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发现世界很骨感,于是我好像就不再相信一些道理和名言了。
刚上大一的表妹微信我:姐,刘同来哈尔滨了,我今天和他握手了,还跟他聊了很久。(附带刘同签售会现场视频和照片)
可是我并没有表现地像表妹期待中的那样兴奋:那挺好的,真棒,好羡慕你。
我随手将视频和照片发给了一个学长——刘同的铁粉,社交头像,手机电脑桌面都是刘同。他反而表现得很兴奋。
还记得大一下学期我也和学长一样痴迷于刘同,觉得他的文字既朴实又有力量,他的文字里有大多数年轻人的迷茫和困惑,而他本人则通过自己不寻常的一路走来的经历,用文字,去记录和回味自己,去感染和指引他人。
可就在前不久,我却狂言:不要看刘同的文字,都是鸡汤。我拒绝的其实不只是刘同的文字,而是所有的鸡汤。我不再崇拜任何偶像,因为似乎我不再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取得成功和光芒。
电影《后会无期》中苏米说:听了那么多道理,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后来,这句话逐渐拓展为:看了那么多鸡汤,可我还是三分热度,七分颓废。
其实道理和鸡汤文都没有错,只是自己的坚持和拼搏不够罢了。我们用“不可能”去掩饰了对“我即使尝试了可还是失败”的恐惧。我们用“现实很骨感”去掩饰“好的东西即使我努力了也还是得不到”的不行动。
前不久,我还在嘲笑上文中的学长是鸡汤小王子,每日喝别人的鸡汤,然后熬制自己的鸡汤。看似坚强,实则脆弱。是很上进,可是生活却充满了单调和无趣。
可是我是发自内心的敬佩他,从专科升至重本,热爱新媒体的他,写下的文字也都是铿锵有力,充满思想。我真的好怕,一个看似经历了些现实不再做梦的我,有天会被一路且歌且行,一边励志一边发奋图强的他,远远地甩在后头。
高中的时候,励志仿佛成了一门作业,我们隔三岔五的要被榜样的力量洗脑。
高一,作为班长,我在讲台上向全班同学讲着俞敏洪横扫北大图书馆的故事:别人用3年能做好的事情,我用5年,别人用5年能做好的事情,我用10年……大不了我就把你们都送走了,我再走。高一,我成绩在全班第十名左右徘徊,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我能取得理想中的前五名。
高二,班主任给我们讲了《我是演说家》冠军刘媛媛的故事,她讲得慷慨激昂,我也听的热血沸腾。那年,我一便又一便的看着刘媛媛在我是演说家的舞台上,向全体人喊:苦心人天不负,百二秦关终属楚。高二,我的成绩下滑到了只比一本线多10分左右。但我仍然坚信,苦心人天不负,只要我肯努力,一定可以实现逆袭成为像刘媛媛那样的人生黑马。
高三,正值里约奥运,中国女排时隔八年再次夺冠,重回世界巅峰。那年仿佛每个人的作文里不提下中国女排都是种对素材的浪费。可是面对高频度的考试,上下起伏较大的模拟成绩,已经很少有人相信自己可以像中国女排一样,站上最高的领奖台,因为我们都明白,成功最需要的是实力。可是我们似乎谁都不敢说自己有实力。
后来,我来到了海南的一所二本学校,在极不满意的生活氛围里,我找到了刘同和他的文字。他告诉我,每个人的生活都很迷茫,但是我们应该怎么办。即使生活黑暗,我们也应该向着光亮那方前进。如果你孤独,请不要怕,因为你的这种孤独,虽败犹荣。《我再未来等你》里,在郝成功写给刘大志的信里,我甚至能感受到36岁的他,面对17岁稚嫩的自己时的欣慰和心疼。
而后来,我只不过是经历了一些挫折,些许不开心的事情,接触了三两我以真心换来冷漠的人,怎么就变得不再相信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我也可以光芒万丈,我也可以出类拔萃,与众不同,脱颖而出?
买了刘同2018版的《我的青春不迷茫》,我想我不会再拒绝刘同,这个用文字讲述自己,指引别人的人。也再也不会拒绝任何有价值的鸡汤,因为我是真的不想再错过任何可以使我充满能量、积极向上的机会。
童话也许只是诞生于作者的奇思构想,但鸡汤不是,它至少倾注了作者的血泪。真怕有天,我会被那些,一边用鸡汤励志,一边用行动奋发图强的人,远远甩在后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