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175550/f9e6547a30ceec5d.jpg)
2、从文到人的持续关注:与学生相遇
2018年秋季,新学年开学,我依旧留在初三。对教材和中考熟悉,这是益处。不过,从更加注重心灵交流的语文学科来说,对于学生的陌生——这种不足尤为值得重视。
小洋,那位端坐在教室第一排的小女孩。听课的时候,她会用从眼镜片里面射出专注的目光;回答问题的时候,常常会满脸通红。她做作业一丝不苟,在这个非寄宿班里显得很突出。
还记得新学期的那一堂文言阅读课《陈涉世家》。我请小洋回答加点字的意思并且翻译句子。她站起来以后,低着头嗫嚅着。我等了一会,就请她坐下。过后,我问她懂不懂,她说,基本能够翻译。为什么不回答呢?她说回答的,只是那回答的声音真的太低了。
十月的月考作文题是“快乐就在心里”。小洋同学的作文写了考砸以后回到遥远的老家,看到乡村的袅袅炊烟,获得了心灵的慰藉和感动。文章的结构比较清晰,她还是有一定的审题能力的。期中考试的作文题是2018年安徽省中考作文题。小洋同学的题目是“我原来也很坚强(“坚强”一词是作者选择的)”写的是勇敢地去挑战胆小的自我,参加英语口语比赛获得成功,从而建立自信的故事。与很多缺乏灵魂、糊里糊涂的作文不同,小洋同学的作文出现的问题是关键词找不准,关键词应该是勇敢或者自信。于是,我对她说,在阅读和写作中要多查词典,多思考和辨析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关系。
“又是周五,本来应该是同往常一样平淡无奇的一天,不料,那些堆积许久的负能量又悄悄的出现:不理想的成绩、同学的不解与误会,一下子洪水般席卷了我。只觉得自己一下子处在了无人的孤岛,想要呼喊却无能为力,我只能唉声叹气,愁眉不展的去面对他人。”小洋同学的随笔《那缕月光》折射出初三的真相——快节奏、高负荷、重压力的生活对敏感的她的影响。
“今天没有月亮,好可惜啊!”我叹息着。“没事,这不是还有路灯嘛,也挺好的!”她一边说着,一边拿出一张纸条递给我,让我一会儿再看,都给我说了些有趣的事,见我心情好转了不少,才放心的离开。
我好奇的打开纸条,“不要哭,要骄傲的笑!”一行清秀的字迹映入我的眼帘。我不由想起,许是课上我失魂落魄的样子被她看见了吧。
那一瞬间,我百感交集,忽然悟到,我并非一人孤身奋战,我还有着许多同我一样的同学,有着家长的关心,老师的关切。此刻,我觉得我们并非身处孤岛,只不过是四周的雾气阻碍了我的视线,蒙蔽了我的心灵。
这篇随笔记录了一次来自同学的、成功的心理辅导过程。这真的是让人欣慰。这也更加印证了我的发现——或许是因为性格内向,小洋细腻、善感且易受伤(这不能算是缺憾,也可以称之为艺术家气质。面对这样的自我,引导孩子理解和接纳,显得非常重要),所以小洋的写作是有细节的,不过她的自我觉察还不够充分,也缺乏自觉的写作意识(真正的自我认识)。当然,这是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指导和有意识的练习来改善的。
几篇习作都表现了小洋内心的不安全感。她之所以不够自信,是不是因为其早期生活或者父母关系的问题呢?后来,我从小洋父亲那里了解到,她的父母来自河北和广西(真可谓天南地北)。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小洋曾经换了三个以上的幼儿园。早期成长环境的不稳定或许是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原因之一吧。而教师应该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多关注和鼓励这样的孩子,来保护其自信和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