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又至初冬晓雾时:与课相遇,与自己相遇(下)
今天,我上了一节不伦不类的课《对话作文:却话初冬晓雾时》,既可以称之为作文课,也可以称之为阅读赏析课,还可以解读为思考、聊天课。反思这堂课的问题:首先在于定位不是很明确,练习的点没有找到,所以学生的生成不是很明确。于是,重新定位一下,目标一,学习审美,从平常的生活中发现雾之美、自然之美、人情之美。目标二,积累写雾的词句,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写景和叙事相结合的写法。
其次,为什么我与学生的对话不够?因为对于日记和生活的观照不够全面。
“但是这样的雾却给我们带了诸多不便。今天一大早,吃着早饭的时候,收到了上早班的妻的短信:今天的雾太大了,走洛社大桥吧。我心里一动,想到浓雾锁道的景象,但是走比较陌生的路,似乎并不安全,从东方红大桥下来,雾蔼沉沉。我没有走小路,打着灯,跟着前面朦胧的摩托车灯。 ”这一段日记在上课的时候是被忽略的。或许也因为介绍雾中的人情美的文章不够,而且片段写作的题目也不是很清楚,学生的生成也不够。于是,补充修改。第一,以“雾中”为题,写一段景物描写的片段,要求写出景物的独特魅力,注意写景的层次。第二,以上学路上为题,说说,你在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可以恰当叙事。
一边反思自己的课,我一边将课件发给了爱好思考的好友——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的范恒立老师。范老师给我的建议是:“梅兄,愚以为内容多了。就以您的日记来上,您谈谈。让学生谈谈,再让学生写写片段。拙见。”也是啊,只要对这篇日记充分解读,深入反思。这一篇写雾的文章有什么优点,什么缺点?写了几次景物?从哪一些角度来展开,写出了雾的什么特点?还可以增加一些什么内容,补充一些什么?而我呢,上课之前情绪和想法过于膨胀,内容过多,没有设计阶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拾级而上,因此导致了学生的无所适从。
帕尔默在《教学的勇气》中说,“一想到教学……我就想提醒自己,尽量少花时间用信息和我自己的想法把空间填满,而要多花点时间营造一个学生与主体及彼此对话的空间。”反思之余,我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上课的时候,教师如果内心满满的都是自己,都是上课的内容,这样的一种状态还不能算准备好。教师还应该从上课的内容,观照学生的生活,然后才能进入对话的状态,成为一名好的对话者和引导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