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学生立场

作者: 耕耘三尺有天地 | 来源:发表于2018-08-27 23:00 被阅读1次

    天地有生生之德,而人得其秀为最灵,故最为天下贵,这是儒家对于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的基本认识。儒家大师荀子论人的卓越最为精辟,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礼记.礼运篇》则把人抬到了一个更高的地位,说:“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说:“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既然人如此地卓越,在宇宙之中具有如此尊贵的地位,那么,人必然会在宇宙之中有不寻常的使命和作用。人的使命和作用是什么呢?依照思孟学派的说法,人就是要“赞天地之化育”;依照荀子学派的说法,人就是要“理天地”、“裁万物”。思孟学派所用的“赞”字,是把人放在了天地的辅助地位,天地是化育万物的主体。荀子学派所用的“理”、“裁”等字,实际上是把人放在了主体地位。

    无论如何,在我们的先人那里,人是天地万物中最高贵的。然而,作为培养人的教育,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却以工具形式存在。在原始社会,寓于生活的教育是为了集体的生存,人总是群体中的人、部落中的人;进入古代文明社会,教育成为服务于政治的工具,人被当做政治的动物;进入近代工业社会,教育成为经济发展的工具,人再次以经济人的面貌出现。历史上人的观念决定了人的工具性存在,也就决定了教育的工具性地位。

    教育成为工具性的存在,还因为教育自身的工具性。有用性是教育存在的基础,教育之所以能够从生活中独立,根本原因在于教育之于政治、经济等的工具价值。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它自然就是社会发展的工具。如果教育是为了人的生成、发展和主体的自我实现,教育就是人自我实现的工具。作为工具存在的教育,并不必然导致教育中人的工具化,只有工具主义化的教育才会导致人的工具化。

    人既是实然的存在,也是应然的存在。作为实然的存在,人是给定性的、经验性的;作为应然的存在,人则是生成性的、超越性的。人的实然性特征是作为现实的人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是教育的出发点;而人的超越性特征则表明在自我的创造性活动中不断打破自我的规定性和预设性,追求作为预期的价值自我。人正是在这一不断对自身否定的过程中获得生成和发展,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基于人的双重属性探寻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以使人获得丰富完满的人性。

    教育正是立足于“现实的个人”——有血肉、有个性的个人,其目的在于促成人的自我实现。

    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差异和个体独特性。只有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和每个学生独特性的教育,才能保证每一个自我的唯一性、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

    但自我与他者必须形成一种恰当的关系才可能形成健全的自我,在这种关系中,自我与他人能够获得良性互动,彼此达成善意的理解和承认。

    只有在教育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不会导致教育工具性的泛滥和人的缺场。我们必须高扬人性,来抵御工具主义化的教育。(18.8.27《教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的学生立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ajxwftx.html