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史上一场坑杀40万人的歼灭战。主角之多,场面之惨烈。而就是这一场战役,奠定了秦国加速统一六国的步伐。在岁月的历史长河中,或许它只是一件普通的平凡之事,但事件里的故事却在每日上演,也许战争不会再次发生,可是长平之战却告诉了我们太多太多。
长平之战,起于上党郡17城之争。秦国视之为囊中之物,在韩国面前只有给与不给。给了,为秦国继续扩张做贡献。不给,就是一场战役,在历史上或许也会留名。可是名不见经传的冯亭却影响了历史的走向,他把17城给了赵国,而让韩国能够夹缝生存。何以为牛人?牛人总是会在所有人的想法中给出永远不可能想到的做法。当你可以想到100种答案的时候,牛人永远会想到第101种答案让你所折服。因为在普通人的眼里只有对一件事情的对错是非时,而牛人却无时不在想这件事情对他们来说的利弊。
赵王听说韩国将送与自己17城,收与不收这是个问题?与群臣开会,各说风云,收与不收各有主张?毕竟在那时,能够打下一座城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更何况是17座?在巨大的诱惑面前,即使是饱受了帝王之学的赵王都难抵挡。当我们看到赵王时觉得他很傻,可是当突然有官职,金钱与一个成名的机会……迎面扑向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时,难道我们会拒绝吗?
当秦王知赵王收了十七城,便毫无疑问的下令攻赵。这时的韩国便暂时无了后顾之忧,可惜了在他们不理你时,你在干什么?是自强,还是高兴,依旧保持原来的样子?所以在不被人理会时,才是你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候,是强大与灭亡要你自己决定。不过大家从后来的结局知道了,他们什么也没做,只不过是延迟了秦国收获他们的时间晚一点而已。
在韩国等待的时候,秦赵两国如约开战了,打了一场过后。赵国老将廉颇便不出战了,以守为主。无论对方怎么刺激,就是不出。秦国方面无可奈何,这一守就是三年,赵王虽给予援助,可是心中却不爽,让你出战,你不战听他人说还暗中通秦国,你这不战更印证了你心里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啊。所以说:寡人决定撤回你这匹夫。然而就是这一撤,处于现在的我们知道了四十万人将命归黄泉。或许廉颇离开军营的那一刻只能夕阳下感叹:赵王(国)死定了,耶稣也留不住他,我说的。所以说孔子老先生说中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的确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廉颇的离去,处于局外人的可曾想过是赵王错了?还是廉颇错了?当然是赵王对了,因为他是王。孙子兵法云:主孰有道然后才将孰有能。即使将再有能耐,还得是在主有道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好。所以廉颇必须得离开,因为王是对的。那廉颇该怪谁呢?或许廉颇只能怪所遇时不对,因为千年前的《易经》所谓上雨下乾为需卦,虽正心正气,却时不我待,唯有和而不同以藏之才是正确的选择。
可是撤了廉颇,总得派个可以胜任的人去执行任务。听说秦国的人害怕的是赵奢之子赵括。便与群臣商议:可否。群臣三分之二全反对。就连蔺相如都反对。这时最出乎预料的是括儿母亲都反对,按说子贵母应高兴,为何万般不同意?但赵王还是认定了赵括,没有办法,王认定了你。所以从此你的命的便不是你的了,你的命便是赵王的赌注了。记得老子有云宠辱若惊,所以当惊喜突然到来时,必当先惊后喜,才能去迎接这份特殊的厚爱,当欣然接受时,怕是已到如日中天,马上要落山之时了。
赵括领命奔赴战场,赵王是要钱给钱,要粮给粮,要兵给兵……所有物资全部齐全之后,进攻的号角便已吹响,秦军被打的是落荒而逃,赵括见满地丢盔卸甲,越追越勇,眼看胜利在望,却被四面楚歌。一位熟读兵书的天才,为何会落得如此地步?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所以读书这件事不在于你读了多少,而在于你所读的是否为你所用啊。即使读了很多,在关键问题上只能与街上的行人一样的处理与后果,那又何必去浪费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呢?
赵括被围,苦苦等了40天,在等不来援兵和无粮草的情况下,只能奋力反抗,却不幸身亡。或许他的情况是咎由自取。都说纸上谈兵,可是若没有赵王的支持,他难道会落得如此下场?可是赵王为什么支持他。或许他们有同样的境遇,赵王看到了赵括就是看到了自己,赵括被这么多人反对,他必须有一个机会证明自己可以,而王也一样。所以物以类聚的人必惺惺相惜,只怪那一年或许我们太年轻了。
就这样,秦国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不光拿回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且一战成名,让其他的国家也闻风丧胆。而白起在这场战役中相当重要的作用,被誉为杀神,在战国期间杀了百万多人,而又以长平之战坑四十万之众而一举成名。可就是这么一位战将为何会落得个自刎之结果?这么牛的人为何不看看你的前辈商鞅是个怎么下场?若干年后刘邦和你也是一样的境遇,为何他却改变了命运?
长平之战,结束了。细细品味,你学到了什么?如果只知道在什么地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那将是无趣的。毕竟类似的东西或许每天都在发生,而不发觉本质的东西,那么下一场长平之战亡者或许就是你了。
#以史为鉴,知兴亡#
网友评论
但廉颇的离去,处于局外人的可曾想过是赵王错了?还是廉颇错了?当然是赵王对了,因为他是王。孙子兵法云:主孰有道然后才将孰有能。即使将再有能耐,还得是在主有道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好。所以廉颇必须得离开,因为王是对的。那廉颇该怪谁呢?或许廉颇只能怪所遇时不对,因为千年前的《易经》所谓上雨下乾为需卦,虽正心正气,却时不我待,唯有和而不同以藏之才是正确的选择。所以说选择赵括或许不是廉颇的想法,而有王的因素在。而打乐乘或许是因为门客的变化,以及之前长平的影响去报复了之后,就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