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杂散文库读书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中医药河流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中医药河流

作者: 渭北刀客 | 来源:发表于2018-07-07 13:44 被阅读89次

    神农氏尝过的药味,从历史深处蜿蜒而来,熏染出中华民族关于中药的所有记忆。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不知跋涉了多少山水;从张仲景到孙思邈,不知经历了多少苦辛。中医先贤们用一双双精诚的脚丈量华夏大地上节气的长度,用一颗颗济世的心探测古老时间的深度,中国大地上遍地药香,连同地气一起涌流,汇入更广阔的文化河流。

    中国最早的药锅和最早的中药始于何时,我没有考证过,但在记忆深处有一味中药铺满了年少的心灵。年幼时,曾随村里的挖药者去山沟里寻药。一挖就是一整天,身上带着干粮和水,水不够就下到沟底找泉子(泉水)。当时,我也不知道这种药有啥用,反正按照他们的指点,挖到了几棵。只记得这种药材能换钱,后来上学了才听人说叫柴胡。柴胡,中药名。“为《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部位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柴胡是常用解表药。别名地熏、山菜、菇草、柴草,性味苦、微寒,归肝、胆经。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之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垂、月经不调”。(百度百科)柴胡,大概是农村困难年代里山民们贴补家用的神圣之物。旧时民间,也有用其熬药治病的,但于柴胡的记忆更多是它身上慢慢攒聚起来的济世的情怀。柴胡不言,大地无声,就这样默默地奉献着。一味中药,让我年幼的心领略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中药多来自大地最隐秘的部位,低调、隐忍、冲和,神秘。最初,它们仅是单纯的草本,无欲无求,采集山川灵气,荟萃日月精华,隐居于荒野断崖,藏躲于草木深处,闲看白云悠然,忍受雷电恐吓。可以说它们是大地上最有修养的名士,镇日的蛰伏修炼,只为人间最美的回眸。有朝一日被采药者在僻远之处或者险峻陡崖无意中发现,尝而试之,渐成药材。这一过程就暗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在自然中找寻,它可能已经与你目光相遇,但你却将目光瞬间偏离,和中药失之交臂,正当转身离去之时,那中药在“灯火阑珊处”对你微笑。人与自然是如此的和谐,在不经意间完成了叫人感动的邂逅。中药本非药,天人同其源,妙手偶得之,草本济苍生。古人发现中药的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这又是哲学。

    中药所具有的药理本身也充满了古老的中国文化与哲学。小柴胡汤处方:“柴胡(三钱) 人参(二钱) 黄芩(二钱) 半夏(一钱半) 甘草(一钱)功能主治:治伤寒,寒热如疟,胸膈满痛,小便不利,大便涩。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益气扶正的名方。我不懂中医,却知晓其中的原理,即身体的健康与否取决于阴阳是否调和,这体现了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和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其实,中国古典哲学中儒、道二家都崇尚一个“和”字,儒家崇尚“中和”,道家崇尚“冲和”,中医药家们正是将“和”的哲学思想学以致用,才造就了中医国学的源远流长,而且,孔子所提倡的“和而不同”也成了中医药家们从事研究的圭臬。

    说到中药的魅力,满脑子西方思想的胡适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1920年,胡适突然生病了。北京协和医院的专家们诊断之后得出结论:糖尿病晚期,已无药可治。西医既然看不了,无奈之下只能找中医。来给胡适看病的是北京名中医陆仲安。陆大夫只是用手把了把胡适的脉,并询问了一下病情,就从容不迫地说:‘这个病很好治,吃几服以黄芪为主的汤药就可以了,如果病没好,唯我是问。’被西医判了死刑的胡适半信半疑地喝下了陆仲安开的中药,没想到几个月后症状就消失了”。(引号内文字摘自网络)从此,胡适就信爱了我们的中医和中药。胡适的中药故事,给了当时的崇洋媚外者一记漂亮的耳光,同时有力地反击了那些忘记中医传统,盲目信奉西医的人。

    遍地的中国药香还飘到了战争时期的云南。“正如贵州茅台一样,云南白药与红军也曾有一段佳话。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云南,截获了一批国民党的物资,其中就有百宝丹。毛泽东夫人贺子珍在威信受伤,时任红一军团政委的杨尚昆在沾益城外被敌机炸伤,全靠这批云南白药治好了伤,得以走完长征这条生死之路”。(摘自网络)云南白药创始人曲焕章因拒交秘方而死。一代药王之死,将中华民族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节表现得淋漓尽致。中药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秘史,由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的中医情怀升格为宁死不屈,不畏权贵的中华气节。

    一部中华民族文化史,散发着浓浓的药香,沾带着草根气息,将最美的至纯和悲悯与地气接通,从而激扬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美学意蕴。中药本草木,从大地最低处出发,以谦卑的心,阅读苍穹,抚慰人间,它们的理想是渡人于苦难,其实,也在渡着自己。由此,我们不难想到中医药的佛家情怀。一个个中医,一味味中药,皆以自己的生命开启了普度众生的慈航。古代的医疗条件有限,专门的医院诊所很少,民间一些饱学之士就成了游方郎中。他们秉承医者仁心的理念,虽行医“为稻粮谋”,但也只是以孔子老师的方式收取一点“门诊费”而已,这里更多涌溢着的是慈悲之心。遇见囊中羞涩的穷人,大多数郎中都会免收药费。中医讲究望闻问切,看病时排除杂念,一心如水,满腹精诚。郎中这个古老而温情的名字,在数千年的长夜旅途中曾带给底层人以慰藉和感动。

      国学与中药在几千年前就保持着微妙的婚恋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若即若离,最稳固的关系在于中药中医的传承形式——古文。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一条古典的汉语河流抚过大地的疼痛,留给后世中医学者无尽的国学宝藏。 中华传统文化是重“生”的文化。什么是“生”?《说文解字》说:“生,进也,像草木生土上。”意思是草从大地上长出来,这叫“生”,是生命,是生存、生活,也是生生不息的过程。《黄帝内经》讲:“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生之本,本于阴阳。”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国学就是关于“生”的学问——生生之学、生命之学,中华传统文化就是生命文化。《周易》说,“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医易同源。《周易》是“生生之道”,中医是“生生之具”。“具”就是器具、工具。(摘自网络)中医与国学都讲的是人学,以人为本,大医厚德,悯乎苍生。

      《红楼梦》既是一部文学经典,又是一部中医经典,只不过在处方之上披了一层充满神韵的面纱。 “有人做了统计,《红楼梦》里写到的疾病和中医中药有291处,疾病114种,方剂45个,成药127种,各类医疗人员14人。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摘自网络)。《脂砚斋全评石头记》(八十回)写到中医中药比较详细的有好几处,很是精彩有趣。秦可卿、薛宝钗、晴雯,林黛玉等都看过郎中,服过中药。秦可卿身体虚弱,服的是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薛宝钗常咳嗽,发病时服用的丸药叫“冷香丸”,平时“埋在梨花树底下”,喘嗽时,吃一丸下去也就好些了;晴雯鼻塞,王太医开的药方里有当归、陈皮、白芍等药;林黛玉体弱多病,有不足之症,爱咳嗽,宝钗给的方名叫“燕窝冰糖粥”。当文学遇上中医,当“金陵十二钗”遇上中药,曹雪芹用美丽而柔弱的女子为万千读者奉上一味温暖心灵的文学之药。一部《红楼》幻梦,写尽了天下女子的迷人与心疼,贾宝玉看见女子便觉欢喜和清爽,这是封建时代叛逆者对女性的终极关怀,是耿耿星河下人文意识的觉醒。此时,我又突发奇想,《红楼梦》也许是中国最大的一个中药方,文学与中药各一钱,浪漫与现实作药引,以千年的历史之水文火慢熬,服之可解心毒。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浩浩汤汤,中医药传统文化跌宕出波澜壮阔的河流,带着尘世的光芒,激扬出吐纳天地的襟怀,而且这条河流一直在流淌。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给新华社记者写过一封信,讲述发现“青蒿素”这份“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人类的礼物”的艰辛过程,信节选如下:“我首先收集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汇集了640余种治疗疟疾的中药单秘验方。这些方药指引了我们团队后来的中草药的提取分离研究。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的困境中,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截疟的记载启迪了我们的研究思路,我们改进了提取工艺,富集了青蒿的抗疟成分,并最终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青蒿素的发现,足以证明古老的中医药包孕着年轻的科学活力,传统中医药文化与现代医学之间隐藏着神秘的暗河。师古创新应是我们民族科学文化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中医药之河永不停息。

    现世小民们在这条河流上寻觅那一叶扁舟,划动清波,向翠色怡人的彼岸行进。一只黑陶药锅,一副中药,清水文火慢熬。站在炉火旁,用俗世的爱与温柔,给妻子熬药,此时不由想起曾经吟过的一首小诗:

    闻见药香,我安静下来

    时间浣洗它的骨头

    满目青山,白云放下恩仇

    从草本到中药,节气耗尽了悲悯

    大地上的疼痛只有大地知晓

    一缕药香,从陶器出发

    没有思想,没有欲望

    攒了一个冬天的爱,全部释放

    春天了,蝴蝶必须学会跳伞

    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别无选择

    遇见药香,方敛翅眠息

    静静地,像一枚叶子

    在最小的民间,止住悲伤,栖于草木之上

    大风起兮,随时准备逃亡

    母亲的大地长出的神兽

    叫醒日历深处的疼痛

    熬药者轻轻搅动药锅

    星空在遥远的地方神秘回应

    不可用力,生怕弄疼了拔节的春天

    熬药需要一种意境

    在扑鼻的药香里,领受山水的沉重

      中国大地上,遍地药香,目送先贤们远去的背影。一部部中医书卷,一个个暖世良方,一株株人间草本,一件件仁心旧事,仿佛都瞬间生动起来,潇洒于江流之上。上游站着炎帝,中游站着张锡纯,下游飘摇着期待的目光,期待我们的国人重拾中医药文化自信,弘扬国学,延续传统,将中医药这门古老的技艺发扬光大。虽然前面写过的屠呦呦给国人以文化自信,但屠呦呦毕竟只有一个,而且老之将至,她的弟子们能否扛起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大旗?我们不得而知。让人深思和忧虑的是,包括中医药领域,许多领域都面临青黄不接的问题。中医是国学的重要分支,如果这条传统文化之河出现了严重的断流,那么中华文化危矣!中医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相互渗透融和,形成命运共通的同构,须臾不可分离。保护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刻不容缓。温暖的中药河流,百感交集的中药河流,神农氏俯身于某种草本前,眼神忧郁,体内的毒化作目光的闪电,射穿历史的迷雾,射向今日之中国,但愿能灼醒国人。

            2018年7月1日晚草成,7月5日凌晨1点完稿,7月6日修改定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温暖和百感交集的中医药河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zsw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