以时日,如果觉得对得起那些我本可以,那么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使自己开始变得更好了。
或者也可以这样说,虽然昨日偶尔自我怀疑,很庆幸自己一直死磕到底,最后变成熠熠生辉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