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写的啥啊,感觉就是四不像啊,好像,凉了......
这篇文章是旸瑫老师昨晚上推给我的一篇文→「旸瑫」谁能让我带走星空,就想着来说点什么,貌似搞的点评不像点评,学习不像学习的,其中还穿插着我的想法,还有总结的味道,另外,还成了文。
不喜勿喷,碎碎念开始~
我觉得老师这篇应该是在分析文章结构,开头写天气不好,然后转笔锋——到了村庄空气好,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形成鲜明对比,使得形象更鲜明,感受更为强烈,然后写自己在农村的所见所闻,老师在这里说“生动的比喻,精妙的修辞等等,处处彰显着一位多情多彩的作家的才情和洞察力”,那我要是看到了这样的文字,就只会觉得这里写的特别传神,应该不会体会到作者强大的洞察力,看到这里,散文性充斥着整个大脑,会去幻想整个画面,但我深刻的明白,老师这篇虽是分析,但我来描述这样的场景,也只是平平淡淡如白开水一样肯定用不到这样的词描述场景,想要自己能写出这样的散文,一定是有感而发,一定是自己身处这样的场景,仔细观察而来的,并非一朝一夕的。
到这里,没有收笔,又写到了出于年关的市场,狗也参与了忙年,又用对比的方式,想到了城市的狗,两两相比,又有了一组对比,从年关写到了村庄的狗,还用对比的方式写到了城市的狗,这样看来,文章变得生动很多。
迟子建的散文,我看了《云烟过客》的一部分,感觉她的散文有这样的特点就是自己的情感能和环境融为一体,想必这是情景交融吧。
而“但转而一想,这狗参与了忙年的事物,有新鲜空气可吸,能为主人出力,兴许还很快乐呢。”,就是情景交融的句子,老师说,这句话是整个文章的亮点,但我没觉得出来,只是觉得这句话应该是照应了前文的“狗”、“村庄的空气”以及作家的情感,这句话有点像上学时候所说的“前后照应”那个词,呼应前面的,引出后面的文章。
这句话“我这次最想带走的,不是故乡的吃食,而是星空,因为带走这样的星空,就有了蓝天,有了好空气,有了温柔的梦乡!”,而“星空”就是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如果我们不能给下一代一个美丽星空,我们眼前的繁华,都将化为尘埃。”这句话,作为最后的一句话,其实就已经点题了,也是通篇的总结语了,还有,就是深化文章中心,把文章向更高层次的延伸。
其实这样的文章不仅仅就是看看,那些能点题,深化中心,对比,情感宣泄,以至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句子,就是文章最突出的地方,这些地方就是我们学习的地方,我虽然在散文上进行摸索,但也只是冰山一角吧,前方的路漫长而遥远。
(好像感觉像没写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