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可以称得上是一本宝书,其中有挖不完的宝藏,字里行间总是让人感到有无穷的韵味,想要把每一句话都读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仿佛这样才能算是真正领略了太史公的韵味,才算真正读懂了汉语的魅力。
赵括的父亲马服君赵奢就是一位传奇人物,在赵国的历史上是与廉颇、蔺相如并列的传奇人物。赵奢税吏出身,收税收到平原君头上,主事的人抗税,赵奢一口气杀了平原君家九口人。一下子把平原君赵胜惹毛了,你他妈的撒野也不看一下门坎,老子的地盘你也敢放肆。赵胜便要杀了赵奢。赵奢向平原君说了一段话,平心而论,这段说辞实在是平淡无奇,大该意思就是赵国与平原君是一体的,赵强平原君富,赵亡平原君亡。平原君被他说动,没杀他,还把他推荐给赵王!

后来秦攻赵,赵王先后向廉颇、乐乘征询意见,两人都说,道远险狭,难!问到赵奢,赵奢的一句话把赵王振奋了,赵奢讲,道远险狭,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赵王便派赵奢出征。赵奢打得非常沉稳,成竹在胸,麻痹敌人,然后又极速进军,一举击败秦军。赵奢一战成名,被封为马服君。
赵括小时候能言善辩,喜好兵法,言过众人,莫能挡之,连赵奢也不是儿子的对手。至于纸,战国和西汉都没有出现,以简牍为主,《史记》中这段根本没有“纸”字出现。所以纸上谈兵只是后人对此事的一种追述,只是这四字用得恰如其分,就成为成语流传下来了!较早的有清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中出现过这个成语,而这已经是清末的事情了。而在战国与汉朝,并没有人用“纸上谈兵”这四个字来形容赵括其人其事。也就是说这件事情的发生与对它进行的语言概括并不是同时发生,而且我们是用了个新词汇,一个高新技术用语,对于战国时的人来讲,来概括过去发生的事情,并且为大家所接受,成了我们传统语言宝库中的一部分。

其实像“纸上谈兵”这种语言现象与文化现象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并不鲜见,只是我们的惯性思维使我们觉得这种牛头不对马嘴的现象很难理解,很难接受,可是我们又把很多其实并不符合我们常识的现象当作真理来看待,只是我们没有细究这些事情,或者说,我们误以为这就是事实。“纸上谈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实我们的文化创新每天都在进行,旧史新用,旧史新说,对古人的智慧用我们现代人的思维与语言来进行描述与发挥,来繁荣与宏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可是有些老古板,老守旧认为对文化的爱护就是守着别动,例如六小龄童对周星驰《大话西游》的批评,他们实在是文化进步与创新的阻碍者,也只会把传统文化守死!

赵括领导赵军打得是战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场战争,赵军四十万降军被秦军全部坑杀,这一战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此后,秦军在统一的道路上再没有遇到过像样的抵抗。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赵奢对他这个儿子认识还是比较清楚的,他对他只有一个评价:就拾了个皮嘴!并且赵国在这场战争中国力消耗很大,物资十分紧缺,向齐国借粮齐国又忌惮秦国不敢借。而廉颇在前线又采取防守的政策,双方僵持了一年多时间。赵王实在是耗不下去了。

而秦国采取两手,第一,使反间计,对赵国人说,廉颇其实没什么好怕的。秦军最怕的是赵括,要是赵括担任赵军主将,那秦军就惨了!第二,当赵王终于撤掉廉颇,换上赵括后。秦军将战国四将之一的白起,也就是那个人屠,派到前线。白起军事艺术纯熟,面对四十万人的庞大赵军集团。白起采取三个举措:第一,请君入翁,把赵军引入自己的包围圈;第二,断其粮道;第三,分割包围,秦军将赵军拦腰截断,围而不攻,赵军成了翁中之鳖,又无粮草,饥饿之中很快斗志便垮了!
赵军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四十五万人,主力已经被打掉了,能够与秦国抗衡的就只剩下了楚国。所以,长平之战对于秦国统一六国至关重要,当然,长平之战的出名还在于它令人瞠目结舌的战争死亡率与庞大的死亡数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