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这是每个成年人都会有的美好记忆。
出生在贫困的80年代,这种记忆又很特别,有那个年代独特的烙印。
上小学三四年级了,同龄的玩伴都学会了骑自行车,我向父母闹着也要学。我们家当时没有,我记得是他们向远在另一个乡镇的四姨家借的,可见借自行车这件事情在当时是多么的困难。
农村土路不平坦,学车就选在打麦场。经过一个夏季的碾压,场地非常平坦,是学车的理想选择。车是成人自行车,我还没有自行车高。一个脚使劲蹬,助力自行车跑起来,然后再上去另一条腿,就这一个上车的动作,不知道要练习多少次,摔多少次的跟头才能学会。
为了减少摔的次数,大人就在自行车的后座绑一根长长的棍子,将要摔倒的时候,这根棍子就能把它撑住,发挥类似于辅助轮的作用。与其怕摔着小孩,不如说怕摔坏自行车更贴切,毕竟那时的自行车金贵得很。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每次学完车都是带着一脸的伤,一瘸一拐地回家,大人免不了唠叨一顿,然后再查看车子有没有出毛病。如果链条掉了,轮胎破了,有异响了,他们会自己修理,那时很少有修车铺。
终于利用暑假的时间学会了骑车子,每天约上小伙伴满大街疯骑。好景不长,开学前父母就把车子还给了四姨家。我还没有骑够,没有完全体验骑车的快感,很是不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