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以为人结了婚,生活就定了格,一眼忘到头。
如今自己也迈进婚姻门槛,才知道悠悠岁月,仅是开了头。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那句著名的——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让多少青年男女对婚姻望而却步,或者成了推迟结婚的说辞。
如今结婚的平均年龄在增长,三十不婚已经是司空寻常的事了。
在公司,我这个90后,还是唯一的已婚族。倒成了异类。
茶水间闲谈,婚恋自是常有的话题。每谈及这些,单身的同事们常把婚姻归于柴米油盐的无聊、鸡飞狗跳的烦恼。于是最后大家愉快地达成共识——恐婚,恐育。
我总是笑而不语。也暗暗纳罕——未婚的人,怎会像是洞悉了婚姻奥秘那般,决绝地去否定它?
此时否定了婚姻的人,多半只是过过嘴瘾吧?有多少是真不结婚呢?
我见过真不结婚的,四十多岁的女人,独身一人,过得潇洒,活得通透。
但她是不语的,对于婚姻,闭口不谈。未曾踏足,有何话说?
对她,我是敬佩的。
婚恋话说远了,偶尔也会驳上两句。
茶余饭后,聊起生育的话题。我被问起是否有生育的打算,点头回应。
奇怪的是,又是一大波未婚未育的姑娘们率先“洞悉”了生育的奥秘,并表示不打算生孩子。姑娘们争先恐后地竖起不育的大旗,同时有嘲弄的目光射向我——仿佛已经论证生孩子是愚蠢的行为,而我正愚蠢着还不自知。
仿佛有一条河,而我孤立在对岸。
轻轻驳一句,“如果不打算丁克,生育还是越早越好。”
不是么?
但是事实上,婚姻是什么样子?
一年有余的婚姻生活,我一点也不后悔结婚。
如果未婚的人可以对婚姻评头论足,那么我更有资格说点什么。
我承认婚姻包括柴米油盐,但是不婚,难道不吃饭?
三毛说,“爱情只有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小事上,才可以长久。”
若真是这样,婚姻正可以让爱情长久呀。
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起码在中国的大多数人身上,这话是要承认的。
无论男女,婚后,都要多上一对父母,有的还要多上一两个兄弟姐妹,多上爷爷奶奶,多上数不清的七姑八姨。
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人是最复杂的。一下子多了这么多素味平生的亲人,即使全部是好相处的,也是够一阵头疼的。
但是正是这样,才考验我们如何识人,如何处理亲密关系。从而积累经验,增长智慧。
再门当户对的家庭,也有格格不入的地方。学会接纳不同,也是人生一门学问。
而这学问,是婚姻的附加福利呢。
我家的亲戚相对老公家,多了两倍不止。
老公认人慢,彼此见面机会又不多。结婚一年多,见过的、没见过的,都要当作初见,提前向他介绍一番。
因此也闹出过笑话,却也平添生活乐趣。
婆媳关系似乎是婚姻大敌,小夫妻的生活,多出来一个妈,就多出多少是非。
有一次,饭桌上,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我和老公意见相左,据理力争。
做妈妈的,自是向着自己的儿子,况且是无伤大雅的小是非。婆婆对我赔笑,“依他吧!”
老公把桌上的一盘虾推到我面前,“都给你吃,听我的吧。”
婆婆也把一碗我剥给她的虾递到我面前,“这个也归你,都归你。”
一堂欢笑。
有婚姻,就有婆媳关系。但“战”不“战”,每个人都是有选择权的。
再说婚后的日子,可不仅仅是柴米油盐呀。
一个人能做的事,婚后依然能做。一个人做不了的事,婚后也能做了。
人生多个伴,不好吗?
老公常在我为他洗衣时,感慨结婚真好;在我身上不小心出现磕碰时,戏言一句,“不影响你做家务吧?”;在吃肉的时候,把他不吃的肥肉给我,笑称“有媳妇吃饭不浪费”。
他复习备考时,我为他捏肩捶背;他的手对清洁剂一类过敏,接触此类的家务全部归我;他肠胃不好,一起吃东西要格外在意。
有人要说了,别总想着为老公付出呀,小心变成黄脸婆。化妆品类,满大街也都是这样的广告语吧?
女人们变得战战兢兢,草木皆兵了。
以不做家务,肆意花钱作为老公宠爱的标准,并为此得意洋洋。好像婚姻有一条标准——不做家务的女人,老公才不会出轨。以此标榜的女人,还要转身对洗手作羹汤的同性朋友发出警告,小心……
若是这样避“雷”,避得过来吗?
可以无后顾之忧地付出,才是对婚姻真正的从容。
曾有一位母亲在女儿的婚礼上叮咛新人,“永远想着对方的付出,然后比对方付出地再多一点。”
比起步步为营地算计如何才能不被抛弃,这样的婚姻状态才是健康的吧。
如果婚姻真有秘诀,珍惜彼此的付出算是其一。
未婚男女口中的婚姻,更像是三人成虎,把人生生给唬住了。
已婚男女口中的婚姻,也多爱抱怨不如意处,不可当作婚姻的全貌。
如果仅是为一些客观原因暂时不能结婚,而对婚姻有些微词聊以自我安慰倒也罢了。若真是因为害怕婚姻本身而恐婚,快休信吧!
爸爸常给我们讲“小马过河”的故事,今日,我倒做了一回老牛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