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碎片化时代,
和你一起每周深度思考一个问题!
这是明海每周深度思考一个问题的第34篇文章
(关注“惊喜家”,每周自我迭代一次认知)
“从前的日色变得很慢,
车、马、邮件都很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没有手机的时候,那时什么都很慢。现在成为手机控的我们,就连这么感性的文字我们也无暇感受。更何况每天充斥着大量的情感刺激,或许我们对这样的文字早已无感,更谈不上什么文艺范!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这个学期的指导思想方向是:不着急、不偷懒,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成长!
01
不着急
“太阳天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我相信很多同学因为晚起、不吃早餐、或订外卖,已经很久没有看到早晨的太阳了;很多人因为随时都盯着手机,路边的花从未注意过;更没有听到大自然的清脆鸟叫声了!
在快节奏中,很多时间已经不是属于自己的了。此时真的要停一下,做回自己。
在学习中,何曾不需要这样!
这个学期我要多看书,看懂书,会用书。但很多学生计划着一个学期看多少多少本书,为了达成目标,看的速度很快。最后成了为了看书而看书,看完留下印象的也不多。正所谓,快就是慢,慢就是快!
根据记忆力原理与认知理论,我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通过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链接,知识与知识联系更多记忆也更牢固。
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想了解事物的本质,或提高理解与记忆,就必须慢下来看。但这很痛苦的,有时一天你看不了多少。不仅消耗着很多脑力,而且感知不到看了多少多少页的快感。再加上如果你朋友圈有人发这段时间看了多少多少本书,你还要抵制这种诱惑,这种比较,这种显性的收获。
但很多人为了快,学了各种技巧来看书。如:“教你两小时看完一本书”、“挑你喜欢有用的部分看”等等。有些是有用的,但很多我不是很赞同。
很多人鼓吹现在信息那么多,一定要学会节省时间,一定要多看书,于是在速度上加快。但正因为信息过多,你再怎么快,也赶不上每天那么多信息。我们不是追求快,而是追求书的质量,追求看书理解程度。如果像很多自媒体KOL鼓吹那样,挑一部分内容看,那很难理解作者写这本书的整体思想的。
所以这个学期,在学习与生活中,都不要着急!
02
不偷懒
慢下来,不着急,不是偷懒!
新历过年我们写了很多计划,但那时已经到了期末。等寒假一来,各种聚会、逛街购物、旅行、很多计划已经被破坏了。在农历新年时,我们打算又要重新开始计划着新一年的事情。想想这个学期收假那么早,还要探亲什么的,还是等开学再从新计划吧。但现在已经开学好几天了,我们还是有很多借口!
借口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为了保持与我们的行为一致。为什么很多公司与宗教喜欢让人们喊口号?
别以为这没用,等你说多了以后,你的内心会受到改变的。如在公司每天要喊“我爱公司、我爱公司...”等有一天你想做出不利于公司的行为,你就无法解释你喊这个口号的行为,为了保持一致性,你可能比较拥护自己的公司。
在广告里也很喜欢利用这个心理去影响消费者:
比如我曾经看到一个案例:某品牌功能先进的3D降噪耳机,能有效降噪,给用户带来极具临场感的震撼3D音效,但大部分用户已经习惯了传统的2D耳机,还没有很好的改变习惯。
用一致性原理的文案是这样:
去电影院,你要看3D电影,
玩游戏,你开始体验VR的震撼,
听音乐,你为什么还停留在2D时代?
我们不要找借口,经常提醒自己:这可能是人性本有的借口,不要再偷懒了。
当然,这样提醒可能还不行,为什么?
因为控制人情绪的边缘系统是战胜控制理智的大脑新皮层,所以早上在犹豫要不要起床时,大脑新皮层觉得起床学习重要,边缘系统觉得躺在被窝舒服。而往往边缘系统战胜,所以往往会选择睡懒觉。
所以还要设置一些事情来对抗这种情况,反正一句话:不能偷懒。
03
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成长
手机上的信息太多,身边诱惑的事也很多,别人给的建议也不少。所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成长并不容易,加上人的从众天性,那更难!如图:
这个学期,课少了很多。有的人开始去实习,有的人开始集中精力去考研......,我们很容易跟风、焦虑,失去自己的成长节奏!
现在还有一个很普遍的现状,那就是父母会限制你“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成长”。
他们不了解你的兴趣,不了解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以自己的视角来要求你学习或选择某个行业。但很多人会受到父母的干扰,却是因为:
很多学生自己也不知道一些行业的发展前景,自己真正喜欢什么,该放弃什么,聚焦学什么?
比如我对知识付费这个行业比较感兴趣,所以投入了很多时间去学习教育方面的理论。如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内容匹配等。而自己是学广告的,如果不放弃学广告一些时间,就难于实现自己的兴趣。当然运营方面的知识作为出来就业的过度作用,也不能丢掉。而且运营方面的知识很多可以运用在教育方面,这有很大的相关性。
既然自己有了大概方向,这个学期就应该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成长,而不要受周边太多干扰。
结语:这个学期,指导我前进的思想就是这一句话——不着急、不偷懒,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