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手机上收到订阅号××娱乐推送的一篇文章,名为《52岁江华沦落卖保险,TVB又一代男神被丢弃》。通篇看完,大概意思也就是说,以前的TVB男神,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做起了保险行业的营生,其实本没什么,转行人人都可以,但文章特意用了一连串让人感到诧异的词汇,比如:沦落、惊呆、意外……让你不由自主地就会觉得他从天上忽然掉到了水里,至于在水里他变成了白天鹅还是丑小鸭,我们不得知。
在我心里,江华这个名字还停留在港剧盛行的年代。从《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到《银狐》,再到《戏王之王》,他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风度翩翩的荧幕形象,简直就是当时万千少女的梦中情人。之后从亚视过档到TVB,从《西游记》、《苗翠花》、《九五之尊》、《杨贵妃》再到《碧血剑》、《寻秦记》,可谓让他轻松走上了事业巅峰期。
之后身体健康却频出状况,拍《红拂女》时,腰腿伤复发,严重到行动都十分不便。同时,情绪也受到影响,渐渐换上抑郁症。他每天都活在恐惧中,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整个人骨瘦如柴。2009年,江华全面停工,生活重担都由老婆麦洁文一手挑起。他们曾拥有元朗加州花园独立屋和北角云景台单位,但先后被卖出。为了节省支出,一家四口搬到了月租7000,面积67平米的村屋居住。前两天,终于有了复出的消息,他克服了情绪问题,重新振作起来,做起了保险行业的工作。
其实,当下明星转行做买卖或搞副业的不在少数,毕竟大部分演员吃得是青春饭,习惯了众星拱月的节奏,老了以后,如不想过粗茶淡饭的生活,前期总得做点资本积累。而江华只不过是在最不得意的时期下,选择了转行,但这并不至于“沦为”。谁敢说他以后就不能好好再演戏了?谁又能说他的保险职业就低人一等了?有些人默默耕耘,一辈子无多少人认识,但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只不过娱乐为王的时代,再无人知晓的花旦都能靠炒作一夜成名,而那些功绩卓卓,事业小成,建设社会的精英却选择默默无闻。
名人明星的生活总会被媒体夸大事实,活在镁光灯下的他们,无从选择自己的一切不被注视。移动互联时代,一切信息更加扁平化,粉丝经济水涨船高,舆论导向甚至会对其造成天大的影响。于是,去伪存真对我们便显得没那么重要,我们要求得更快,更高,更符合自己的逻辑定位,更认同存属于一个价值体系的伙伴,我们攻击、批评那些和我们意见相左,跟我们错属于一个阶层的人们,我们戴上了放大镜来对待跟自己不一样的人和事物,我们失去了最真实的眼睛。
还记得著名音乐人窦唯,出行坐地铁被大众嘘唏不已的新闻吧?那首曾经火爆至极的《无地自容》,使得当下的他,好像在大众的视野中也变得“无地自容”。
坐地铁本是一件家常事,可“著名音乐人”地铁出行就会被偷拍,捕风捉影,甚至照片被发到网上,引起激烈讨论。媒体惯用的标题大概也就是“王菲前夫”穷困潦倒,肥胖秃顶等等这些。其实,即便以世俗的眼光衡量,窦唯也算不上贫困吧。假如把他放到黑豹乐队的经典鼎盛时期,这样的举动,我们也许又会认为他在作秀,在炒作,又或者在录制节目。而现在,以这样的方式和面貌出现在公众眼前,惯用的思维定式又会告诉我们,那厮一定穷困不堪,连打车钱也“输”掉了。
我不了解窦唯本人,其实不管他在辉煌时期也好,落寞年代也罢,怎样的出行方式,怎样的生活节奏,也许毫不影响他在自己心中的地位。我们只不过一向都拿放大镜来看待他本人和他的生活,总觉得一个人有钱有名有声望的时候,就应该游艇飞机豪华大餐海上派对,一个人出门挤个公交地铁,买个盒饭烧饼,就会觉得这人一定生活潦倒,困苦难言。
TA们说,一个人常常会因为理解,而变得宽容。可理解本身就是难的,前提需要站在不同的立场,摘掉放大镜,用自己的眼睛和内心,感受对立两方彼此的感受,理智思考,客观分析,真实记录。特别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难以找到一条独立思考的路径,我们更多的是成为情绪的奴隶、偏见的附庸。人性的丑恶被史无前例的放大,这激起的不是悔改和反思,而是更多的阴暗。
世界上本无两片相同的叶子,一个要用力伸展,一个想收缩紧裹,但在别人眼里,也许就是一个浪荡,一个羞涩吧,其实TA们也只是想活出自己罢了。不管“窦唯们”以何种方式出行,也许那只是他们自己觉得最舒服的方式罢了,何必追问深究,刨根问底。
再来说说许晴,在参加了一档真人秀节目之后,她遭到了网友的集体声讨。什么任性、不懂事、情商不高、生活低能等等标签,贴得网络“横尸遍野”。
其实,我个人觉得许晴并没有什么糙点,演戏是给观众评判的,做人是活给自己看的。单就角色来讲,不管是亦正亦邪的任盈盈,性感貌美的如梦还是沉稳大气的宋庆龄,她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游刃有余。可以说她生活中任性,情商低,但这并不能证明她人品有问题,我们总不能要求别人也都必须活在跟你一样的价值体系里吧。
所谓的真人秀,其实能秀出几分真人呢?剪辑师和大荧幕总会把生活不由自主地片段成戏剧,演都演不出完美的角色,更何况是活生生的人。要知道,有些人思维和你不一样,这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儿,大家成长环境和成长时间不一致,可最终,我们都会成长,都会懂得,都会驶向终点。你不能以目前你的思维,来教育还未成长为和你思维一致的人,因为你经历的,TA迟早会经历,TA经历的,你也必经历,只不过方式不同,时间有别罢了。
如今,我们都喜欢抱团,喜欢群居,喜欢拥护自己所认同的意见领袖;我们排斥自己价值空间以外的任何言论,甚至会对其不经思考地口诛笔伐;我们会对拥抱权利的人进行等级阶层划分,会不自觉地将TA所占有的资源与TA做人的规范相匹配,甚至家长里短都会被挂上道德伦理的旗帜,生活琐碎都会被贴上人品高低的标签。
我们到底是用眼睛和心灵看人,还是戴上了放大镜?如若我们做不到客观记录,那就尽可能做到理智分析吧。终究,我们的宽容,不是在宽容别人,而是在宽容自己,因为别人再不好,也只需被原谅既可。但原谅也只是看清了事实的真相,宽容却是看透了事物的本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