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潮《幽梦影》:胸藏丘壑,城市不异山林;兴寄烟霞,阎浮有如蓬岛。
城市,令人联想到繁华、忙碌、喧嚣。山林,令人联想起自然、自由、宁静。烟霞与蓬岛,暗喻着一个远离世俗生活的地方。而阎浮,大概就像是正生活着的逼仄的空间吧。它或许正落满鸡毛,抖落下来的全是琐碎与庸常。
如果一个人胸中一直藏有山光水色,那么即使他生活在城市里,也像生活在山林里一样。如果一个人的兴趣一直寄托在烟霞云雾之中,那么即使他生活在尘世里,也和生活在蓬莱仙岛上没有什么区别。
张潮并不觉得外在的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无论是藏身于城市的人海中还是流连在山水间,人还是同样的人,生活还是同样的生活。外在的环境对人的生活重要吗?当然!人总是要依赖一定的环境才可以生活下去。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寓意人很容易受周遭环境的影响,在习性上变得纯粹或杂驳,因此,要尽量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
环境可以选择吗?是人选择环境还是环境塑造一个人呢?或者人与周遭的环境本身就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并不一定要分出个主客来,关注的焦点应该转移到人的态度上来。
人们对外在环境的态度,有困境或是顺境之分。在困难的处境里,仿佛做什么事情都不令人满意,总有被限制、被束缚的凝滞感。在顺畅的处境里,事如人意,定下的目标,理想的生活,都能实现,因此充满欢愉与成就感。
这样看来,谁都想一帆风顺,处在一个顺利的环境里。事实上,困境与顺境其实并没有那么明显的差别,一旦自己困住了自己,落入偏见的陷阱,再有利、舒适的环境在当事者看来都是种种不幸的集合。
要是自己不困住自己,就不会被一时一事的阻碍所迷惑,反而会积极地利用有限的条件,实现自己的目标。
差别就在于内心是否安宁。
如果一个人内心安宁,那么外在的环境对于他的生活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苏轼试探着问随王巩被贬谪到岭南归来的寓娘:“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怎么好吧?”没想到她的回答竟然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宋元时期的岭南宾州(广西宾阳)自然条件可谓蛮荒。远离亲友、远离舒适的生活圈,在一个陌生而略带艰苦的地方生活,还能如此坦然,这样旷达与乐观的女子,令苏轼佩服。
苏轼的一生,又何尝不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写照?心要先安定下来,才能对自己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不妄动,也不怯退。
若是一个人内心漂浮不定,那么在城市间或者是在山林间,内心的感受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甚至会与自己的所作所为自相矛盾,常常在一些平淡无奇的事情上强做悲喜:
处在城市的喧嚣与忙碌中,渴望山林的清净与闲适,甚至想去做个隐士,遂有“身陷尘网,半点不由人”满腹牢骚;
处在山林的孤寂与悠远中,艳羡尘世间光鲜亮丽、灯红酒绿的生活,遂有“生平志未消,到底意难平”的愤懑。
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自我冲突,与身边的环境总是格格不入,不都是因为内心的漂浮不定么?
本以为经历了黑暗和迷茫,就能迎来光亮,结果却常常是自己都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了,一种“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式的无力感袭来。
找到心中所安的那个点,勾勒好心中的丘壑,多一些沉静,少一些焦躁,笃定向前走去,无论是身处风刀霜剑般的苦寒之地,还是湖光山色般宜人之处,用心感知,总能不虚此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