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独之中,情伪斯出。”这是曾国藩《慎独论》中的一言,是为在幽居独处的时候,真情和假意就都显示出来了。何以见得呢?曾公以两种人的作为予以了论证。
首先是小人。“彼小人者,一善当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则趋焉而不决;一不善当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则去之而不力。”译成现代文则是:那些小人,遇有做一件善事,因担心别人察觉不到自己的行善之为,故而对做善事就犹豫不决;遇到做一件恶事,因侥幸别人不会看见,对抵制恶事就软弱无力。这是怎样的做事心理或心态呢?显然是由环境(他人)决定自我作为,而非独立地自我决断,亦即缺乏“慎独”之心,也就是没有独处时的诚明之心,“侥幸心理”太重了。因而,也是不可能成就大事的。
其次是君子。“惟夫君子者,惧一善之不力,则冥冥者堕行;一不善之不去,则涓涓者无已时。屋漏而懔如帝天,方寸而坚如金石,独知之地,慎之又慎。”译成现代汉语即是:只有君子,因为担心做一件善事自己没有完全尽力,就常感觉在昏暗渺茫中自己的品行可能堕落;因为担心自己对一件恶事没有坚决抵制掉,就常觉得恶事像细小的流水一样绵绵不断没有休止。屋中漏雨而畏如上天在监督自己,内心坚毅如金石,即使呆在只有自己一人知道的地方,也是谨慎、谨慎、再谨慎。可见,与小人对比,君子是十分诚明而“慎独”的。
现实地来看,一个人独处时,确实是存在“小人心”与“君子心”的——独处时琢磨他人而利己,是为“小人心”;独处时反省并鞭策自己,是为“君子心”。
“屋漏而懔如帝天”,为我最钦佩的君子作为;“独知之地,慎之又慎”,当是我辈努力要效法好的君子之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