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每个人所处的时代、生长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对健康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受传统观念和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传统的健康观认为“无病即健康”,把有无疾病视为健康的判断标准,把健康单纯地理解为“无病、无残、无伤”。
关于健康的定义,科学界也是众说纷纭,其中目前应用最广、认可度最广的概念是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
这就是人们所指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
但与体格精神和社会各方面的“完美”状态对应更紧密的应是幸福,而不是健康。“完美”的健康只是“柏拉图”式的健康,绝大多数人根本无法达到这样健康的标准。
健康涵盖了身体、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四个方面,身体健康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人体结构的完整性及其各部分功能的正确性,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
生理健康要求人体的各个功能器官在功能“正确”的基础上发挥“正常”的功能,从而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状态,是身体健康的保障和心理健康的生理基础。
心理健康即心理处于良好状态,是人体健康中最核心最复杂和最重要的因素,它的基础是身体健康和生理健康,但它又可能独立于两者,实现自身的“独立”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对维持整体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如生活中出现的“人残志不残”,“穷也可以开心”等现象都是这种独立状态的表现。社会健康即在身体、生理、心理健康的基础上,达到人际和谐,良好环境的适应的状态。
其实,我们对健康概念的认识,远比这一概念所代表或反映的事物本身要重要的多,或者说,更具有影响力。每个人的现象场(人的经验世界或内心的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这个主观的现象世界才是这个人的真实现象,因为他的思想、行为、感受直接由这个主观世界来决定的。
同样的对于健康概念的认知可能比健康这一概念本身对个体的健康行为具有更为直接和显著的影响。这也从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在面对相同的健康需求时,不同的人会呈现多样化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
很多时候只有当故事发生在自己的身边才能明白,健康是我们过好这一生最重要的资源。只有经历过才知道健康意味着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