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到国内的第二天,央视新闻频道《面对面》栏目就对莫言进行了专访。在与记者董倩的对谈中,莫言讲述了自己获奖的感受、童年经历以及创作历程。
莫言在回忆起童年时,说自己记忆最深的就是饿,当时没有粮食,连野菜都吃光了。饥饿不仅给他带来了心灵的创伤,也给他留下了肉体上的记忆,因此他一直记得五六岁时和堂姐抢食物的事。
莫言有关童年时饥饿的讲述,在节目中都照播不误,并且加上了提及三年自然灾害的旁白。作家的个人经历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作品中来,莫言也经常在作品中写到饥饿。
但没想到,就连官方媒体都直面的历史事实,却让有些读者不愿面对,觉得不该写出来。有的甚至根本不愿相信,斥责莫言胡编乱造。他们认为,莫言是在揭露家丑、歪曲历史、渲染阴暗面,以迎合西方,达到获奖的目的。
莫言小说《蛙》中吃煤块的情节就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煤块竟然能吃?殊不知,这种质疑的声音是多么的无知和可笑。
从文学本身的角度来看,小说是虚构的,就是夸张一点也无妨,更别说莫言写得有其合理性,很符合逻辑。吃煤块的是一群饥饿的孩子,天真好奇的孩子在饥饿的情况下这样做,是完全可以讲通的。
当然,文学是在反映现实。但就是从历史事实的角度看,吃煤块这种事也不是没可能存在。那些不相信的人,恐怕更没听说过石头面和观音土。
虚构与写实的关系,还只是有关莫言作品争议的一个方面。在作品的题材、主题、风格等方面,莫言也颇受争议。总而言之,莫言所受到的评价是毁誉交织,并且从网络上的舆论来看,负面评价似乎远多于正面评价。
但我总觉得,有很大一部分批评莫言的人其实根本没有读过多少莫言的作品,他们只是看到了一些被人刻意断章取义的只言片语和段落,不过是管中窥豹罢了。
还有很多人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容易盲目地被人牵着鼻子走。就在前不久,“莫言被踢出中国百年名作家之列”这一子虚乌有、空穴来风的消息,竟然也能让一群人没头脑地欢呼雀跃。
这一消息所依据的不过是两篇有关红色经典的文章,只因为其中没有提到莫言,就被有心之人解读为“莫言被踢”,实在是荒谬。莫言的作品本身就谈不上是红色经典,这两篇文章当然和莫言没有一点关系。文中提到的作家也十分有限,不在其列的作家多了去了,难道都要被踢?
这种荒诞不经的说法之所以能够让一些人深信不疑并为之兴奋,也正是因为迎合了他们心中对莫言的偏见。由此可见,莫言的风评已经差到了何种地步。
然而,莫言早就料到了如今这种局面。在《面对面》中,记者问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感受,他说了五个字:“惊喜而惶恐。”
惊喜是因为这个奖落到自己头上,让他感到有些意外。而惶恐则是因为担心会有更多人来盯着他,找他的毛病,故意跟他为难。
莫言这种担忧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关于文学作品本身的,文学作品的好坏是见仁见智、与个人喜好有很大关系的,莫言担心有的读者读了自己的作品之后会失望。另一方面则是文学之外的问题,就像本文前面所提到的。
在面对央视记者的经典之问“你幸福吗”时,莫言说不知道,自己精神压力很大,而幸福是无忧无虑。他还自嘲道,得了诺奖还说不幸福,肯定有人觉得太装了。
但在如今看来,莫言的忧虑和惶恐是不难理解的了。他当时没有被大奖冲昏头脑、沉浸在喜悦之中,而是保持清醒,预感到了可能会发生的一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